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岳飞身边的两个神秘女人:岳母刺字名垂青史

揭秘岳飞身边的两个神秘女人:岳母刺字名垂青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810 更新时间:2024/1/14 0:06:22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岳母姚氏才要千方百计隐瞒他的来历。当岳飞部下有人得知这个秘密以后,岳飞的老婆才会不经审讯,马上将该人杀掉灭口。

岳飞在中国可算得上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前一阵子教育部人们闲着没事儿干,或许是想学学日本人修改教科书的样儿,把岳飞从民族英雄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惹得网上网下纷纷声讨,岳大帅着实又红火了一把。

评书和正史上都说岳飞死于秦桧的陷害。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都,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 三个字,会不会有弦外之音呢?如果不是秦桧想杀岳飞,那么究竟是谁想杀他、而且能杀他呢?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皇帝赵构。

岳飞有个大犯忌讳的地方,就是他的军队号称“岳家军”。党和国家的军队,要叫也只能叫赵家军,怎么能叫岳家军呢?自古皇帝们的心是相通的,赵构对此必然是极不高兴。不过,心里不高兴归不高兴,这点儿事也绝不足以让赵构下决心杀岳飞。那么,从绍兴十年到绍兴十一年这一年多的时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了呢?

老赵家的历史和岳飞难道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看看岳飞之死前后几年内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绍兴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赵荣来归。二月,命修《徽宗实录》”。想来那赵荣带回来了些赵构老爸徽宗的遗物什么的,使得赵构忽然想起来要给老爸修改传记了。不过,徽宗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小资皇帝,除了书画上的成就之外,泡妞也是一把高手,但是治理国家实在是乏善可陈。那么着急给他写传记做什么?莫非是听到了什么蛛丝马迹,要整理老爹的黑材料?于是赵构也不继续让赵鼎来写党史了,而是该派自己信得过、口头又严实的秦桧来编写。

绍兴十年,“夏四月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入觐。壬辰,以世忠、俊并为枢密使,飞枢密副使,五月遣张俊、岳飞于楚州巡视边防。”朝见皇帝以后,这抗金三大元帅之中韩世忠、张俊进了中央政治局,而岳飞只混了个候补,看来赵构和岳飞的关系开始冷却了。

“秋七月戊戌,秦桧上《徽宗实录》,进修撰以下各一官。丁未,加秦桧少保。命张俊复如镇江措置军务,留岳飞行在。飞以累奉诏班师”。秦桧笔杆子确实厉害,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改党史的艰巨任务。同时肯定还递交了一本厚厚的、不能让别人看到的内部文件,包括许多皇家机密。赵构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害怕,反正给党史写作班子每人提升一级。几天之后,就有了赵构连下12道金牌逼迫岳飞回都的事。

岳飞一回来,马上就倒了霉:“八月甲戌,罢岳飞……九月癸卯,鄂州前军副统制王俊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冬十月,戊寅,诏修玉牒。下岳飞、张宪大理狱,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 岳飞七月回军,八月就丢了官儿,九月有人报告说岳飞的养子岳云和爱将张宪阴谋造反,十月赵构下令修改玉碟,就是皇家的家谱,紧接着就把岳飞下到了监狱里。

这一段时间表很有意思:为什么赵构一见了秦桧修改的《徽宗实录》就马上下金牌召岳飞回军?把岳飞下到了大狱里,紧接着就要修改玉碟?莫非岳飞和皇家有什么牵连不成?

岳飞被捕以后,赵构最初派何铸审讯。“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岳飞把衣服一撕,露出身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何铸马上就明白岳飞是冤枉的了。这一段也很奇怪,身上刺字在那年头儿是很流行的,当法官的,总不能认为身上刺个“忠”字就是忠臣吧?这里的真实过程应该是岳飞向何铸说了什么高度机密,或出示了什么极有说服力的证据,才使得何铸认为岳飞无辜。但是赵构已经将这些关键从史书中删去,读到才令人觉得这里费解。

赵构听何铸一说,又惊又怕,大秘密可不能传出去,先恐吓何铸一番,罢了他的官,然后就命令秦桧马上把岳飞干掉,杀人灭口。秦桧曾经建议让岳飞和张宪当堂对质,以显示自己依法判案。但是赵构却说:“勿妄追证,动摇人心。”意思就是说:咱俩都知道老岳造反证据是假的,你还瞎追证什么?万一他把那大秘密一喊,一旦传出去,就天下大乱了。什么也别问了,赶快杀人灭口吧。

“十二月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这导致岳飞掉了脑袋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要造反的人,一定得既有贼心,又有贼胆儿,更重要的是得有贼能耐。如果没有哪份儿能耐,只是瞎叫唤造反,压根儿没人正眼儿夹你。李逵倒是叫着要“杀上东京,夺了鸟位,”可是受了招安以后,朝廷只想杀他的宋大哥,根本不惜得杀他。反而是宋大哥把李逵毒死了。这能力也有虚的,有实的。一如下围棋的外势和实地。三国年间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唯始君与操耳。”也就是说:这年头儿上,真有能力造反的,也就是咱们哥俩了。刘备当时在曹操帐中寄人篱下,几乎没有兵,将也只有关羽张飞二人,实力弱得连个占山为王的土匪都不如。可是刘备有两项特殊能力,把外势张得极足:一是皇叔的身分,而且有皇帝颁发的亲戚证书,如果皇帝被推翻了,他可以算八杆子之内的皇位继承人呢;二是人气旺盛,愿意追随他的人相当多。这两项虚力一旦加上实力可就不得了了,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听刘备得了荆州,吓得手里的笔都握不住了。

赵构手下的三大元帅,韩世忠、张俊、岳飞手下都有十来万人马,如果造反谁都能折腾一气。可是在那个讲究忠孝的年头儿,无缘无故起兵反皇上,肯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不过如果某元帅拿到一份类似先皇遗诏什么的东西来抢他的皇位,形势就完全变了,因为赵构的皇帝是自己封的,没有老爹的命令,底气不足啊。特别是岳飞,年纪最轻,人气最旺,打起仗来也就勇悍,“岳飞可千万别牵扯进去,岳飞可千万别牵扯进去,”,赵构大概也是一边调研党史一边祷告。当然岳飞家的历史也要调研一番。

岳飞身边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姚氏,一个是他的老婆李娃。李娃比岳飞还大两岁,汤阴县志上说她日夜协助岳飞布置军事,安抚家属,“部下军事有谋叛者,李夫人廉得之,不以言,一日会诸将于门,立命捕斩叛者,一军肃然。这一段就有点儿奇怪了,听说有人要叛变,把他抓起来,怎么也应该交给你老公审一下么,怎么自做主张立刻就把他一刀砍了呢?莫非也有什么事要杀人灭口不成?

岳飞的母亲姚氏也有奇怪的地方。“岳”字在北方许多地方读做“药”的音。姓姚的嫁了姓药的,也蛮巧的。再看看宋史上岳飞出世一段:“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说岳飞才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黄河发大水了,一家人都被淹死了,只有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缸里,才逃到了岸上。看了这段,不但当时的人奇怪,我们现在人也一样奇怪:月子里的女人身体是最虚弱的,特别是姚氏,生岳飞的时候已经30多了岁,高龄产妇,又是第一胎,怕是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剩多少了,怎么会大水把别人都淹了,只有她,还抱个孩子逃了出来?就算是在别人帮助下勉强跳进了水缸里吧,我们知道水缸那个玩艺儿,底面积小,重心高,有一点儿风浪就翻个儿了,怎么能载着她母子俩从黄河的大水里逃出来呢?这里八成是岳母姚氏在撒谎。可是她为什么要说谎呢?

岳飞背上有四个大字:尽忠报国,野史说是岳母所刺,因为她太爱国了。当过妈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野史是瞎编。去医院打针的地方看看,尽是孩子还没怎么样呢,老妈先是眼泪汪汪了。要当妈的拿大针往孩子身上扎出个政治口号?恐怕连后妈都下不去手。特别是在古时候,技术落后,没有什么消毒措施,用针刺出血来再往上面抹墨汁儿,要是来个什么感染,破伤风一类的,孩子的小命儿就断送了。而且尽忠报国这四个字,除了忠字外,在那年头儿都只能刺繁体字,笔划相当烦琐,简体字要800年以后才能施行呢,要当妈的刺一两针或许还行,一咬牙一闭眼了。刺上几百下写四十多笔划?怕只有发了狂的老妈才行。

女人和男人不同,她们可以为爱情发狂,为孩子发狂,但是为政治发狂的却极少,不过女人为了爱情,或者怕日后认不出孩子来,在孩子身上留个记号倒是可能,唐三藏的老妈不是就一狠心咬掉了他的脚指头,为了以后好相认么。但是,岳飞离家已经是大人了,再变也变不到哪里去了,而且老妈的相貌不会怎么变么,还怕什么以后失散了认不出来呢?为什么还要给他身上刻字留记号呢?答案大概是:希望日后如果岳飞见到他老爹时,能父子相认。

或许会有人说:不对呀,史书上说岳飞他老爹岳和被大水冲走了。呵呵,这是岳母姚氏自己说的,没有见到尸体是不是?为什么在岳飞背上留尽忠报国这几个字呢?最合理的解释是:岳飞父母在定情的时候,男方留给女方的定情之物就是一块玉佩,上面刻了四个镂空大字:尽忠报国。岳母为了以后他父亲能认出他来,把那玉佩烧红了,往他背上一按,“呲啦”一声,四个字就烙上了。岳飞疼得直哆嗦,二级烧伤啊。岳母则心疼得大哭,说:儿啊,你尽忠报国吧。

那么,岳飞的老爹究竟是什么人呢?宋史上只有寥寥几字:“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只说他老爹是个农民,忠厚老实的农民。我们知道岳飞的字写得很漂亮,诗词也颇有功底,绝对不像那些附庸风雅的军阀们。正史说岳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野史说岳飞是地主家的佃户,没有读过多少书。农民子弟,又没有读过什么书,成为武将也不奇怪,可是诗词书法的成就哪里来的?只能是老妈教的。能教出这等孩子来,姚氏肯定是诗书家族出身,在那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怎么会嫁了个普通农民岳和?

前面说过了,法官何铸一见到岳飞背上的四个字大惊,就认为他是无辜的,没有造反。如果那四个字是玉佩烙上的,而且何铸见过那块玉佩,认识岳飞的老爹,事情就容易解释多了。可是何铸怎么会认识一个普通农民岳和呢?就是认识岳和,也不能保证岳和的儿子不可能造反是不是?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那岳和根本不是农民,而是赵构的老爹宋徽宗。岳飞则是赵构的同父异母哥哥。那块尽忠报国的玉佩就是皇家之物。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和赵构有同等的皇位继承权,而且才干和人望都在赵构之上,赵构才非杀岳飞不可。就算岳飞无心暂时造反,如果牛皋张宪等人也给他玩一手黄袍加身,再用解放北中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来开导他,那岳飞骑虎难下,就像老祖宗赵匡胤一样,不反也得反了。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赵构才不愿意公开审理,要保密。自古皇帝杀大臣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杀兄弟就不一样了。唐太宗李世民杀兄杀弟,清朝雍正杀兄囚弟,一直落下骂名。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赵构杀了岳飞和岳云后心里有愧,尽管谋反本来应该全家抄斩,可是赵构才饶了岳飞的老婆和其它四个儿子,仅仅是流放。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秦桧才觉得罪名难下,糊里糊涂地说了个“莫须有”,怕万一定了什么罪名,下面拍马屁的顺杆子爬,把岳飞的祖宗都骂了,那可就骂得是皇帝的祖宗了。

正因为那块尽忠报国的玉佩就是皇家之物,何铸见了烙字才大惊,估计他以前见过这玉佩,或者在皇家内库的帐本子上见过画样子。岳飞既然是皇子,要造反就绝不会交出兵权。既然交了兵权就说明无意造反。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而且那块尽忠报国的玉佩就是皇家之物,赵构听了何铸的报告才会大惊,罢了何铸的官儿。看来徽宗可能有一批专门泡妞用的玉佩,刻的分别是什么尽忠报国,精忠报国……一类的话。岳飞老妈得到的是“尽忠报国”那块,而赵构老妈拿的那块写得是“精忠报国”,后来又给了赵构。赵构文化底子不厚,把“精忠”这两个字又提给岳飞的大旗上去了。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岳母姚氏才要千方百计隐瞒他的来历。当岳飞部下有人得知这个秘密以后,岳飞的老婆才会不经审讯,马上将该人杀掉灭口。

标签: 岳飞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更多文章

  • 专家:岳母刺字是民间传说 岳母可能不识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岳母刺字,岳飞,民间传说

    导读: 《宋岳鄂王年谱》卷一引《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但是《唐门宗谱》出现很晚,史家评判“讹谬甚多”,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在《金陀稡编》卷九《遗事》中有记载。岳母刺字的故事家喻户晓。不过前几日黄晓明的一条微博掀起争

  • 岳飞的母亲是谁?历史上岳母刺字只是个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岳飞的母亲,岳母,历史上的岳母,岳母刺字

    导读: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至于真实姓名历史并无记载。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公元1103年,在相州汤阴(今属河南)农村的一间破旧的民房里,姚太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婴。当时正逢乱世,金人进犯中原在即,姚太夫人希望

  • 岳飞为何在背上刺字? 岳飞背上刺的字是什么?(岳母刺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岳飞刺字,岳飞,精忠岳飞,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母教典范,同时也是在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但是有人说,岳飞背上刺的那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一字之差,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岳飞,字鹏举,河南洛阳人,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民族英雄,抗金名将。自幼得到父母恩师的教养,忠厚坦诚,一身正气,练就了一身精湛

  • 揭秘童年汉武帝如何改变命运:“金屋藏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武帝,陈阿娇 ,金屋藏娇

    “金屋藏娇”为何能改变幼年刘彘的命运呢?故事还得从刘彘的母亲王夫人说起;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刚即位不久的刘启,一日深夜,忽得一梦:一头赤彘(猪)在祥云的笼罩下,从空中缓缓降入宫中;接着,高祖刘邦也飘然而至,对孙儿刘启说:“王夫人生子,当取名为彘。”刘启猛然惊醒,原来是一场南柯梦。太子刘

  • 金屋藏娇说的是哪位皇帝,金屋藏娇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金屋藏娇,成语,成语故事

    金屋藏娇成语,出自《汉武故事》,小说讲述汉武帝幼时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做妻子,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后指纳妾。典故“金屋藏娇”典故来源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其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幼年的胶东王刘彘(即汉武帝刘彻,汉武故事称其幼名彘),另一个是馆陶公主的女儿陈氏阿娇。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

  • 揭秘:历史上的背水一战是对韩信的千古误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背水一战,韩信,汉朝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实际上是指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在楚汉之争中,很多人都认为“背水一战”是韩信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

  • 背水一战的典故出自哪?是哪个人物背水一战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背水一战,成语故事,成语

    背水一战的典故"背水一战"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

  • 背水一战故事的历史人物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背水一战,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成语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相关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

  • 韦后之乱的目的:为了当第二个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韦后之乱

    韦后之乱简介韦后,原名韦香儿,是中宗李显的皇后。中宗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流放房州。韦后一直跟随中宗左右,受了很多苦。后来神龙革命复辟成功,中宗复位,对韦后非常信任,甚至达到了纵容的地步。那么在历史上韦后之乱简介是怎样记载的呢?韦后剧照公元705年,中宗李显复立为帝。中宗为感念韦后在流放期间的

  • 韦后之乱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韦后之乱

    韦后之乱简介韦后,原名韦香儿,是中宗李显的皇后。中宗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流放房州。韦后一直跟随中宗左右,受了很多苦。后来神龙革命复辟成功,中宗复位,对韦后非常信任,甚至达到了纵容的地步。那么在历史上韦后之乱简介是怎样记载的呢?韦后剧照公元705年,中宗李显复立为帝。中宗为感念韦后在流放期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