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轰动一时的崤之战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轰动一时的崤之战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26 更新时间:2023/12/29 1:52:49

秦晋之间的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当时是齐桓公已经去世,齐国称霸的时代过去,而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之下趁机崛起,成为了中原霸主,而这个时候南方的楚国依旧强大,西方的秦国也蠢蠢欲动,所以晋国和秦国一直交好,以避免南抗楚国,西对秦国的艰难处境,而崤之战就改变了这一格局。

秦晋崤之战军事图

早在前630年的时候,秦晋就约好一起攻打郑国,因为郑国和秦国不接壤,所以约好打下郑国之后,晋国把自己的焦瑕之地给秦国,这正好符合秦国东进入中原的战略目的,所以秦国同意了。但是碰上烛之武,他像秦穆公痛陈利弊,认为郑国灭亡只会便宜了晋国,而秦晋相接,一旦晋国强大起来,危险的就是秦国,于是秦穆公留下了几个士大夫,自己就回去了。虽然晋文公觉得自己深受秦国大恩还未报所以没有和秦国交战,但是这件事也让双方的结盟变得不再牢固。

后来郑文公、晋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觉得这是攻打郑国的大好时机,询问大夫蹇叔是否可以出兵,大夫蹇叔认为这样长途跋涉很难有所收获,是不会成功的,但是利益的诱惑太大,即使成功率很低秦穆公也愿意为之冒险,当时秦国首都在雍,要奔袭1500多里地,途径多个雄关险地才能达到,可以说是非常冒险,果然不出蹇叔所料,秦军到了滑国的时候,正好被在当地做生意的郑国商人碰上了,于是他一面假扮滑国国君的使者稳住秦军,一面通知国内,结果郑国做好了防守准备,秦军难以攻克只能回去。

班师回秦的途中经过崤山,结果被得知了情报的晋国大军埋伏,前后夹击,最后全军覆没,也让秦晋之好从此成为了过去式。

崤之战是怎么回事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火不断,崤之战就是当时一场非常轰动的战役,这一场战役之中秦军被晋国埋伏,全军覆没,也让秦晋之间从原先良好的关系变成了日后的世仇,因为这一场战役发生在崤山,所以也被称为是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

在当时,西方的秦国已经比较强大,想要东进参与到中原的争霸之中,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目的,秦穆公积极的交好晋国,帮助晋文公登基,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之下逐渐变得繁荣,但是也是因此双方之间有了矛盾,因为晋国是秦国东进的第一道障碍,本来秦穆公是打算交好晋国,然后借助晋国插手中原的,但是随着晋国的强大,晋国对于秦国的防范也越来越多。后来更是出现了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使得双方的结盟出现了裂痕。

后来郑文公和晋文公都去世了,而当年留在郑国的杞子、逢孙、杨孙等士大夫也颇受重用,因此他们发来消息称可以趁着这个时机攻打郑国,里应外合之下,郑国必灭,但是当时秦国和郑国千里之遥,途中很容易就暴露了,郑国因此做好了准备,而得之这个消息的晋国就在秦军回国的必经之路崤山一带设下埋伏,等到秦军无功而返的时候出手,全歼了秦军。同时俘虏了三个将军。

之后在晋文公夫人的帮助下,这三个秦将最后回到了秦国,秦穆公没有责怪他们,反倒是继续任用他们。之后秦国和晋国交恶,先是有秦国大将孟明伐晋失败,后来秦穆公亲自领兵出征,过河而焚舟,结果一路打到了晋国的官,晋人不敢出来,秦军就转头去了崤山,祭奠当年战死的将士们。

崤之战知识点

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因为古人的用语方式和一些习惯都和现在不同,所以不少小朋友们在文言古文上都比较薄弱,这里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秦晋崤之战这篇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

崤山风景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它的出处,崤之战最早记载在《左传》之中,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集,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接下来小编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其中出现的几个通假字。“文王之所辟风雨夜”这里面的“辟”通“避”,有躲避的意思。“以间蔽邑”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如果知道这里的“间”是“闲”的通假字就很好翻译了,就是“使之休息”的意思。“若得而食之不厌”这里的“厌”并不是厌恶的意思,通假了“餍”字,表示满足。

除了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通假字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比如宾语前置的“何施之为”“尔何知”;介词结构后置的“败秦师于崤”“使归就戮于秦”等都是比较简单比较易于理解的句式。除此之外本文的主旨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全文以“蹇叔论战”为核心来展开,通过事实来证明蹇叔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目光,并且通过这一段历史故事告诉读者行军打仗必须知己知彼,不能一味看到胜利,否则很容易失败。而这段文章之中也表现出了作者明显的好恶观点,从前面的贬秦扬郑到后来的抑晋扬秦,可以说是很鲜明的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

标签: 崤之战

更多文章

  • 崤之战:秦晋友谊翻船 获益的却是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崤之战,秦穆公,烛之武

    春秋时期,争霸是一场连续不断的挑战。晋文公的争霸之战结束,秦国也日益昌盛起来,图谋中原之意,蠢蠢欲动。于是公元前627年,秦晋之间爆发了一场争霸之战,但是秦晋相争,得利的却是楚国,这场殽之战到底是怎么打的呢?崤之战之所以会打起来,跟郑国有分不开的关系。秦穆公在位时曾与晋国交好,在城濮之战中也曾帮助晋

  • 秦晋崤之战:秦国第一次妄图称霸中原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崤之战,秦穆公,弦高,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xiao二声”)(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

  • 践土之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践土之盟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践土之盟

    周襄王命令王室大臣尹氏、王子虎和内使叔兴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还赏赐给晋文公许多东西,其中有“大辂”、“戎辂”两种车辆及车辆上的服装和配备、红色的漆弓一件和一百个红色箭镞、一千个黑色箭镞。此外,周襄王还赏赐称为“虎贲”的勇士三百人给晋文公。周襄王给晋文公的命辞是“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意

  • 践土之盟的影响,晋文公由此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践土之盟

    城濮之战影响深远,各方势力在这次战争及战后进行了角逐。导致了这场投入人员不多,作战时间不长的普通战争,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场战争。先说晋国,霸权建立。晋军歇兵三天,吃楚军留下来的粮食,到四月初八方才返回。四月二十九日到达衡雍,在践土建造了一座周天子的行宫,准备践土之盟。由于败退的楚军退回原有之桐

  • 晋文公的称霸原因:晋文公如何成为春秋五霸?(践土之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晋文公,春秋五霸,国家,,践土之盟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使晋国成为霸主,是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的历程的,开始,他受到父亲的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逃出晋国,在许多国家流浪,经历了19年的磨难,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磨炼了他的性格。公元前636年,由于晋国发生内乱,没有了国君,重耳结束了在外国流亡的生活,在秦国

  • 晋文公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之晋文公生平(践土之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文公,春秋战国,春秋五霸,践土之盟

    晋文公简介:晋文公,晋朝国君,生卒与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8年父亲是晋献公,姓姬,名重耳。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因受迫害而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

  • 周襄王姬郑简介 平定子带之乱册封霸主的周襄王(践土之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周襄王,周朝皇帝,践土之盟

    周襄王姬郑,周惠王死后,姬郑继承了王位,是为周襄王。帝王档案姓名:姬郑性别:男民族:华夏族生卒年:公元前?年~公元前619年在位时间:33年最大成就:册封霸主最大错误:没有提防隗王后,使其向子带提供情报最大妥协:听从晋文公的要求,参加践土会盟最大武功:平定子带之乱帝王故事:子带之乱与晋国称霸周惠王死

  • 突尼斯会战:盟军在北非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突尼斯会战,二战

    1942年7月,英美首脑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并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火炬”行动的盟国远征军总司令。9月下旬,美英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伦敦确定了实施“火炬”作战计划的细节,决定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

  • 突尼斯会战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突尼斯会战,二战

    1942年7月,英美首脑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并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火炬”行动的盟国远征军总司令。9月下旬,美英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伦敦确定了实施“火炬”作战计划的细节,决定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

  • 突尼斯会战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突尼斯会战,二战

    1942年7月,英美首脑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并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火炬”行动的盟国远征军总司令。9月下旬,美英两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伦敦确定了实施“火炬”作战计划的细节,决定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