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楚争霸之邲之战,“庄王一战而霸”的过程及评价

齐楚争霸之邲之战,“庄王一战而霸”的过程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438 更新时间:2023/12/7 1:32:23

在对邲之战简介前,顺便应该提一下晋国和楚国的第一次交战城濮之战。这场战斗中晋国打败了楚国,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但是楚国虽然暂时失去了争霸中原的能力,但是国力并未因此受损。在楚庄时期,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因此爆发的邲之战是齐楚争霸的一场重大战役。

邲之战经过示意图

邲之战是围绕着郑国开始的。郑国处于楚国和晋国之间,他楚强则服楚,齐强则服齐。因此楚国决定征服郑国,晋国便派兵救援,两军相逢于邲地。

战前,楚国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令楚庄王莫衷一是。最后在伍参的建议下,楚庄王才决定和晋国决一胜负。而在晋国内部,情况也同样混乱,主战和主和相持不下,连元帅荀林父在犹豫不决。此时,再加上郑国的煽动,齐楚大战一触即发。

楚军假装向晋军示弱,引得晋军对楚军放松了戒备。两军交战之时,由于大部分晋军没有作好战前准备,因此很快被楚军击溃。这时晋军的元帅见前有强敌,后有黄河,下令渡河撤退。他的命令刚下,士兵们争先恐后地上船,士兵们互相践踏,死伤无数。

在撤退过程中,晋国的将领荀首为了援救他的儿子,带领着族兵向楚国反击。正因为他的这个举动,才得以掩护晋国保留了部分主力队伍。

第二天,楚国大军抵达衡雍,祭祀河神,修建楚国先祖的宗庙,宣布胜利。这一战,使得楚国奠定了称霸中原的基础,也使楚庄王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邲之战的过程

邲之战的过程是紧紧围绕着晋国和楚国对郑国的控制而产生的,这实际上也是两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一场重要决战。

楚庄王的画像

公元前597年,楚国因郑国倒向晋国,因此发兵攻打郑国,而晋国也发兵增援郑国,两军在邲地相逢,因此拉开了邲之战的序幕。

在战前,晋国和楚国的内部同样都出现了主战和主和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主要是晋国是原霸主地位,让楚国不得不谨慎而后行。而楚国的日益强大,也使晋国对其有所忌惮。当楚国内部统一了思想,决定和晋国一战的时候,晋国内部却还在争吵不休。

楚国派出使者去刺探晋国,得知晋国内部将帅不和,因此楚国先对晋国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晋国大将郤克得知大战难免,因此劝各路人马作好应战的准备,但是没有多少人听取他的意见。

楚军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分成左、中、右三路摆好阵势,向晋国掩杀。晋国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因此在楚军猛烈的攻击下,防线被击溃。

晋中军帅荀林父见到楚军杀来,下令渡过黄河撤军。他的号令一下,溃逃的晋军纷纷抢着登船,士兵们互相踩踏,伤亡无数。在整个邲之战的过程中,晋军方面唯有荀首所部对楚国进行了反击,他射杀了楚国大夫连尹襄老,还俘虏了楚庄王的弟弟。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晋军失败的结局。

第二天,楚军进驻衡雍,大军在辎重也抵达邲地,他们在衡雍修建楚国先祖的庙宇,向祖宗宣告战斗的胜利。

邲之战的评价

邲之战是一场决定晋、楚两国在中原霸主地位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楚国把晋国从霸主的宝座上拉了下来,使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那么后人对邲之战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

楚庄王的画像

公时期,晋国和秦国一起联合压制楚国,但在晋襄公的时候,秦晋之间发生了崤之战,使得秦晋之间的关系破裂,而秦国和楚国结成了联盟,因此楚国争霸中原,已没有了后顾之忧。而晋国内部也出现了公卿政权的政治混乱,使其国力有所下降。相反的,这个时候楚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事日益强盛,有了和晋国争夺霸主的能力。

不少学者在对邲之战的评价时,一般都认为这场战斗是晋国处于不利的形势下发生的,晋国的中军主帅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当前的形势,但他的部下将领却认为可以和楚军交战。由此可见,实际上此时晋军的元帅已经对其将领失去了控制,同时,在大战难以避免的情况下,晋军还没有作战前准备,因此面对这楚军的进攻时,乱成一团,导致了战斗的失败。

在楚国方面,则对这场战役相当谨慎。虽然此前楚军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战和不统一的意见,但在紧要的时刻,楚军在客观上还是统一了意见。尽管如此,楚军对战斗还是相当谨慎的,这是楚军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派出使者和士兵,多次试探晋军的虚实,因此掌握了晋军内部情况。在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楚国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给予毫无战斗准备的晋军迎头痛击。

通过邲之战,晋国的霸主地位被楚国取代,因此后人评价邲之战和楚庄王时说,“庄王一战而霸。”

标签: 春秋战国齐国楚国邲之战

更多文章

  • 盐池之变简介,盐池之变历史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盐池之变

    盐池之变,是契丹历史上的一次流血政变。时任契丹族可汗的耶律阿保机邀请反对自己继续担任可汗的其他七部贵族来盐池(在今河北省滦南县境内)赴宴,设下伏兵杀死七部贵族,从而一举消灭所有反对势力。这场政变过后,阿保机成功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不再称“可汗”,正式改称“皇帝”,建立大契丹国,建年号神册元

  • 为什么《辽史》中没有记载盐池之变,原来是这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盐池之变

    契丹部落联盟首领被称为“可汗”,由选举产生,三年一届,可连选连任,但不能终身和世袭。耶律阿保机,907年被选举为可汗后,由于羡慕中原皇帝,到换届年份拒绝改选,从而引起家族内部和其他七部贵族的不满。阿保机担任可汗的第五年至第七年,他的弟弟们发动三次叛乱,史称“诸弟之乱”,都被阿保机挫败。由于阿保机迟迟

  • 盐池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盐池”在中国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盐池之变

    “盐池之变”在欧阳修《新五代史》载:阿保机不得已,传其旗鼓,而谓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自为一部以制汉城,可乎?”诸部许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制城郭邑屋厘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阿保机知众可用,用其妻述理策,使

  • 古代元朝天历之变其实就是两都之争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元朝天历之变

    天历之变是中国古代元朝一次著名的宫廷事变,这次政变发生在两个亲兄弟之间,他们都是元武宗的儿子,小儿子图铁木尔在朝中大臣燕贴木耳的帮助下在大都即位和倒喇沙扶持的泰定帝的儿子阿布吉巴分庭抗礼,两方势力展开激烈且声势浩大牵涉极广的战争,最后图铁木尔成功战胜阿布巴吉,攻入上都成为元朝最终的统治者,这次的两都

  • 天历之变是怎么回事?天历之变就是两都之争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天历之变,元朝

    天历之变的天历是古代帝王的年号,天历元年是指公元1328年。那么什么是天历之变呢?天历之变是指中国古代元朝时期经历的一次惨烈的政治变动,和世剌和图铁木尔同为元武宗的儿子,周王和世剌原本流亡在外却迎来意外之喜,被弟弟图铁木尔的诚意感动,从察合台汗国回到大都于1329年即位,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元明宗,这

  • 合纵连横的关键人物究竟是谁?合纵连横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战国是个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的一个鱼肉强食的时代,倘若你没有能力,那么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不过即便是弱的国家,也不愿意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当时应运而生的合纵之术。联合众多弱国,共同抵抗一个强大的大国。正所谓一物降一物,自然有针对合纵之术的方法,那就是连横。弱国通过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消灭其他的

  • 合纵连横本质就是几个大国拉拢其他的弱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合纵连横本质,大国拉拢其他的弱国

    在混乱的战国时期,原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于世,后来随着大国对小国的兼并战争的不断进行,战国中期成了齐国和秦国两国最为强大,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不过“七雄”中的其他五国也是不甘示弱的,一方面发展的本国的实力,令一方面同强大的齐国和秦国一时联合,一时相争,在这其中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起着

  • 合纵连横的故事介绍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合纵连横的故事,合纵连横

    在混乱的战国时期,原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于世,后来随着大国对小国的兼并战争的不断进行,战国中期成了齐国和秦国两国最为强大,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不过“七雄”中的其他五国也是不甘示弱的,一方面发展的本国的实力,令一方面同强大的齐国和秦国一时联合,一时相争,在这其中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起着

  • 元四家分别是哪四个人?元四家作品特点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元,倪瓒

    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

  •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生平简介 黄公望是怎样的人(元四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元朝,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出生于公元1269年,去世于公元1354年,是元代著名画家和全真教道士,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黄公望原本的名字叫陆坚,因为幼年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双双离世,族人于是将他过继给永嘉洲平阳县一位姓黄的人家。此后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元朝至元年间,黄公望被浙西廉访徐瑛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