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如何变成养老挂靠之所?

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如何变成养老挂靠之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687 更新时间:2023/12/6 8:14:29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军入关前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约一个半世纪里,由满洲王公、大员及个别蒙古、汉军旗人官员组成的议处国家大政的制度,也是重要的政务决策组织形式。它在后金、清初政权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皇权的越发集中,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走向消亡。

努尔哈赤初创八旗时,已经出现了议政制的雏形。《清史稿》记载“每旗设总管大臣一,佐管大臣二。又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号为议政五大臣。”这可以算作“议政大臣”制度的萌芽。努尔哈赤设议政大臣之初,其职能主要是听讼审判,处理女真族内部的民事纠纷。可以说,议政大臣仅仅是努尔哈赤处理民事的助手,充任此职的人等级也比较低。随着后金政权统治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政务需要处理,加之统治者理政经验不足,所以努尔哈赤把议政大臣的地位和职能不断升级。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宣布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即所谓的“八王共治”,军国大政由八贝勒议处,共同讨论决定。天命八年(1623年),在八和硕贝勒之外,又设八大臣,负责勘察贝勒是非、议论国政得失和战事情形。作为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在当时战争频仍的情形下,将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广开言路、群策群力,举贤任能、罢斥奸臣,为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政权做了政治架构层面的准备。此时的后金政权仍属草创,依赖贵族亲王,扩大其统治基础,对努尔哈赤而言,也是一种不得不做的让步。

皇太极统治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有了相对固定的议政地点,参会成员也更加明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权力在逐步走向弱势。内三院等机构的相继设立,分割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处国政的权限,较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时的强权状态已明显缩小。虽然此时“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性质仍然未变,地位仍在六部之上,权倾部议,但其权势始终在皇帝之下。大凡军国大事,都须由皇帝裁决。实际上,这种改变反映出皇太极对议政王大臣会议共治国政的抵触,他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极力压抑旗主贝勒的权势,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如天聪三年(1629年)废除四大贝勒按月分值的制度,剥夺了其他三大贝勒的实权;天聪四年(1630年),借二贝勒阿敏放弃永平之事,定其欺君误国十六大罪;大贝勒莽古尔泰也因“御前露刃”获罪,被降为一般贝勒。这样一来,皇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皇太极南面独坐,诸王大臣唯皇太极命是从。

清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可以说经历了皇帝与旗主、诸王之间的不断斗争而逐步实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摄政,独当大权,以“盈廷聚讼,纷纭不决,反误国家政务”为由,限制王公干政,进一步推进了皇太极以来的集权统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后,有议政资格的王公大臣、贝勒贝子的势力得到恢复并壮大。议政王大臣会议也进入新阶段,活动频繁,成员增加,议题广泛,职掌权限也显著扩大。举凡封藩建制、出师征伐、决科断狱、礼聘嗣典等,都在议处之列。同时,汉人范文程、安达礼、宁完我等也先后受命为议政大臣。这种调整有利于缓和满汉关系,稳定清朝政局。但是,从顺治某些政治举动,如削弱亲王贵族权力、亲掌上三旗等来看,流露出其对皇权被分割这一状态的不满与抗争。

康雍乾时期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职掌范围和权力逐渐缩小并最终走向消亡的时期。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挑选亲信入值,使南书房逐渐成为皇帝亲自控制的核心机要秘书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核心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以便更直接地行使皇权。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实施高度集权的关键步骤。加之康熙一并采用了“内阁”“九卿科道会议”“御门听政”等中枢决策方式,同时重用皇子,使得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步被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和影响受到了相当的限制。

雍正在位期间,奏折制度已经非常完善,通过扩大具折言事官员的范围,大批地方官可以向皇帝直接报告,使得进一步抛弃满族早期民主共议制成为可能。雍正七年(1729年),设军机处,由军机大臣承旨遵办军政事务。同时,创建朱批密折制度,一切都由皇帝“乾纲独断”,议政王大臣会议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所,虽然名义上继续存在,但实际所议之政,已只限于出巡、旗务及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至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颁布上谕,“朕向来办事祗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取消了议政王大臣的职名,至此,议政王大臣连具虚衔的可能都没有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一律向皇帝集中。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军事民主的原始氏族遗风在政权机构中的反映,它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参与国政的制度,肇始于满清政权创设之初,体现了满洲统治者“国家政务,唯宗室协理”的排他性。它伴随着清朝入主中原的政治变迁而发展变化,随着国家的逐步统一和君主专政集权体制的加强,集体议政、权力分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必然走向衰亡。一起一落间,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步从强势走向式微,也预示了清王朝鼎盛之时,便是议政制消亡之日。

标签: 清初八旗顺治议政王大臣会议

更多文章

  • 俄法1812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俄法1812年战争的背景(焦土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俄法1812年战争,俄国,法国,焦土政策

    法皇拿破仑一世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蒂尔西特和约》,遂率军60万,分二路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境,企图歼灭当面俄军20余万,一战定胜负。俄军在巴尔克莱指挥下执行后退决战方针,但引起强烈不满,8月20日换上库图佐夫出任俄军总司令,不到一星期就在博罗季诺和法军血战,双方伤亡惨重。尔后俄军主动撤离莫斯科,机

  • 龙骑兵行动:第二次两栖登陆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龙骑兵行动,盟军,法国

    最初被设想为操作铁砧,操作Dragoon要求入侵法国南部。由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首先提出,并打算与诺曼底登陆作战相提并论,由于意大利的进展比预期进展缓慢以及登陆艇缺乏,这次袭击被推迟了。1944年1月安齐奥两栖登陆困难后,进一步拖延。结果,它的执行被推回到1944年8月。尽管得到了盟军最高

  • 龙骑兵行动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行动计划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龙骑兵行动,盟军,法国

    空降部队“龙骑兵”空降特遣队的行动计划,就是在法国南部进攻战役中实施的。当时,诺曼底登陆计划的代号叫“霸王”战役计划已被确定为主攻计划,而法国南部登陆计划代号叫“龙骑兵”战役计划,被确定作为诺曼底登陆的辅攻计划。实施“龙骑兵”战役计划,目的在于策应诺曼底的登陆部队,先肃清法国南部的德军,攻占法国最大

  • 龙骑兵行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龙骑兵行动,盟军,法国

    龙骑兵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战役,盟军在此次行动过后进入法国南部。1943年德黑兰会议确定,在实施代号霸王的行动的同时,将在法国南部进行登陆(代号铁砧)作为配合。但英国力图取消此行动,抽走部分登陆舰艇用于南欧作战,美国被迫同意推迟,直至1944年7月才重新确定实施(代号改为龙骑兵)。参加登陆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苏德战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二战,德国,苏联,苏德战场

    德军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放在了那个战场上,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苏德战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场的战况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在东欧的战局对战争有着决定性作用。德军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放在了那个战场上,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苏德战场。过程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间德国和苏联卷入了一

  • 惊讶!苏德战场那些所谓充满“爱心”的纳粹德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纳粹,德国,苏德战场

    惊讶!苏德战场那些充满爱心的纳粹德军,后半段才知道残酷的真相其实,总体上德国人拍摄的这些行为是为了宣传需要,但不能否认可能会存在真实的个例:德军也是来自于德国平民,是战争把他们变成禽兽,良心未泯是可能的。纳粹德军的战争暴行是毋庸置疑的,但看到他们的《十条禁令》(或曰《十诫》),感觉上简直是仁义之师的

  • 斯大林格勒会战战果: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主动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斯大林格勒,会战,转折点,,苏德战场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联红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联红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下辖第8、11、51步兵军,第14装甲军)和第4装

  •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果如何?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美国,日本

    战役结局日军撤出后,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被发展为主要基地,支持盟军在所罗门群群岛链的进一步行动。除了亨德森机场,另外2条战斗机跑道分别建于伦加点和1个轰炸机机场被建于科里角。广泛的海军港口及物流设施建立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图拉吉和佛罗里达岛。图拉吉附近锚地成为1个重要的前进基地以供盟军军舰和运输船

  •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打了多久?瓜达尔卡纳尔岛一共打了几场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美国,日本

    初期行动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11,000名海军陆战队最初集中在伦加点和机场附近外围以形成1个松散的防守圈、在圈内搬运已上岸的补给品,并完成了机场的甬建设。在4天的紧张工作中,补给物资被从登陆海滩转运至圈内分散的储存地点。在机场的工作立即展开,主要是利用俘获的日军设备。8月12日,因海军陆战队飞行员洛夫

  •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什么时候爆发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美国,日本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也被称为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或简称瓜岛战役,行动代号为瞭望台行动,是同盟国部队(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中,于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间在瓜达尔卡纳尔和周围的岛屿进行的战役。这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以保护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