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回回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武器?

解密:“回回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武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292 更新时间:2024/1/4 21:40:39

至元初年,元世祖大举伐宋,在襄阳、樊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襄樊战役始于至元五年(1268),元军围城5年,却始终未能攻克。至元八年(1271),世祖遣使到波斯,阿不柯征调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应诏,举家驰驿至京师。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制成回回炮,奉旨在大都五门前试射。这是一种巨石炮,所用弹石重达150公斤,以机发射,用力省而射程甚远。试射成功,世祖非常满意,特赐他们衣物、绸缎,并诏令他们带此炮赴襄阳军前用之。至元十年(1273)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举告捷。接着,元军移炮以向襄阳。亦思马因根据对地势的细心观察,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结果,一炮就射中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宋将焕自知不敌,遂纳城归顺元军。相持5年之久的襄樊战役,就这样在回回炮的一声怒吼中宣告结束。

元军灭宋 回回炮做开路先锋

接着,元军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不断扩大战果。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渡江,宋兵陈于江南岸,拥舟师迎战。亦思马因之子布伯于北岸竖回回炮击之,宋舟全部沉没。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以炮先克潭州,继克静江,将战果扩大到湖南、广西。后来南宋王朝也曾令边郡仿造回回炮,但终因败势已定,未能挽回战局。在元军的决定性战役中,回回炮立下了汗马之功。

元政府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管理极为重视。在攻破襄阳的第二年,设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至元十六年(1279)三月,调令两淮造炮回回炮兵新附军匠600人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大都。十八年(1281),设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二十二年(1285),改都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品秩为正三品。至治三年(1323),派遣回回炮手赴河南汝宁、新蔡等地教习炮法。至和元年(1328),亦不剌金奉令率所部回回炮手军匠至京师,与马哈马沙的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合并,共同监造回回炮。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元代回回炮手军匠数目可观,规模庞大,在大都(北京)、南京(开封)、江南,到处都有回回炮手军匠的记录。

迷雾“回回炮”

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兵志》中的这样一段记载:“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众所周知,公元7世纪,中国即发明了火药。但直至13世纪,中国才制造出发射铁弹丸的管形火铳,口径106毫米,制于元至顺三年(1332),已是14世纪的兵器了。这种火铳,大者用车,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发射时,从点火孔装入引线,从铳口装入火药和弹丸,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将弹丸射出。应该说这已经是真正的火炮了,与那种以机发石的石炮比较,显然是前进了一步。《明史·兵志》中所讲的那种“西域炮”,是否即我们所见的这种火铳?我们不敢贸然下定语,但是它在战斗中“始用火”,起码是由石炮向火炮过渡的一种兵器。其名为“西域炮”,显然系回回炮手军匠们的发明创造。果如此说,那么元代回回炮手军匠的贡献就不仅仅是单一以机发巨石的回回炮了。

“回回炮”不是火炮

从北宋到南宋约3个世纪,是早期火器的创制阶段。北宋发明的火药箭、火球

类火器,主要是用以纵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烧伤敌人和惊吓敌军人马的作用。南宋发明的铁火炮、火枪类火器,已有较大的杀伤和破坏作用。但这两类火器除少数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礟(发石机)等冷兵器来发射和投掷。因此,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时期。

火枪的出现和演进,表明火器的又一方面的进步。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火枪是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使用的长竹杆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焚毁了敌人的攻城器械“天桥”。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创制出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以巨竹为枪筒,内安子窠(弹丸),用火药发射。

元朝发明的火铳是中国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第一代。是一种用火药发射石弹或铅弹、铁弹,在较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始于何时,无文献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制品。火铳采用的是青铜铸管,能耐较大膛压。但就是这尊距离宋(蒙)元襄樊之战约60年的火铳,其盏口口径也只有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像这样的火铳怎么可能发射重达150斤的石弹呢?

总之,作为抛石机的“炮”,在中外古代很早就在战争中使用,宋(蒙)元襄樊之战中元军使用的“回回炮”,是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在早已经有的西方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而创制出来的更具威慑力、杀伤力的巨型“抛石机”。而决不是发射火药炮弹的“炮”。火药枪炮的使用那是宋(蒙)元襄樊之战百年以后的事了,到了明代中叶,火药枪炮的使用,才使作为抛石机的“炮”逐渐废弃了。

标签: 回回炮武器宋朝

更多文章

  • 东汉时期的外交家班超是怎么做到万里封侯的(班超经营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外交家班超,班超经营西域

    班超万里封侯讲的主要是班超曾经让一个看相先生看过他的面相,看相先生从他的面相看出班超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在现代,班超万里封侯已经成为了一种卦象。班超早年曾与母亲一同跟随兄长班固前往洛阳,因为家境贫寒,难以度日,班超就经常受官府的雇佣抄写文书来赚钱维持家中的生计,抄写文书这个工作毕竟不轻松,长期做下来

  • 外交家班超平定西域后在西域坐镇长达几年(班超经营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外交家班超,班超经营西域

    汉明帝初期,在西域北匈奴一家独大,控制了西域各国,多次胁迫西域各国一同出兵进攻东汉边境,掠夺东汉的河西等地区。于是在公元七三年时,汉明帝就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压安抚西域各国,直至公元一零二年,班超才重返洛阳。在当时,西域各国与东汉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因此,西域各国被北匈奴所控制,被北匈奴屡次胁迫侵犯

  • 戚宦之争的背景是怎样的 戚宦之争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戚宦之争

    戚宦之争的背景在东汉时期,有的人认为戚宦之争是东汉末年才开始的,这是不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戚宦之争自汉高祖刘邦驾崩以后就开始了。总的来说,戚宦之争的背景有主要的三点。汉高祖刘邦雕像第一,自汉高祖刘邦死后,一直到东汉末年,大多数的汉室皇帝只顾贪图享乐。加之好几位汉室皇帝年幼时就继位称帝,一方面对

  • 揭秘戚宦之争如何演变成血雨腥风的屠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戚宦之争

    戚宦之争背景戚宦之争的背景在东汉时期,有的人认为戚宦之争是东汉末年才开始的,这是不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戚宦之争自汉高祖刘邦驾崩以后就开始了。总的来说,戚宦之争的背景有主要的三点。汉高祖刘邦雕像第一,自汉高祖刘邦死后,一直到东汉末年,大多数的汉室皇帝只顾贪图享乐。加之好几位汉室皇帝年幼时就继位称

  • 戚宦之争的起因?戚宦之争对东汉王朝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戚宦之争,汉灵帝,东汉

    戚宦之争的背景在东汉时期,有的人认为戚宦之争是东汉末年才开始的,这是不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戚宦之争自汉高祖刘邦驾崩以后就开始了。总的来说,戚宦之争的背景有主要的三点。第一,自汉高祖刘邦死后,一直到东汉末年,大多数的汉室皇帝只顾贪图享乐。加之好几位汉室皇帝年幼时就继位称帝,一方面对朝政之事并不熟

  • 张衡的地动仪检测到陇西地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衡,地动仪

    在1882年前的今天,0134年12月13日 (农历冬月初十),张衡地动仪测到陇西地震。134年12月13日(距今已1882多年),张衡研制的地动仪观测到陇西(今甘肃天水一带)发生的京城(今河南洛阳)无感的地震。张衡地动仪“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从公

  • 张衡只是制造了地动仪?他的才华打死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衡,汉朝,地动仪

    说到张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谁不知道他发明的地动仪呢?就是下面这个东东。地动仪不是预测地震的仪器,而是地震发生以后,能够感知地震的仪器。预测地震的仪器人类到现在也没发明出来,谁发明出来,可以获诺贝尔奖的吧?但你如果认为张衡只会制作一台地动仪,那是太小看他了,他是那种几百年才出一位的天才。1、家

  • 揭秘明代三大奇案 明光宗朱常洛与“红丸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红丸案

    朱常洛与红丸案,红丸案是明代三大奇案之一。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病重,道士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死去。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矣。网络配图朱常洛即位,郑贵妃担心朱常洛会因前嫌而报复自己,采取

  • 探秘:明朝红丸案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红丸案

    明朝有几大谜案备受瞩目,其中红丸案就是其中的一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起案件的始末。在明代成化年间。有一个叫做陶仲文的小吏,本来是个芝麻大的仓库管理员,只因为他给皇宫进献了一种秘方,满足了当时明宪宗的需求。后来竟然得到宪宗与嘉靖两朝专宠,一跃而成朝廷显贵。他所进献的秘方,是一种道家丹药,也就是后

  • 扑朔迷离红丸案:明太子痴迷药丹命归西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红丸,红丸案

    “红丸”又称红铅丸,是古代宫廷中特制的一种春药。其制法很特别:须取童女首次月经,盛装在金或银的器皿内,还须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以乌梅等药物,连煮七次,浓缩为浆。然后加上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匀,以火提炼,最后炼蜜为丸,药成。据《明实录》记载,嘉靖年间,宫廷为了配制“红丸”,前后一共选少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