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域和亲侍女冯嫽如何助解忧公主在后宫立足(西域长史府)

西域和亲侍女冯嫽如何助解忧公主在后宫立足(西域长史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765 更新时间:2023/12/12 23:43:20

如今回顾和研究解忧公主的历史功绩,发现其中有一个不得不让我们浓墨去描绘的人物,她就是和解忧公主的一起去西域和亲的侍女冯嫽。冯嫽是个敢作敢当的女中豪杰,关于冯嫽的故事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冯嫽画像

那就简单说些关于冯嫽的故事吧。汉武帝为了维护和巩固汉朝和乌孙国的联盟关系,所以在原本的刘细君死后就又将解忧公主嫁给了当时乌孙国的国主,而冯嫽则是解忧公主的侍女,所以就跟着解忧公主一起去了西域。冯嫽和解忧公主比较合得来,两人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所以两人虽是主仆,其实更像是一对姐妹。

冯嫽是非常聪明灵慧,她立下壮志要住在乌孙为了汉朝和乌孙两国间的友谊而奋斗。于是冯嫽就常常骑马在各个牧场之间,也经常在各个毡帐出入,不消几年功夫,冯嫽就学会了西域各国的语言文字和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不久后,冯嫽就奉朝廷的命令,以汉朝使节的身份代表解忧公主去访问乌孙邻近各国,顺便向各国的国王赠送礼品,对他们宣扬汉朝的文化。各国的君臣曾见到冯嫽居然是汉朝的使臣,大方谦恭,而且还很会说话,在和他们交谈的时候都不用翻译,对冯嫽感到很是敬佩,所以特地尊称她为冯夫人。乌孙国的右大将见冯嫽多才多艺,长得又漂亮,就想娶冯嫽为妻。冯嫽为了两国的友好就嫁给了他。在乌孙发生内乱,冯嫽准备游说乌就屠。因为她的丈夫右大将和乌就屠关系不错,所以冯嫽和乌就屠关系也不错。于是就开门见山对乌就屠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乌就屠也就让步了,于是一场杀戮就在冯嫽的奔走斡旋中散去,大家化干戈为玉帛。

冯嫽怎么读

在《解忧公主》中除了解忧公主之外还有一个鲜明的角色,那就是冯嫽。冯嫽是陪同解忧公主前往西域和亲的侍女。冯嫽是个非常多才多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不过对于冯嫽怎么读大家都很是苦恼。

冯嫽怎么读?其实很简单,冯(féng)嫽(liáo),很简单的读音。冯姓是我国的一个大姓,冯姓在百家姓中排列第九,可能这样的叙述不是很明显,那么换个角度,冯姓在以人口的多少为序列的百家姓氏排行榜中是排名第三十一位,所以说他是我国的一个大姓,无可厚非。至于“嫽”字,这个字不但有貌美的意思还有聪慧的释义,所以恰当好处的表现了冯嫽此人的多才多艺和貌美如花。

冯嫽的多才多艺和聪明漂亮是众所周知的。当时乌孙国的右大将就为之倾倒,想要娶冯嫽为妻。冯嫽其实不喜欢右大将的,但是为了汉朝和乌孙国两者之间的友好外交,只好同意嫁给右大将。就这样汉朝和乌孙的友情也越来越好。本来一切都顺利的,但是在汉宣帝的时候,乌孙发生了内乱,原本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可以继承王位的,但是不想北山大将乌就屠不但杀掉了国王,还自立为王了。在汉宣帝知道后,就准备派遣大军讨伐乌就屠,但是西域的都护郑吉建议让冯嫽先去和乌就屠谈判。就这样冯嫽接受了这项任务,因为冯嫽的丈夫右大将和乌就屠的关系非常的不错,所以她和乌就屠也有不浅的交情,在冯嫽见到乌就屠就开门见山对他说:“将军你虽然夺了王位,固然值得高兴,但是汉朝的兵马就要来了,凭借将军的兵力能阻挡得了汉朝么?自己死期将近都不自知。”乌就屠听了很是担忧,沉默不语,在经过冯嫽的晓之以理下,他让步说他可以让位给元贵靡,但是希望能有个封号,冯嫽爽快的答应了。就这样一场战事,靠着冯嫽的外交就使得汉朝和乌孙两国消除了一场杀伐。

解忧公主与冯嫽

解忧公主与冯嫽两人是主仆关系,不过虽说她们两人是主仆,但是解忧公主与冯嫽两人情同姐妹,冯嫽则一直在解忧公主的身边帮助解忧公主,替解忧公主在险恶的后宫斗争中一次次的化险为夷。

解忧公主名字叫做刘解忧,他是楚王刘戊的孙女,因为刘戊曾参加过“七国之乱”,最后兵败身亡。因此刘解忧一家一直被皇帝所猜忌,得不到重用。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南下的匈奴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反击,之后更是和当时西域最强大的乌孙国联姻,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匈奴。原本罪臣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在嫁给乌孙国王做妻子,结果郁郁而终后。汉武帝便封刘解忧为公主,将她嫁给了军须靡为妻。希望能巩固和乌孙的联盟。军须靡和胡人妻子生的孩子泥靡还小,所以军须靡在临死前将国事托付给了弟弟翁须靡,还嘱咐弟弟希望能在泥靡成年后,将政权还给泥靡。在翁归靡继位,便娶了解忧公主为妻,还生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就这样汉朝和乌孙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冯嫽其实是跟随解忧公主一起去西域乌孙国和亲的侍女。但是由于冯嫽比较聪明灵慧,所以成了解忧公主的助手,之后冯嫽就嫁给了乌孙右大将。冯嫽协助解忧公主加强了同西域各个国家之间友好关系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冯嫽在和西域各国之间交流的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各国君臣无不在惊异之余对冯嫽感到由衷的敬佩,都尊称她为冯夫人。

标签: 冯嫽西域长史府

更多文章

  • 宋太祖为何暴毙 烛影斧声中藏着怎样的杀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太祖,烛影斧声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公元976年驾崩,时年五十。关于赵匡胤的死,历来说法不一。在《宋史》之中只是简单的写道“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没有任何有关死亡原因的介绍。是病死呢,是被害呢,没有任何铺垫,任何人看了也会倍觉突兀。而在《太祖本纪》最末尾,对于传位则又有一笔,“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 东汉和帝宫斗大戏:邓氏如何绝地反击夺得后位(邓氏称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汉,汉和帝,邓皇后,,邓氏称制

    永元四年,14岁的汉和帝亲政,有司开始张罗皇帝的配偶,选了不少佳丽充实掖庭。其中有位阴氏,堪称一代名媛。身家最为显赫,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堂曾孙女;才艺也属一流,“少聪慧,善书艺”,小小年纪就成了书法名家。瞧这条件,良配呀!汉和帝有些把持不住,赶紧的,册封个贵人先,“有殊宠”,少男少女一黏糊上,多半分不

  • 对定川寨之战评价:宋朝无法接受的一场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定川寨之战

    对于历史上的“定川寨之战”,它是宋仁宗时期爆发的宋夏战争中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那么定川寨之战简介是怎样的呢?谋臣李元昊首先关于“定川寨之战”,它主要发生于北宋庆历二年,也就是在1042年期间。当时是在宋与西夏两国的战争中,西夏的军对开始进攻宋泾原路,并且最终在定川寨将宋军击败。至于战争

  • 史上著名外交家班超才华出众为何选择投笔从戎(班超再通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班超,班超再通西域

    班超,字仲升,东汉时期人士,家乡位于现今的陕西咸阳。他才华出众,能力极佳,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的父亲是历史上有名的史学家班彪,他的长兄班固与妹妹班昭在史学方面的成就也颇大。班超自小就胸有大志,为人不拘泥于琐碎之事,并且对待自己的长辈颇为孝顺恭敬,家庭的原因使他从年少的时候就知道勤奋

  • 历史最牛名将 班超领三十六人降服凶悍匈奴国(班超再通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班超,班超再通西域

    东汉刚建立时,西域各国主动前来朝贡、归附,但是都被刘秀婉言谢绝。刘秀身经百战,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之一了。西域的重要性,他用脚趾头都能想的到。之所以要放弃西域,隐忍北匈奴,还不是因为囊中羞涩嘛!打仗,说到底拼的就是一个字“钱”!没钱不要紧,当不了富二代,那就去当富二代的爹。光武帝执政期间

  • 浑身是胆!班超带36部下收服鄯善王(班超再通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班超,班超再通西域

    公元73年,班超只带着36名部下,组成一队人马,一路跋涉而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罗布泊西南的鄯善国。鄯善国王听说东汉王朝使节平访,亲自出城迎候,把班超等人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来意,鄯善王很高兴。网络配图但没想到,过了几天,东汉王朝的宿敌匈奴国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

  • 解密:“回回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回回炮,武器,宋朝,

    至元初年,元世祖大举伐宋,在襄阳、樊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襄樊战役始于至元五年(1268),元军围城5年,却始终未能攻克。至元八年(1271),世祖遣使到波斯,向宗王阿不柯征调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应诏,举家驰驿至京师。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制成回回炮,奉旨在大都五

  • 东汉时期的外交家班超是怎么做到万里封侯的(班超经营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外交家班超,班超经营西域

    班超万里封侯讲的主要是班超曾经让一个看相先生看过他的面相,看相先生从他的面相看出班超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在现代,班超万里封侯已经成为了一种卦象。班超早年曾与母亲一同跟随兄长班固前往洛阳,因为家境贫寒,难以度日,班超就经常受官府的雇佣抄写文书来赚钱维持家中的生计,抄写文书这个工作毕竟不轻松,长期做下来

  • 外交家班超平定西域后在西域坐镇长达几年(班超经营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外交家班超,班超经营西域

    汉明帝初期,在西域北匈奴一家独大,控制了西域各国,多次胁迫西域各国一同出兵进攻东汉边境,掠夺东汉的河西等地区。于是在公元七三年时,汉明帝就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压安抚西域各国,直至公元一零二年,班超才重返洛阳。在当时,西域各国与东汉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因此,西域各国被北匈奴所控制,被北匈奴屡次胁迫侵犯

  • 戚宦之争的背景是怎样的 戚宦之争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戚宦之争

    戚宦之争的背景在东汉时期,有的人认为戚宦之争是东汉末年才开始的,这是不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戚宦之争自汉高祖刘邦驾崩以后就开始了。总的来说,戚宦之争的背景有主要的三点。汉高祖刘邦雕像第一,自汉高祖刘邦死后,一直到东汉末年,大多数的汉室皇帝只顾贪图享乐。加之好几位汉室皇帝年幼时就继位称帝,一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