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分封制的起源及分封制对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影响

分封制的起源及分封制对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806 更新时间:2023/12/7 2:50:44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分封制的起源: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消极影响:

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2.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通过这种“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是一层接一层的。

标签: 分封制周朝君主制度

更多文章

  •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一:分封制(一)。前提。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二)。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三)。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

  • 摊丁入亩本质上维护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摊丁入亩

    对于清朝时期的“摊丁入亩”这一赋税制度来说,这一制度在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中的一次重要改革。那么摊丁入亩的背景又什么呢?摊丁入亩首先是关于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据说在清朝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战火不断,百姓伤亡的也是很多。因此导致了后期阶级矛盾的出现,还出现

  •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 怎么评价摊丁入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摊丁入亩

    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并且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得到了普遍实行。那么摊丁入亩到底是怎么回事?摊丁入亩根据历史上的相关资料来说,“摊丁入亩”是一种赋税制度,其大体是完成于中国清朝雍正帝统

  • 康熙推行"摊丁入亩"税收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康熙推行"摊丁入亩"税收政策

    在305年前的今天,1712年4月4日 (农历二月廿九),康熙推行"摊丁入亩"税收政策。清初在恢复赋役剥削后,主要是按照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征派赋役。一条鞭法虽然已把一部分丁银挪向地亩征派,即由地商与人丁共同负担,但丁银并未废除,而且数额依旧相当大,农民不堪负担,被迫逃亡。清朝不得不变通剥削的办法

  • 威海卫战役是怎么失败的?对中国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威海卫战役,邓世昌,丁汝昌

    威海卫战役是十九世纪末日本为侵略中国发起甲午战争中的一次大战。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顶部,港湾内有日岛、刘公岛等岛屿,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地势险要。1895年1月,两万日军登陆山东荣成,攻占威海卫炮台,用军舰封锁港口。当时李鸿章主张求和,陆地防御涣散,招致威海卫失守。李指导的北洋海军被困刘公岛,但仍积极

  • 北洋海军为什么没有从威海卫突围而全军覆没?原因是什么(威海卫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威海卫战役,邓世昌,丁汝昌

    众所周知,北洋海军有两个基地,旅顺口和威海卫。不过按照制度,基地的防守是由陆军负责的。但是旅顺口被日军占领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被革职,帝党磨刀霍霍,还要捉拿丁汝昌进京问罪。根据盛军统领卫汝贵死于莫须有罪名的前车之鉴,这次进京是必死无疑的。好在丁汝昌人缘好,威海卫的陆军、海军将领包括洋员们都一起为他求情

  • 威海卫战役的详细经过?结果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威海卫战役,邓世昌,丁汝昌

    作战计划获得明治政府批准,日军大本营将原有军队改编,组成“山东作战军”,以陆军大将大山岩为司令官,下辖第二师团(包括第三旅团和第四旅团)、第六师团(包括第十一旅团)和混成旅第十二旅团,再加上军兵站部等,总兵力达到25000人,日军装备、素养极高。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20日,以大山岩为司令官

  • 玉米运动有着怎样的背景?为何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玉米运动,赫鲁晓夫,苏联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为解决长期以来的粮食缺乏问题,开展了大规模垦荒种玉米的活动。从 1954-1962年,苏联先后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共垦荒4200万公顷,种植玉米在最高年份达3700万公顷。苏联粮食总产量虽然从1954年的8560万吨猛增至1958年的1

  • 玉米运动的详细经过是怎样?最后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玉米运动,赫鲁晓夫,苏联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长期执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农业长期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甚至低于帝俄时期。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这让赫鲁晓夫

  • 玉米运动:不切实际的农业发展道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玉米运动,赫鲁晓夫,苏联

    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发动的一场运动。 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和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总理,玉米运动终究失败。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