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专诸简介 专诸怎么死的

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专诸简介 专诸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711 更新时间:2024/1/3 13:20:44

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鱼肠剑),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专诸是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一说五大刺客)之一,鱼肠剑出于专诸刺王僚”。

伍员举荐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吴国途中,见“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伍子胥知道专诸是一位敢于赴难的勇士,就与之结交。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才讲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夷眛。夷眛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立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国君。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所以他常秘密地供养一些有智谋的人,以便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

阖闾厚待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公元前前516年,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

刺杀吴王僚

公元前515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吴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吴王僚当时就死了。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王僚手下的人一时混乱不堪。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吴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

身后之事

阖闾即位后,便封专诸之子专毅为上卿,并根据专诸要求葬在泰伯皇坟旁的遗愿,从优安葬专诸,如今鸿山东岭仍有“专诸墓”存。相传无锡市大娄巷的“专诸塔”,是阖闾替他葬的优礼墓,但文革时被拆除。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因专诸曾在太湖边学烧鱼之术,后人把他奉为“厨师之祖”,旧时城内居民时常前往焚香祭奠。如今苏杭一带的名菜“糖醋鱼”乃“糖醋黄河鲤”的简称或俗呼,就是‘全炙鱼’(有称‘全鱼炙’者)的传承及代表,而它的发明者正是教专诸做鱼的人,春秋时期名厨太和公(或太湖公)。

轶事典故

惧内

伍子胥看见专诸正要跟很多人打架,妻子出来叫他,他马上就乖乖回家了。伍子胥很奇怪:一个万夫莫当的大侠客,怎么会怕一个女人?于是便赶上前去询问原因,专诸告诉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惧内”一词始于专诸。

鱼肠剑

鱼肠剑,一名鱼藏剑。为专诸刺吴王僚所用的匕首。传说刀身上有如鱼鳞般的纹路,是打造时程式繁多所致,目的是为了能一举刺破吴王外衣内所穿的护甲。又因其最终藏于鱼肚中,所以被称为“鱼肠剑”。

据《越绝书》记载,铸剑大师欧冶子曾为越王勾践铸了五柄宝剑。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鱼肠剑既成,相剑本领尤如通灵的薛烛被请来相剑。他说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后来越国进献宝物给吴国。

《史记·刺客列传》中并未直言这把宝剑之名,仅以“匕”称之;而成书年代略晚的方志史书《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编撰),已明确指称此剑名曰“鱼肠剑”。

历史评价

唐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司马迁:“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刘向:“专诸手剑摩万乘,刺吴王,尸孽立正,镐冠千里。”

司马贞:“专诸进炙,定吴篡位。”

袁枚:“专诸与人斗,有万夫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

后世纪念

专诸塔是一座喇叭形的小塔,塔在一间房子里,位于无锡市大娄巷,相传是阖闾替他葬的优礼墓。因专诸曾在太湖边学烧鱼之术,后人把他奉为“厨师之祖”。旧时城内居民时常前往焚香祭奠。1966年被拆除。

苏州城西部有专诸巷,是一条紧挨内城河和城墙的巷子,南通金门,北达阊门。相传因为专诸墓在此,故得名。其后专诸巷一带逐渐发展成玉雕行业集中之地,故专诸巷的名字也被讹传为“穿珠巷”。

标签: 专诸阖闾春秋四大刺客

更多文章

  •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说什么?你知道了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历史上明朝曾出现多次大移民的现象。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

  • 关于洪洞大槐树有什么传说,是真的吗?(洪洞大槐树移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移民

    你去一个地方,当地人一般会说欢迎来我家,但到了山西洪洞大槐树,人们说的却是:“欢迎回家。”从1370年到1417年,明朝政府在山西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近百万人迁往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移民遍布中原地区。因传说移民多在洪洞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此处也成为知名移民遗址,成为移民后裔共同的乡愁。再现60

  • 揭秘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影响中国好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洪洞大槐树移民

    今天,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

  • 潍水之战,看韩信是如何将《孙子兵法》运用到战场上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秦朝,韩信,刘邦,项羽,潍水之战

    《孙子兵法》之行军篇中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

  • 楚汉潍水之战韩信消灭齐楚20万大军成功吞并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信,潍水之战

    潍水之战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汉大将军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段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再无能力灭汉,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进

  • 揭秘潍水之战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潍水之战

    人们常常把韩信潍水之战联系在一起。在司马迁的笔下,韩信是汉军赢得潍水之战的最大功臣。公元前205年,汉军被楚军打得节节败退,刘邦只好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很快杀回山西,击退楚军。之后韩信征讨北方诸侯国,驱兵攻打齐国。齐国向项羽求援,后者派龙且领兵二十万救齐。韩信图片初冬,龙且进入齐国,受到了齐王的迎接

  • 阴晋之战魏国如何能以五万兵力大败秦军五十万?阴晋之战使用了哪些计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战国,阴晋之战

    阴晋之战,著名的军事家吴起时任魏国将领以五万兵力大败秦军五十万大军,其间必有缘故,那魏国究竟用了什么计谋呢?阴晋之战图片阴晋之战使用的计谋包括:稳扎稳打的战略;避敌正面,迂回后方、两面夹击、战前激励等战术.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进攻和防守谋略,经济力量对比、外交关系的好坏等等都有关系。

  • 阴晋之战后秦国已经奄奄一息,魏国为何不乘机灭掉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魏国,秦国,阴晋之战

    阴晋一战,秦国50万大军荡然无存,其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倘若,魏国此时大举进攻秦国,其后果——不堪设想!那么,魏武侯会不会不给秦国以喘息的机会,趁此时刻立即消灭秦国呢?秦惠公11年/前389(阴晋之战同年),魏武侯抓住机会的喉咙——命令吴起马不停蹄地进军秦国!经过阴晋大败,秦国可以说是被折断了“隐

  • 中国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之阴晋之战(战国秦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战国,秦国,魏国,阴晋之战

    阴晋之战是指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50万大军攻魏,而魏军在名将吴起率领下以在阴晋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 概述阴晋之战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军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反击秦军,最後以少胜多痛歼秦军的重要作战。2. 战争经过魏文侯在位时,国力强盛,曾派出大批军

  •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晋楚争霸战争(邲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晋楚争霸,邲之战

    邲之战或称两棠之役(因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故此战又作两棠之役),即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晋、楚争霸中原的战争,楚庄王率军在郑地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晋军的重要作战。1. 战争简介邲(bì)之战,指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於西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