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内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和其他朝代有什么区别

明朝内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和其他朝代有什么区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927 更新时间:2024/1/19 15:22:06

明朝内阁制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20]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汉、唐、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时。

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综观有明一代,内阁对宦官之干政,虽亦起过一点制衡作用,如成化年间,由于阁臣一再坚持,汪直主持的西厂一度被撤。但总的来说,内阁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内阁为司礼监扼制,以致明代成了宦官为祸最烈的朝代。

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阁之上。但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内阁与六部这种职权界限不清,工作上彼此失调,大大影响了明政府的行政效率。在客观上,则有利于司礼监的擅权乱政。

内阁中矛盾激烈。

尤其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突出由于阁臣的任用、权力大小、去留,均没有明确规定,又由于首辅与次辅间权力悬殊,在天以前一直无明确的职责分工。所以阁臣间争夺权势的斗争激烈,尤其是“嘉靖以来之首辅,莫不由倾轧排挤而得之”,如严嵩拉拢科道弹劾翟銮,使翟被“削籍为氓”。严嵩与夏言互相排挤,致夏言被弃市。

在阁内的纷争中,阁臣不但各自培植自己的势力,致使明中叶以后的政治日益腐败。

从明代内阁制度的种种特点,可见内阁制度在当时并未能成为与君主专制政体完全适应的辅政制度。内阁地位的特殊又使它成了矛盾辐辏之所,各种矛盾的发展,无一不是加剧了政治的腐败。

标签: 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

更多文章

  • 明朝内阁的运作方式是怎样的?都是怎么管理的(明朝内阁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

  • 明朝内阁制度是怎样逐渐发展起来的?明朝内阁制度发展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

  • 清朝内阁制度对历史有着什么影响?结果是好是坏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内阁制度,官员,清朝内阁制度

    皇权加强大学士的票拟直接听命于皇帝。清初的票拟不是阁臣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采纳,而是揣摩皇帝的旨意起草谕旨,不可丝毫专擅。当时,大量题本由皇帝首先阅看,然后,再由内阁根据皇帝旨意拟旨,最后获皇帝认可后下达执行。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顺治帝令:“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

  • 清朝内阁制度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内阁制度,官员,清朝内阁制度

    议政王制度清开国初,除了设立八旗总管大臣与佐管大臣董帅军率之外,还特设议政五大臣、理政十大臣“理治政刑”。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元称汗。当时正是开创之初,中枢机构很不完备。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同时建立议政会议,成为后金政权的中枢机构。由贝勒、大臣组成的议政会议,其职责是“协议国政”,

  • 清朝内阁制度是怎样的?是怎么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内阁制度,官员,清朝内阁制度

    清朝内阁制度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内阁制度。清朝入关之前,后金(清)中央机关无内阁。清军入关之后,清王朝建立起全国政权,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始设内阁。然而,内阁在清初成为定制,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历时共二十七年(顺治元年至康熙九年),才最后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充满权力之争而又复杂的反复过程。清朝内阁的主要官员

  • 历史上仅有的泰山封禅的6位帝王,你认为谁最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泰山封禅

    封禅,是指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封,是指祭天,报天之功;禅,是指祀地,报地之功。从实质上来讲,封禅也就是一场祭祀活动。但从意义上来讲,这种祭祀活动并非随便哪个帝王就能搞的。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条件: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是说,帝王要想到泰山搞封禅活动,必须缔

  • 泰山封禅的七十二王能被记录的为何只有十二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泰山封禅

    自古以来,封禅祭天就是被人人所载道的事,那么为何能被记载的只有十二位呢,这十二位又有何能力会被载入史册。网络配图据史料记载这些能被记载的十二位帝王都是在历史上拥有极大的名气,第一位秦始皇咱就不说了,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帝皇,自号皇帝,之后才有人称皇,在这之前可都是王,来说说被记录的极不出名的这位,他是宋

  • 凯恩斯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凯恩斯主义有什么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凯恩斯主义,英国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主义除了在表面上看似能对经济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让政府

  •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英国,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英语:Keynesian economics),或凯恩斯主义(英语:Keynesianism),凯恩斯理论(英语:Keynesian theory),是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总需求

  • 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凯恩斯的生平简介(凯恩斯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也为地名,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