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同治皇帝学无所成 同治回民起义的过程(云南回民起义)

为什么同治皇帝学无所成 同治回民起义的过程(云南回民起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25 更新时间:2023/12/10 21:39:32

同治可以说是大清最悲惨的皇帝之一了,他虽说在位总共有14年,但是真正执政不过一年,而且这段时间也是一直受到慈禧的掣肘,很多朝内外的大事都是由慈禧做主,轮不到他。而且同治学无所成,没有什么雄心大志,整天流连于灯红酒绿之中,最后甚至憋屈的因为梅毒去世,但是同治真的一开始就是这样吗?同治为什么一直学不成什么治国之术呢?

同治和宫女

清朝的规定就是皇子6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同治并不喜欢学习,很爱玩,不过这也正,毕竟那时候的同治才只有6岁,爱玩是天性嘛。但是同治其实并不笨,也有一点小机灵,据说有一次因为同治贪玩,教导他的老师急的气哭了,看到老师哭了同治也慌了神,害怕被后宫的皇太后知道会被一顿责骂,同治灵机一动把君子不器下面的两个口给盖住了,改成了君子不哭,他的老师被他这样的机智弄得哭笑不得,而同治有着这样的机灵,为什么后来会成为那样呢?

本来一切都步上了正轨,但是这一切都在同治即将亲政之前被改变了,当时慈禧已经执政很多年了,已经享受到了权利的甜头,怎么会乐意就这样把权利还给同治,于是她召同治来考察功课,同治一很怕慈禧,面对着慈禧一时紧张,有点口吃,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慈禧却大发雷霆,当众斥责同治,并且之后更加严厉的督责同治,因此同治压力过大,逐渐的恶性循环下就成了后来的那个不学无术的样子。

同治皇帝陵墓介绍

自古以来皇帝的陵寝都是非常的豪华的,同治皇帝的陵墓虽说也算是不错,但是相比起他的祖先、母亲来说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同治一生在位13年,在位时间短,再加上死得太早,所以同治的陵墓并不是他自己督造的,而是后来慈禧太后命人建造的。因为当时的权利都在慈禧手中,而慈禧对于同治和自己争权相当不满,所以在为同治修陵的时候一改祖制,将他葬在了清东陵,而且规模较小,陪葬品也都非常的少。

同治帝惠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在清东陵,惠陵在整个陵区的小角落里,在景陵边上的一个小上钩里,离其他的墓葬群相当的远,而且没有修建圣德神功碑亭,也没有二柱门,甚至连石像生和神道都给取消掉了,相比起其他的陵墓来说显得相当的简陋,在整个清东陵里面就像是一个离群独居的孤寡老人,显得分外可怜。

同治皇帝的陵墓并不是他在世的时候修建的,同治死得太早,又不曾掌权,所以在世的时候没机会给自己找个风水宝地,直到死了之后才由慈禧示意动工。当时两宫皇太后下旨在东西陵找个合适的地方葬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究之后,定下了西陵的金龙峪和东陵的双山峪两个地方,本来按照清朝的祖制应该是要葬在西陵的,但是慈禧以父子之情为由将同治的陵寝安排在了清东陵,整座陵寝从光绪元年之初选定地址,到八月份开始正式动工,直到光绪四年的九月份才正式完工,花了三年多的时间。

同治回民起义的发展过程

同治年间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回民起义,这场惨无人道的战争在后来却被一些无知的人给美化成了一个反抗清朝的义举,其实这场战争根本就和什么反清,反封建没有什么关系,这都是后来的人硬生生给加上去的,这场战争主要起源于回民和汉民之间的化信仰等各方面的冲突,起初的时候因为汉民居多,回民经常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后来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下,就爆发了这么一场战争,这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这是一场因为生存利益爆发的种族厮杀。

同治回民起义后的城市

这场战争的开端是从一场灭绝人性的屠杀开始的,起义的第一仗回民们就血洗了一个陕西的小村庄,将整个村庄上下全都给杀了。当时陕西的回民骁勇善战,而且大多都是有着足够的作战武器,又总是大规模的聚集起来以一些小村庄为突破口,所以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陕西地区就有几百万的汉民遭到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这样大规模的屠杀比起后来希特勒对于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来说一点都不逊色,而且当时回民中的一些领袖还受到了外国列强的支持,意图分裂国土,这样的疯狂的屠杀行为到了现在竟然被很多人认为是正义的,而后来根据统计,陕西很多地方都是被杀得十室九空,死去的汉民在1500万左右,如果不是清朝政府的介入,或许死亡人数还要更多。

而到了后来生活压力的减小,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战争带来的苦痛教训,让我们能够和其他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更好的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才能保住和平的局面。

大清同治年制款瓷器

大清同治年款有铜钱和瓷器等等,这些物品流传下来后,都具有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治年间,身产的瓷器,会有“同治年制”四个印花大字,基本上都刻在瓷器的底部,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瓷器的美观程度,又可以让瓷器有迹可循。

同治年制的瓷器

清代年间,官窑生产的瓷器大多是四字或六字纪年款。咸丰皇帝之后,包括同治和光绪等皇帝,都喜欢在瓷器上题楷书,这样的话,瓷器底部一般的格式会为“大清某某年制”款,六个大字整齐书写,突出有序排列的美感,加上字形比较修长,看起来会觉得美观而不失大气。官窑生产的瓷器会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如题词样式、题词形状等等,相比于官窑的瓷器,民窑就显得随意多了,样式也比官窑生产的瓷器样式多,民生产的瓷器,底部一般会有“同治年制”四个标志。后来,随着瓷器技术的不断改造,瓷器上会有吉语款、抹红款等等。

同治年间所流通的货币,比如铜板,上面都有“同治通宝”这四个大字。1862年,“同治通宝”正式开始生产,多见于“宝浙”、“宝昌”、“宝川”等铸造铜币,在不同大小上,会刻有不同的汉字字形,因为由多家单位铸造而成,所以重量和质量也不一样,大多重3克,直径为22毫米。

现在,同治年间生产的物品仍然可见,有的被博物馆所收藏,有的在拍卖行被拍卖。

同治甲戌年是哪一年

同治甲戌年是同治一生中唯一亲政的一年,也是同治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但是可悲的是,即使是已经亲政了,慈禧这个母亲依旧不愿意放下自己的权势,通过各种方式依旧把持着朝政,让同治就算想要努力振作也改变不了什么,更况在这一年的年末同治帝就去世了,那么在这一年发生了哪些大事呢?

同治甲戌年就是1874年,也是同治的最后一个年头,在这一年三月份的时候,日本就找了个借口在龟山占据了一块地方,意图长期占据台湾,当时清朝政府还坚持抗争,在台湾当地进行了强势的军事部署,让日本没法进一步进入台湾,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地步,但是日本看出清朝实力羸弱,所以一点都不慌张,非常嚣张的威胁清朝,要清朝赔偿军费,开始的时候清朝政府还据理力争,认为日本这是不道义的入侵行为,所以坚持不赔偿,但是随着英国的介入,最后清朝还是选择了投降,签订了赔偿的条约,并且还承认了不存在的错误,直到十月底的时候拿到好处的日本才撤军。

在同一年同治帝为了方便让慈禧颐养天年,开始修建颐和园,结果最后因为很多大臣的反对,最后这个计划不得不中途而废,在这段时间,同治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实权,虽然有着一定的权利,但是真正的话语权还是在慈禧手中,慈禧让他做什么他也反抗不了,而且因为慈禧对他后宫生活的干涉,同治就经常在外面玩,结果染上了梅毒,最后在这一年的年末病逝在了养心殿之中。

更多文章

  • 清朝七和卓之乱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七和卓之乱

    七和卓之乱经过七和卓之乱是中国清朝历史上一次外来民族入侵事件,发生在清朝道光二十七年,在浩罕汗国流亡的白山派和卓后裔入侵中国新疆。在19世纪,有的的文献认为,七和卓之乱这次入侵以迈买的明、倭里罕、阿布都拉、塔瓦克尔、萨比尔、阿克恰甘、依山七人为主要领导人物。七和卓之乱七个人都是和卓家族波罗尼都的后裔

  • 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张格尔为何发动叛乱?(清平张格尔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格尔,清平张格尔叛乱

    张格尔是生活在清朝时期的人,他本来是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领导人,也算是逃到了国外居住的伊斯兰教的贵族人物,后来却回到清朝进行了反叛,最终因此而死亡。他曾经引起过清朝的战争,因此在那个时期也算是著名人物,关于这个人物的信息在张格尔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张格尔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张格尔

  • 揭秘:张格尔与大清皇帝道光有哪些恩怨纠分?(清平张格尔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道光,嘉庆,咸丰,张格尔,清平张格尔叛乱

    张格尔是生活在清朝时期的人,他本来是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领导人,也算是逃到了国外居住的伊斯兰教的贵族人物,后来却回到清朝进行了反叛,最终因此而死亡。他曾经引起过清朝的战争,因此在那个时期也算是著名人物,关于这个人物的信息在张格尔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张格尔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张格尔

  • 历史上姜维北伐了多少次 姜维北伐的兵力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维北伐

    姜维北伐了多少次在三国时期,蜀汉阵营先后有诸葛亮、姜维两人数度北伐,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暂且避过不谈,这里就主要讲述一下姜维的北伐,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姜维到底进行了几次北伐,其中胜败又是如何?姜维北伐纵观姜维的一生,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秉承着继承先主、武侯的遗志,一共有过十一次的北伐记载,第一次是在238

  • 姜维北伐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姜维,姜维北伐

    姜维北伐是对是错自古以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在三国历史上蜀汉两代人的北伐其实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效,而诸葛亮北伐失败几乎被选择性的遗忘了,那么突出来的姜维北伐自然就受到了很多的攻击,历朝历代,对于姜维北伐大多都不太看好,那么客观来看姜维北伐到底是对是错呢?姜维的塑像其实说起来姜维的北伐并不能称之为一个

  • 姜维北伐:历史上姜维北伐的原因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姜维,姜维北伐

    导读: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三国志》记载,公元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

  • 还原三国历史:定军山黄忠成名!(定军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黄忠,定军山之战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而定军山战役又是汉中之战的关键战役,最终刘备战胜了曹操。而刘备得以胜利这跟麾下最大功臣黄忠分不开。回头来说定军山之战,这一战在小说《三国演义》和正史《三国志》有不同的描述,那么小说、正史有哪些不同的描述?定军山之战发生前,有什么历史背景?历史中,定军

  • 夏侯渊定军山大败前曹操曾给过什么忠告?(定军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夏侯渊,定军山,三国,曹操,定军山之战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胜多败少。和一般人不同,曹操打了败战,坦然面对,打了胜仗,反倒小心谨慎。曹操有句名言,叫做:“为将当有怯弱时!”非常有见地。曹操的这句话是所给夏侯渊听的。在曹营众将中,夏侯渊号称妙才,有勇有谋,尤其擅长奔袭作战,打运动战,取得了很多成功。在曹操征讨张鲁之是,夏侯渊负责扫荡凉州地区的

  • 魂断定军山:名将夏侯渊为何死于黄忠手下?(定军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夏侯渊,黄忠,定军山之战

    定军山下,老将黄忠已是观察多日。此刻,法正就在他的身边。法正原本是刘璋手下的谋士,因为看到刘璋不是英明的君主,就和张松一起准备着投奔刘备。刘备拿下成都,法正出过不少力。他熟读兵书,深知用兵之道。前些时候,他建议刘备把大营建在天荡山半山腰,居高临下,能够看到曹军的一草一木。这天晚上,刘备派干儿子刘封出

  • 西晋有名美男子韩寿:娶得佳人为何竟断子绝孙(韩寿偷香)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韩寿,韩寿偷香

    韩寿(?—公元300年)字德真,西晋时期南阳堵阳人,官至散骑常侍、河南尹。曾祖父是曹魏时期的司徒韩暨,先祖为西汉初年诸侯王韩王韩信,同时他还是西晋权臣贾充的女婿。韩寿本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韩寿简介上提到韩寿早年在西晋朝廷做官,是贾充的幕僚。因为常去贾充府中开会,加上他容貌俊俏,因此被情窦初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