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 为何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 为何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021 更新时间:2024/1/16 10:09:10

人类的进步伴随着明的诞生与发展,在人类产生至今,文明的脚步不断前进,或发扬光大或消失天际。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与之对应的是四大文明古国,而如今只有中国文明不中断。

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亚洲西部)、古埃及(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古印度(亚洲南部)和中国(亚洲东部)。

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空中花园,但都成废墟。

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四大古国文明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起源地。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首都位于今伊拉克境内巴格达以南幼发拉底河畔。东经44°25',北纬32°33'。巴比伦王国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汉谟拉比与古巴比伦国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

公元前18世纪初,古巴比伦王国崛起。在汉谟拉比领导下,一跃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帝国。

空中花园

为了强化统治,汉谟拉比制订了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他还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治,称自己是神宠爱的人。

汉谟拉比是巴比仑城邦的第六任国王。巴比仑城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亚述称臣,后利用其地理条件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但直到汉谟拉比继位之后,巴比仑才成为一个强国。汉谟拉比十分勤政,他兴修水利,奖励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并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决心使蓝图变成现实。从公元前1787年起,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先后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征服活动大约进行了35年,耗尽了汉谟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强悍尚武的亚述和它庇护下埃什嫩之外,两河流域已基本统一在汉谟拉比的铁腕下。后来,巴比仑被等同于两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称为“古巴比仑文明”。

相传,那时古巴比伦的国王娶了一个妻子,那个妻子生活的地方很美,她十分想念的故乡,但是不能经常出去。国王十分疼爱那个妻子,便命人在王宫建造一个空中花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不见了,所以,至今没人看到过那个“空中花园”,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所以只能用“相传”两个字。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距今约5000前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在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同时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古城,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流传最早的文化是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

其中由列利开创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汉谟拉比法典》颁布,虽然它的根本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但是依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汉莫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

除此之外,铸造技术和冶金技术也同时高度发达,并拥有了自己的学院,巴比伦在这个时期进入了铁器时代,铁犁、货车及战车被先后发明,这一时期是巴比伦文明的鼎盛时期。古巴比伦经历了相对平淡的由亚述人创建的第三阶段后,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文明再次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是由迦勒底人开创的,代表是“空中花园”,由巴比伦国王为王后所建。花园由当时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参与。

古埃及

古埃及,埃及是一个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的陵墓。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5100年前(公元前3100年)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前343年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历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有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

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古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位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中亚地区和南俄草原上向印度次大陆西北方(靠近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欧罗巴人种)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分别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和公元前518年遭到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和大流士一世的入侵。古波斯人统治印度西北部将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来自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地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希腊人起义,经过7年的斗争,将马其顿——希腊驻军全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公元前305年,继承了亚历山大的亚洲领地的塞琉古一世率军入侵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迫使旃陀罗笈多回师与其决战。关于这场战争古印度人和古希腊人中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印度人的版本中,旃陀罗笈多彻底打败了塞琉古——希腊人的军队,夺取了现今帕米尔高原西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以南所有土地,迫使希腊人求和。而在古希腊人的版本中恰恰相反,塞琉古一直打到了华氏城,印度人再也无力支撑。不管怎么说,在前302年,双方达成了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北印度的统治,并将一个女儿嫁给旃陀罗笈多,以换取印度人送给他五百头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对埃及的扩张。和约的签订确立了孔雀帝国的大国身份,因此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国都向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派出了常驻使节。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中国

中国,位于东亚,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人一般以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自居,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魏晋南北朝和宋辽金元时期,各民族进一步融合,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而到目前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华夏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中华民族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和国画等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

1.文化上,以汉字为文化载体的中华文化没有断过!

其原因是中国不是一个好侵略的国家,中国从不远征,即使郑和下西洋也是和平出访,不远征就不会遭人报复,就不会被人毁灭种族和文化。中国在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文化统一(儒家文化),一支延续至今。其他三个国家的后代已经是雀占鸠巢了今日之埃及、印度、伊拉克非昔时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佛教起源于印度,但现在在印度已经看不到任何佛教的影子了,他们的种族和文化已经断档了,主流文化已经变了。

2.国家性质上,埃及被分别被亚历山大,罗马,伽太基,阿拉伯...统治过;巴比伦完了阿拉伯,仅现在的阿拉伯国家就有几十个!只有中国失去过他的主权国性质。

3.地理的原因,由于我国的特殊位置。我国东临大海在航海大时代来临前海上没有什么敌人除了一些海盗;西北是大面积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文明比较低虽然几次征服中国但都被同化;西南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即使现在交通也很不便利,想象一下在古代唐僧从西北去印度走了几年,在生产不发达的古代被其他的较高文明的国家如罗马大规模的攻击是不可能的。其他三个国家两个在中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很难保证其军事一直占有优势,同时印度也比较容易被北方和西方的敌人攻击,亚历山大同学曾经打到了印度,莫卧儿王朝也是从北方来的。而我国的周边没有比较强大的文明。

文明是世俗文明,没有宗教信仰支撑。由于没有宗教的绝对的控制(我国的宗教从来没有控制政权,而虔诚的信徒人数很少,大家都相信财神等等比较保佑升官发财的神仙),文明就少了宗教的狂热和偏执,政策就比较人性和平和不会给社会带来大的动乱,例如欧洲的宗教改革杀的血流成河。

的贵族制度的衰落。中国没有欧洲式的贵族制度,从汉朝起中央政权极力削减贵族的封地和权利,并剥夺了贵族拥有武装的权利,中国的贵族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时间的推移而地位下降。朝代更替时大部分的原贵族被消灭或变成平民,没有形成像英国贵族一样拥有世袭领地和武装,成为一个政治团体可以和王朝分庭抗礼,没有力量制约王权,只能顺从于王权,从而不会引领社会的革命和变革,从另一方面说也减少了政治的不稳定。

4.

科举制度的伟大作用。科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这个制度使得社会最底层的人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个诱惑是极大的而且成本相当于死亡和牢狱是极小的,不少农民起义者是在科举实在考不上的时候才被迫造反的,如黄巢洪秀全。所以,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极大的稳定了中国社会同时延续了儒家文明。

更多文章

  • 探秘石亭之战的背景与经过,石亭之战造成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石亭之战,三国

    石亭之战背景石亭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的战斗,这次作战的双方是魏国的将领曹休和东吴地区的孙权。石亭之战背景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当时三国之间征伐不断,江淮地区是三家必争之地,进可北伐曹魏,挥师西蜀,退可凭借长江天险守护东吴。所以魏国下命出师东吴。小环境就是,当曹休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江淮

  • 揭秘三国时期石亭之战,长三角地区一直都很文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石亭之乱,石亭之战

    《军师联盟》里描述的石亭之战,虽然名气不大,却是三国前期一场重要的战役。这是东吴进攻战中少有的战绩,对魏吴两国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因为《三国演义》对东吴的忽视,名气不大。长三角的战斗力唐宋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居民给人以一种很文弱的感觉,但是在历史上他们也有过战斗力爆棚的阶段,这跟当时遍布在此地的越族

  • 如果说赤壁之战天下三分,那么石亭之战则整个改变了三国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石亭之战,三国

    赤壁之战我们都很熟悉,正是这场战争导致了天下三分,孙权和刘备各自占据了吴地和蜀地地,而曹操仓皇逃回北方开始休养生息。短时间内也无法对南方用兵。而刘备则抓住机会,守住荆州并攻下益州,有了稳定的栖息之地。天下三分之势就此形成,也应验了诸葛亮隆中对天下三分的设想。此后的二十年间,三国之间也发生了不少战争,

  • 三国著名战役石亭之战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石亭之战,三国

    石亭之战背景石亭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的战斗,这次作战的双方是魏国的将领曹休和东吴地区的孙权。石亭之战背景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当时三国之间征伐不断,江淮地区是三家必争之地,进可北伐曹魏,挥师西蜀,退可凭借长江天险守护东吴。所以魏国下命出师东吴。小环境就是,当曹休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江淮

  • 吉尔伽美什史诗全文及翻译 吉尔伽美什传说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吉尔伽美什史诗,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史诗源自苏美尔人的诗歌和传说, 故事有不同的来源和版本(跨度超过2000年),每个版本都不完整。古巴比伦泥板是最早发现的史诗文本, 和后来发现的阿卡德泥版构成现代翻译的重要来源,苏美尔人的诗歌中记载了一些吉尔伽美什故事, 但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史诗,这些更早的文本主要用于

  • 被尘封的历史——乌鲁克城的缔造者,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史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世界,乌鲁克城,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史诗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周一好!现在让我们醒醒脑子,清扫下周末里遗留的瞌睡,开始面对新一周的挑战吧!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位金闪闪!小朋友们!举起手来,你们认识他吗?爸爸妈妈们!我要举报!认识他的小朋友们肯定都是半夜起来偷看动漫的!啊?我怎么知道的?那当然是我也看过咯!额…我好像暴露了什么?这一定是你们的幻

  • 秦桧后人考上状元后拜祭岳飞,留下来这样一句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乾隆,状元

    多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要终生奉行的事情,在近几年各大媒体平台更是都在倡导国民多读书,中外有名的学者一直以来也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要多读书和读书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也不例外,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平民翻身的好机会,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位机智的清朝状元如何向乾隆回答他的祖先是秦桧这样的问题。秦桧大家都知道

  • 古代状元的试卷长什么样?现在读书人看了都得低下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秉忠,状元

    提到状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仅是古时候有状元,现如今也是有状元之说的,大家经常会在高考完看到说某某省的状元考了多少分之类的。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状元和现在的含金量可不同,现在的状元多如牛毛,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但是在古代,状元纵观全国只有一个。关于古人的一切人们都很感兴趣,可惜只能通过文物或者史书来

  • 此人科举考试成绩第一,却因为名字当不了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嘉靖,状元

    此事发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在中国古代有殿试的说法,由问卷大臣和考官们考核考生卷面书写情况,给出一个成绩,此成绩综合最高者为状元,最后由皇帝钦点。在这一年的殿试中,一个叫吴情的考生出类拔萃,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问卷大臣将这一结果呈了上去,殿上的传胪官大声宣读道:“本科一甲第一名——吴情,赐进士及第

  • 这位皇子才高八斗,偷偷参加高考竟高中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宋徽宗,状元

    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就跟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差不多,就是考试。那么竟然是考试那自然也会有排名。状元是排名最高的那一个人。但是古代和咱们现在又有一点不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多是为了进入仕途,那么这就意味着想要当官,或者说想在仕途上走的更远的人,才会参加。然而,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人作为皇帝的儿子,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