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于洪洞大槐树有什么传说,是真的吗?(洪洞大槐树移民)

关于洪洞大槐树有什么传说,是真的吗?(洪洞大槐树移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79 更新时间:2024/1/30 14:39:30

你去一个地方,当地人一般会说欢迎来我家,但到了山西洪洞大槐树,人们说的却是:“欢迎回家。”

从1370年到1417年,明朝政府在山西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近百万人迁往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移民遍布中原地区。因传说移民多在洪洞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此处也成为知名移民遗址,成为移民后裔共同的乡愁。

再现600多年前的那段悲壮历史

“问我祖先在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在悲戚的歌声中,演出开始了: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大槐树下,却被告知要迁往外地。儿子拜别老父,兄弟砸锅各取一份以便日后相认……第二届大槐树孝化节暑假期间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大型实景演出《大槐树移民》感动了不少观众。

“他们太可怜了。”一个7岁的小女孩看得入神,看到老百姓被官兵带走,更是哭得不能自已。“暑假带孩子过来,是想让她了解祖先故事,学会感恩、孝顺。”孩子的母亲梁女士说。

明明是剧中官兵首领扮演者,由于演得太逼真,还曾被看演出的小孩子打过。“这也是对我表演的认可。”王明明说,“每次演出都有人落泪,甚至有人坐不起。”

明朝初期,频繁的战乱使中原地区人口骤减,为巩固统治,恢复生产,明朝政府决定从人口兴盛的山西中原地区移民。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主要是各地家谱、碑文等有记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文化顾问樊德昌说,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大槐树移民是官方组织的规模最大、移民人口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移民。而洪洞是一个集散地或说是办理手续的地方。

关于大槐树的那些传说是真的吗?

移民是被骗到大槐树来的吗?

有传说认为,人们不愿离开故土,明政府便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消息赶来后,却发现被骗了,只能被迫移民。

樊德昌认为,这只是个传说,并没有根据。大槐树移民前后持续了近50年,明政府不可能总骗老百姓,而是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减免税赋,发放银两、种子、耕牛等。

移民后裔脚小趾指甲都是复形?

据说,官兵在移民的脚小趾指甲上,用刀子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小脚趾指甲都是复形的。

来自浙江省乐清市的游客金康焕就是跟着传说而来的。“我们家人都这样,所以就总想自己会不会也是大槐树移民,就过来祭拜。”

樊德昌说,从遗传学角度来讲这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会有这种传说,是人们想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辨认老乡。

“解手”一词来自大槐树移民?

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所有的卫生间都叫“解手场”,而当地人也称如厕为“解手”。有人认为,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人从背后捆手,用长绳联结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让解开手。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

樊德昌认为这也是后人的一种编排、演绎,没有可靠依据。“关于大槐树的很多传说都是没有根据的,但有趣动人,具有传奇色彩,对此,大家不用去计较其真实性,听之一笑即可。”

寻根祭祖诉乡愁

数百年沧桑轮回,明代古大槐树早已毁于水患,现存的是与古大槐树同根生的二、三代大槐树。陆续有人回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慎终追远。

赵志旭是河南封丘县姚务村农民,在三代大槐树处驻足良久后,他将红、黄色的祈福带系了上去。

“老祖宗就是从这里移民到河南的,还定下了世代耕读的祖训。”赵志旭说,姚务村有2000多人姓赵,都是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荫蔽子孙”是根植在人们心中的一个信条,因此,来这里祭祖也成了姚务村村民们共同的心愿。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每年收到大量寻根问祖信函,人们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自己血脉的故事。“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最多,还有香港、台湾等地寄来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工作人员说,有一年,江苏丰县张氏来信寻根,工作人员将其家谱与洪洞县冯张村张氏家谱比照后发现,二者记载的方位、距离和迁移时间正好一致,两地张姓本是一家。

为满足人们祭祖愿望,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每年在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都要举行祭祖大典。平日里,寻根祭祖园也有祭祖仪式展示。“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人们来大槐树不仅是游玩,更是感受文化,了却寻根的心愿。”樊德昌说,大槐树移民文化有着强大感召力,这种挥之不去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的情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厚重的亲情文化和根祖文化。

更多文章

  • 揭秘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影响中国好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洪洞大槐树移民

    今天,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

  • 潍水之战,看韩信是如何将《孙子兵法》运用到战场上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秦朝,韩信,刘邦,项羽,潍水之战

    《孙子兵法》之行军篇中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

  • 楚汉潍水之战韩信消灭齐楚20万大军成功吞并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韩信,潍水之战

    潍水之战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汉大将军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段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再无能力灭汉,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进

  • 揭秘潍水之战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潍水之战

    人们常常把韩信潍水之战联系在一起。在司马迁的笔下,韩信是汉军赢得潍水之战的最大功臣。公元前205年,汉军被楚军打得节节败退,刘邦只好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很快杀回山西,击退楚军。之后韩信征讨北方诸侯国,驱兵攻打齐国。齐国向项羽求援,后者派龙且领兵二十万救齐。韩信图片初冬,龙且进入齐国,受到了齐王的迎接

  • 阴晋之战魏国如何能以五万兵力大败秦军五十万?阴晋之战使用了哪些计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战国,阴晋之战

    阴晋之战,著名的军事家吴起时任魏国将领以五万兵力大败秦军五十万大军,其间必有缘故,那魏国究竟用了什么计谋呢?阴晋之战图片阴晋之战使用的计谋包括:稳扎稳打的战略;避敌正面,迂回后方、两面夹击、战前激励等战术.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进攻和防守谋略,经济力量对比、外交关系的好坏等等都有关系。

  • 阴晋之战后秦国已经奄奄一息,魏国为何不乘机灭掉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魏国,秦国,阴晋之战

    阴晋一战,秦国50万大军荡然无存,其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倘若,魏国此时大举进攻秦国,其后果——不堪设想!那么,魏武侯会不会不给秦国以喘息的机会,趁此时刻立即消灭秦国呢?秦惠公11年/前389(阴晋之战同年),魏武侯抓住机会的喉咙——命令吴起马不停蹄地进军秦国!经过阴晋大败,秦国可以说是被折断了“隐

  • 中国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之阴晋之战(战国秦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战国,秦国,魏国,阴晋之战

    阴晋之战是指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50万大军攻魏,而魏军在名将吴起率领下以在阴晋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 概述阴晋之战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军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反击秦军,最後以少胜多痛歼秦军的重要作战。2. 战争经过魏文侯在位时,国力强盛,曾派出大批军

  •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晋楚争霸战争(邲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晋楚争霸,邲之战

    邲之战或称两棠之役(因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故此战又作两棠之役),即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晋、楚争霸中原的战争,楚庄王率军在郑地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晋军的重要作战。1. 战争简介邲(bì)之战,指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於西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发生的

  • 齐楚争霸之邲之战,“庄王一战而霸”的过程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秋战国,齐国,楚国,邲之战

    在对邲之战简介前,顺便应该提一下晋国和楚国的第一次交战城濮之战。这场战斗中晋国打败了楚国,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但是楚国虽然暂时失去了争霸中原的能力,但是国力并未因此受损。在楚庄王时期,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因此爆发的邲之战是齐楚争霸的一场重大战役。邲之战经过示意图邲之战是围绕着郑国开始的

  • 盐池之变简介,盐池之变历史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盐池之变

    盐池之变,是契丹历史上的一次流血政变。时任契丹族可汗的耶律阿保机邀请反对自己继续担任可汗的其他七部贵族来盐池(在今河北省滦南县境内)赴宴,设下伏兵杀死七部贵族,从而一举消灭所有反对势力。这场政变过后,阿保机成功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不再称“可汗”,正式改称“皇帝”,建立大契丹国,建年号神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