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什么时候发生的?路易十六出逃事件的背景(吉伦特派)

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什么时候发生的?路易十六出逃事件的背景(吉伦特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27 更新时间:2024/2/4 5:44:32

法国国路易十六出逃事件(The Flight to

Varennes,1791年6月20-21日)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戏剧化的事件之一,对大革命的发展法国王室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易十六的出逃对法国历史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如若他当时决定留在巴黎支持宪法,法国很可能会沿着君主立宪制的方发展,逐渐实现民主。如果他当时的逃跑成功,法国几乎肯定会立刻陷入战争。他的出逃失败推迟了法国与欧洲列强开战的时间,使制宪会议得以完成宪法。但国王被送回巴黎后,激进派和温和派就如处理他的问题进行激烈辩论,造成两派彻底分裂,促使法国革命陷入党派相争的混乱状况。

背景

起因

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王后玛丽·安东尼特(Marie

Antoinette)和王室亲信多次劝说路易十六逃往外省避难。路易起先拒绝离开,等待革命自行灭亡。但局势的发展使他改变了主意。1789年10月6日,若干巴黎妇女和数千名国民卫队士兵闯入凡尔赛宫,要求国王迁入巴黎居住。他们与卫兵发生小规模冲突,几名卫兵被杀死。王后一度衣冠不整地带着孩子躲避。此事件被称为March

of the Women。当晚路易十六一家被迫搬入巴黎蒂伊尔里宫(Tuileries

Palace),行动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拉法耶特侯爵和米拉波都劝说路易十六采取妥协立场,推行君主立宪制。路易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支持制宪会议,顺从地签署了大部分法令,并在1790年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狱周年纪念活动中公开宣誓将维护宪法。绝大多数法国民众相信他诚意支持革命,对他衷心爱,将他视为法国人民的国王。然而路易内心并不甘心王权被剥夺,通过密信告诉西班牙国王他在逼迫下的言行全部无效。1791年2月28日,有谣言称国王处境危险,数百名年轻贵族前往王宫保护,与守卫王宫的国民卫队发生冲突,一些贵族遭到殴打和侮辱,令路易大为愤怒。同时,制宪会议在1790年11月27日通过法令(The

Civil Constitution of the

Clergy),要求教士宣誓效忠国家、法律和国王,引起法国天主教会信仰危机,全国一半左右的神职人员拒绝宣誓。

坚定信念

1791年4月18日,路易十六企图前往巴黎近郊的一座城堡Saint-Cloud,以便与拒绝宣誓的教士庆祝复活节,但在蒂伊尔里宫门口被大群市民包围,最终未能离开。此事之后,路易十六坚定了出逃的决心。

计划

计划雏形

早在路易最终决定出逃前的1790年秋天,出逃计划便已有了雏形,目标是把国王转移到边境附近,使他可以得到外国部队的支援。在远离巴黎和激进派的地方,国王希望法国大部分忠心臣民会响应他的号召,支持他就宪法问题重新谈判,结束革命。当年10月底,有关人员开始筹划出逃的细节安排。掌管法国东北部军队的德·布耶侯爵负责在边境迎接国王,而逃出巴黎和行程计划则由王后及其密友冯·费尔森制订。

起初,布耶和费尔森都劝说国王与家人分别乘坐小马车往不同方向出逃,但遭到国王与王后的拒绝。最终王室决定11个人同道逃走,包括国王、王后、两个孩子、国王的妹妹伊丽莎白夫人、孩子的两位保姆和一位家庭教师,以及3名打扮成车夫的贵族护卫。费尔森准备了一辆双轮小马车供两位保姆乘坐,以及一辆豪华的大型马车供王室成员使用。

由于革命思想在法国士兵中传播,布耶将军决定依赖德意志和瑞士雇佣兵保护国王,而费尔森替手头拮据的王室提供了大量费用。

漫长交涉

经过漫长的交涉,奥皇终于同意在国王安全出逃后提供资金和部队支援。布耶选中了卢森堡西南部的法国边境城市蒙梅迪作为目的地,打算将国王送到距边境不到两英里的城堡。

出逃日期原本定于5月底,但随后路易十六不断推迟行程,最终定在了6月19日。此前,王后开始将自己的服装、珠宝和化妆品偷偷运出巴黎。她的行动被人察觉,引起了一名爱国女仆的怀疑。为了避开这名女仆值班的时间,王室将出逃日期推迟到了6月20日,但布耶直到6月15日才得知变化,只好临时变动部队调遣。雇佣兵的频繁来往引起了了当地民众的猜疑。

更多文章

  • 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派领袖:布里索,布里索的生平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法国大革命,吉伦特派,布里索

    雅克-皮埃尔·布里索, 法国政治家,记者。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派领袖。早年当过律师事务所职员。曾因出版反对专制政体的小册子而被囚禁。后去英国旅行。在英国曾为《欧洲通讯》编辑部撰稿。布里索1754年1月15日出生在沙特尔城附近的瓦维尔村,是小饭馆主人的第十三个儿子。他曾在沙特尔市某律师事务所任职员。他

  • 吉伦特派什么时候出现的?吉伦特派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吉伦特派,法国

    吉伦特派(Girondist),有时称"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长棍面包派"(Baguettes),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立法大会和国民公会中的一个政治派别,主要代表当时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人士。该派着名的活动人士包括雅克·皮埃尔·布里索、孔多塞侯爵、罗兰夫妇、皮埃尔·维克杜尼昂·韦尼奥

  • 解密:法国大革命中吉伦特派的统治为何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法国大革命,热月政变,法国,,吉伦特派

    1791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

  • 黄老之术指的什么?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及哲学观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老,上古,皇帝,老子

    “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始祖——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祖。‘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教派,古代一种宗教流派。黄老”,也称黄老道,为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出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史记·孝武本纪》:“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

  • 西汉儒道之争 皇帝好友因反对黄老被抓去喂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黄老

    西汉文、景之时,尽管儒学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但却是黄老之学盛行并达到鼎盛的时期。一个好黄老之言的窦太后、便迫使汉武帝推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动。同时,此时又是内道家向儒家擅变的开始。当时,窦太后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策略是以“黄老”治国,与儿子汉景帝、孙子汉武帝的儒家思想发生冲突,但汉朝是个忠孝的朝

  • 汉文帝“妙用”黄老道家学说:无为治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文帝,黄老

    西汉后期的刘向评价说:“文帝遵汉家,基业初定,重承军旅之后,百姓新免于干戈之难,故文帝宜因修秦余政教,轻刑事少,与民休息——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道家思想问世后,便对政治、养生、思维等产生影响。汉文帝以力量薄弱的藩王身份继位,初登皇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而黄老学“卑

  • 血液仍在流动:揭马王堆女尸“复活”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王堆女尸

    两千年前的贵夫人长啥样,肯定令人好奇。也许,循着她的长相,我们能依稀窥见两千年前的“日常生活方式”。因这可亲的长相,你会想象,两千年前的西汉,在长沙的一座豪华府邸里中,这位养尊处优的女子,跟现代女子一样,喜欢“对镜贴花黄”,利用化妆术“悦己悦人”。喜欢穿漂亮华贵的时装,各式绫罗绸缎裁成的衣服挂满衣橱

  • 马里尼亚诺战役中双方投入了多少的兵力?最后损失了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马里尼亚诺战役,法国

    马里尼亚诺战役发生于1515年9月13日、14日。法国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1er de France)和威尼斯共和国组成的同盟军在这个战役中击败了保卫米兰公爵领地(le duché de Milan)的瑞士雇佣兵(Mercenaires Suisses)。法国和威尼斯共投入骑兵(Cava

  • 马里尼亚诺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战前形势又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马里尼亚诺战役,法国

    意大利战争期间,法国军队与米兰公爵属下的瑞士雇佣军于1515年9月13—14日在伦巴第一个叫做马里尼亚诺村附近进行的一次战役,战役因此得名。意大利战争期间,法国军队与米兰公爵属下的瑞士雇佣军于1515年9月13—14日举行了一次会战,战争的结局标志着名震一时的瑞士长矛兵的没落和法国炮兵的兴起。至15

  • 德浪河谷战役:改变越战走向的七分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德浪河谷战役,美国

    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越战的基调,甚至也改变这场冲突的走向。本文节选自战地记者乔瑟夫·盖乐威(Joseph L. Galloway)同穆哈尔三星中将(Hal Moore)所著《越战忠魂》一书。描写了1965年德浪河谷战役的最初时刻。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越战的基调,甚至也改变这场冲突的走向。三角洲连队(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