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艺青年拿破仑:二十出头渴望以征文蜚声文坛(俄法1812年战争)

文艺青年拿破仑:二十出头渴望以征文蜚声文坛(俄法1812年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740 更新时间:2024/1/14 22:18:34

“我无法放下手中之笔”,拿破仑如是说。

不世出的军事天才,野心家,“半救世主,半撒旦”。《小说家拿破仑》却独辟蹊径,挖掘出拿破仑“艺青年”的一些断面。

不限于“小说家”,而是作为一名“热爱书写者”,他的不为人知处。他的想象力,他的“艺术家”气质,并非无缘无故。他的存在扩大了人们对于法兰西文学帝国的想象。

少年有梦

二十出头渴望以征文蜚声文坛

曾经的曾经,拿破仑还只是一枚文艺青年,“忧郁”是他的勋章。

“终日做梦,尽情地愁闷,总是离群索居”(《拿破仑日记》)。酷爱阅读,“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刻意孤独忧郁,忧郁得要死—“生命于我已是一种负担”(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犯了时代病—那正是“少年维特”流行的时代。

16岁,他便写了一篇《论自杀》:“在人群中总是觉得孤独寂寞”,“听凭满溢的忧郁的摆布。”“既然难逃一死,自杀不是更好吗?”

他尝试着写了一些故事,很自信地宣称自己“已经是一名作家”。

二十出头的他渴望通过一次征文,蜚声文坛,成为另一个卢梭。他以《论幸福》一文参与了“1791年雷纳尔奖”的角逐。为这次征文,他做了整整4个月准备,一天工作八小时,以“干面包果腹,一天只吃一顿饭”。他自信一定能拿下1200里弗奖金。但这个“第十五号”参赛作品,并没有获得评委青睐,尽管文风“恢弘壮丽、慷慨激昂”。

那时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各地骚乱不断,这位文艺青年却自困于忧郁症,从蜗居的房子里“看到一天的各种事件露出它们血淋淋的全部细节”。他只是旁观着“大革命”,“偶尔同情”,书写令他与现实保持距离。

拿破仑继续修改着这篇没能获奖的《论幸福》(后来长期修改它),却“再也没有想当作家的小志”,那时正值1792年8月民众围攻法国宫杜伊勒里宫期间。

究其原因,《小说家拿破仑》仅以一句苍白的话解释:他要回到军团,而且迷上了天文学—有关“天文学”的兴趣,书中再没提过。《拿破仑传》也简而言之一句话,用“只有大炮才能把想象变成现实”来解释。

这些传记,可能都不把他的文学理想当真,都对所谓的“转变”不敏感,都着急地要去叙述他政治、军事方面的传奇。

中壮年的拿破仑不再忧郁多愁,这符合人的成长逻辑。但我们可以有一个疑问:倘若拿破仑没有成为将军,他会是怎样一个写作者?

梦想搁置

他未真正掌握过法语,写作遇困境

他不是说“我无法放下手中之剑”,而是“我无法放下手中之笔”。我们想要探寻的是拿破仑的“书剑恩仇录”,我们容易懂得剑的部分,《小说家拿破仑》让我们看到“书”的部分。至于其间的恩仇(少年时的作家梦是他仅有的梦想?什么时候决定去赢得战功而不是文学功绩?成为将军后是否念念不忘写作梦想?),这本有点散文化,有点学术味,又有点像传记文学的书,却没有做出解释,《拿破仑日记》、《拿破仑传》也没给出答案。

关于拿破仑最终由“书”到“剑”,《小说家拿破仑》总算笼统回应:“文学包袱和政治包袱之间,并没有……戏剧性的‘选择’时刻,拿破仑从未舍此取彼”,没有更多叙述。

拿破仑放弃作家梦的原因,也许可以在他的语言困境里找到解答。

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从小说意大利语,在他出生(1769年)前一年,科西嘉岛让渡给了法国,所以他是法国人。另有说法是,他在1768年2月5日出生,那时科西嘉岛还属于意大利热那亚,10岁时被父亲送去法国念军校,开始说法语。

他渐渐忘记了怎样说意大利语—这是母语,最初的,口头的语言。法语则是书面的、后来的—或者说“父”语(他的脚踏两条船的父亲卡洛为他选择的)。他写法语,字迹是出了名的潦草,“写单词漏掉一半字母”。终其一生,他从未真正掌握过法语,法语从未成为他的语言。

一个“没有”语言的人,将如书写?

拿破仑一生留下50多册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对话录等。他的文学水准如何?同时期的作家夏多布里昂说他“文学趣味低俗”。晚他一辈的文学评论家圣伯夫说他“简洁”。后来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梯也尔说他“伟大”—明显夸了。

拿破仑最著名的文本,可能要算他写给约瑟芬的情书。约瑟芬成熟,风骚,有时不忠,他们的感情里一直有一种不确定性,但她是拿破仑一生唯一真爱。

热情似火的情书,是用法语写的,强烈情感冲击下,语言犹如塞纳河激越长流(“我不敢相信不久前爱上你,自那以后我感到对你的爱更增一千倍”)。有时一天写好几封。“我无法放下手中之笔。”

他表现得如此擅于文字,还有一个隐秘原因可能是:他本身实际的性能力惯常被怀疑,所以用语言去虏获、维系恋情。

文艺“远征”

敌人搜寻法国船只,他召开研讨会

深厚的文学熏陶令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与众不同,他后来如此解释这不同:“我爱权力,但我以艺术家的方式爱它”。

“他视战争为艺术,而且是‘最重要的艺术,无所不包’。这种艺术乃是无法传授的。”“他认为,经过初次交锋之后,人们立刻就能知道决战的场面。”“他甚至说‘战争艺术是简单的,如同一切美好的事物’。”他酷爱战争,仅仅“因为这是一门艺术”(《拿破仑传》)。

当拿破仑尚在建功立业初期,这位将军更是“文艺范儿”十足。他的远征埃及之举,以其实际的浪漫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公开的文学现象”,“史诗中的一次行动”。他带着要给埃及来一场“文艺复兴”的梦想,而远征。

1798年,远征开始,拿破仑随军带了一座“移动图书馆”—改装的大炮运输机,装了历史、地理、小说、诗歌等1千多册书籍。随军队伍里还有拿破仑召唤而来的167位专家学者。

在航程中,著名海军将领纳尔逊正率领英国人搜寻法国船只,拿破仑则平静地在“东方号”上主持着关于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研讨会。

占领开罗期间,在围城、屠杀的间隙,随军而来的年轻数学家们组织了一场微积分考试。专家学者们组成的科学与艺术委员会,每五天碰一次头,分主题讨论,研究题目五花八门。“改进面包烘焙、净化尼罗河、酿造没有啤酒花的啤酒……”这是拿破仑本人提出的论题。

拿破仑的文学家的才能则表现在他的誓师演说词里:“从这些金字塔的顶端,四千年俯视着你们。”

在埃及如此,在别地是不是也如此呢?从《小说家拿破仑》、《拿破仑日记》、《拿破仑传》里得不到解答。作为揣测中的一种可能:那时候拿破仑还年轻,文艺气质浓郁,而到了后期,作为政治家、军事冒险家的角色居上,可能不太有宏阔此举。

拿破仑后来吐露心声:“埃及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它最不真实”。

屿孤独

忙着口述回忆录实现“历史学家”梦想

像“岛屿一样孤独”是拿破仑偏爱的隐喻。拿破仑的人生是从岛屿到岛屿,从科西嘉岛到圣赫勒拿岛。生于岛屿,死于岛屿。

世界是一座座岛屿,自身,也是大海漂游中一座孤岛。孤独、孤寂,不适合一位皇帝,但适合一名文学家。

拿破仑年轻时的忧郁性格,除了来自青春,来自文学,也来自岛屿—科西嘉岛,遗世独立,被茫茫大海围困—“没有人能够逃脱大自然所感发的忧郁哀伤。”

忧郁气质,其实也是文学气质。在军事天才、旷世枭雄的内心里,这忧郁的气质犹如天生基因。

他渴望为岛屿写作。早期小说《新科西嘉》(与《论幸福》大约同期),讲述了一个船只失事、困处荒岛的故事,一位年长的科西嘉流亡者向英国人扼要介绍了科西嘉的历史。

早在14岁时,他就开始阅读包斯威尔的《科西嘉史》,他想成为下一个包斯威尔:为科西嘉岛撰写一部历史。他秉着严谨的态度,搜集研读各种相关文献,他早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始终未能完成的科西嘉岛写作计划的组成部分”。

他的“历史学家”梦想,是在他人生最后的岛屿—圣赫勒拿岛实现的。

圣赫勒拿岛,距法国5000英里,距最近海岸线1400英里,是南大西洋中一片孤岛。这个“大半年看不见日看不见月”的被贬谪地,“唯一富的是时间”(《拿破仑日记》)。

住在牛栏、猪圈改成的房子里,这位退位皇帝疯狂阅读,尤其是英雄史诗。他最常读荷马《伊利亚特》。

他也用许多时间来阅读那些写他的或托名于他的作品,读到《波拿巴秘密情史》,他放声大笑:书中他睡过的大多数女人他都不认识。

他也忙于书写—实际忙于“口述”回忆录—“我的思想快过我的手”。他口述时,“遣词造句极费斟酌”,侍从们的笔录工作便也容易(《拿破仑传》)。他有时兴起,会一口气口述十一二个小时。

至于回避不了的“滑铁卢”之战,他口述了许多遍,一遍遍修改,“好像这么一来结局就会有所不同”(《拿破仑传》)。

那时全世界都流传着拿破仑的出逃故事。他确实畅想过出逃,畅想到了美国,他要安顿下来写小说,畅想到了英格兰,他要开始写小说。最终他决定,与其遭暗杀,“不如待在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曾总结人生:“我的一生就像一首情节丰富、以悲剧收尾的叙事诗。”(《拿破仑传》)

他说,如果还能再活一次,他愿意住在巴黎的拉丁区,做一名永远的学生,去剧院,参加沙龙,和文人们交流。

标签: 拿破仑法国皇帝俄法1812年战争

更多文章

  • 卡尔·菲利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中的主要指挥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国,

    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Karl Phili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 (或Prince Charles Philip of Schwarzenberg) (1771年4月18日 – 1820年10月15日)),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是施瓦岑贝格家族第一任施瓦岑贝格亲

  • 俄法1812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俄法1812年战争的背景(第六次反法同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俄法1812年战争,俄国,法国,第六次反法同盟

    法皇拿破仑一世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蒂尔西特和约》,遂率军60万,分二路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境,企图歼灭当面俄军20余万,一战定胜负。俄军在巴尔克莱指挥下执行后退决战方针,但引起强烈不满,8月20日换上库图佐夫出任俄军总司令,不到一星期就在博罗季诺和法军血战,双方伤亡惨重。尔后俄军主动撤离莫斯科,机

  • 第六次反法同盟什么时候发生的?第六次反法同盟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国,拿破仑

    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瑞典王国、奥地利帝国组成的同盟。1812年拿破仑在俄法战争中遭受惨败后,1813年欧洲的反法国家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40万与联军作战,不料,各附庸小邦国乘机摆脱法国的控制拿破仑被迫陷入困境。莱比锡战役中,同盟军在萨克森击败拿破仑的军队。在1814年3月31

  • 半岛战争什么时候发生的?第一次的半岛战争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半岛战争,法国,拿破仑

    半岛战争(Peninsular War)(1808年-1814年)是拿破仑战争中主要的一场战役,地点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交战方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这场战役被称作铁锤与铁砧战役(槌钴战术),"铁锤"代表的是数量为4万到8万的英-萄联军,指挥官是第一任威灵顿公爵,阿瑟·韦莱斯

  • 约瑟夫·波拿巴是谁?拿破仑的长兄:军人外交家约瑟夫·波拿巴(半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约瑟夫·波拿巴,法国,拿破仑,半岛战争

    约瑟夫·波拿巴(1768年1月7日-1844年7月28日)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的长兄, 生于科西嘉。1796年参加意大利战役,后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外交官。1806年被拿破仑立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任西班牙国王,1813年离位。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他流亡美国(1815~1832)。约瑟夫·波

  • 第六次反法同盟什么时候发生的?第六次反法同盟的结果是什么(半岛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国,拿破仑,半岛战争

    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瑞典王国、奥地利帝国组成的同盟。1812年拿破仑在俄法战争中遭受惨败后,1813年欧洲的反法国家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40万与联军作战,不料,各附庸小邦国乘机摆脱法国的控制拿破仑被迫陷入困境。莱比锡战役中,同盟军在萨克森击败拿破仑的军队。在1814年3月31

  • 敬事房太监伺候嫔妃惊人内幕:难以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嫔妃,敬事房

    太监,指中国古代专供古代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我国历代太监的人数以明朝为最多,号称10万。清朝改革了明代臃肿的太监机构,并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宫规宫法,将明崇祯末年的9万多太监,削减为9千人。清朝太监的等级极其严格,清朝宫廷内院设有管理太监的专门机构称“敬事房”,又称“宫殿监办事处”。网络配图在深

  • 宫廷秘闻:敬事房太监竟然可以叫停皇帝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后妃,后宫,太监,,敬事房

    皇帝行房事之时,敬事房太监和另几个太监就守候在皇帝寝宫外面,等候皇帝的好事结束,如果规定的时间到了,太监就会高呼“时间到了”,皇帝如果没有回声,他就再次呼叫,如此反复三次,就一定要把妃子背回去。中国古代的皇帝往往有大量的妃嫔,人多了当然要有一套管理制度。到明代这套制度变得非常严密,连皇帝的性生活时间

  • 敬事房老太监披露清宫房事细节 真的是太乱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监,清宫,清朝,敬事房

    除了皇后,其他女性在宠幸之前,都要剥光衣衫,一丝不挂地裹在被窝中,由太监送上龙床,揭开被的下端,再让被宠幸的妃嫔爬入被中。行房之时,外边另有一个太监守着,到了相当时间这个太监就跪着喊四个字“是时候了”,这是规矩。我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写过敌伪时期,我专程到北平(那时称北京)购买医书,余闲时候到处探

  • 清朝为什么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创建后金之时。1622年(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亦称八王)“共治国政”,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第二年,又设八大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八旗旗主一起议政。皇太极嗣位后,为了扩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