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著名战役石亭之战有何影响

三国著名战役石亭之战有何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23 更新时间:2023/12/28 8:05:14

石亭之战背景

石亭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的战斗,这次作战的双方是魏国的将领曹休和东吴地区的孙权。石亭之战背景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当时三国之间征伐不断,江淮地区是三家必争之地,进可北伐曹魏,挥师西蜀,退可凭借长江天险守护东吴。所以魏国下命出师东吴。小环境就是,当曹休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江淮地区,被引诱深入,然后在石亭决战。所以石亭之战背景是分开来看的。

但是魏蜀吴三国成三足鼎立之势,互相攻伐牵制,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极具战略意义,曹丕想要拿下这里,就派曹休领兵十万,欲取江淮。但是曹休在军事上的才能平平,孙权命鄱阳湖郡守周鲂诈降,为了逼真让尚书郎多次调查周鲂,周鲂割发谢罪。曹休对此深信不疑,率军深入援助周鲂。最后东吴三路大军齐开,曹休明知中计,自恃兵强马壮依旧深入。最后被陆逊等人击溃,险些命丧东吴。

这样大小两个方面就构成了石亭之战背景,三国时期的纷乱是战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孙权的谨慎用兵,陆逊的领兵才能得以发挥,另外这也是由于曹休的骄傲自大导致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发生后来的石亭之战。石亭之战背景下,最后以孙权的胜利告终,次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成为三国时期的又一个枭雄。

石亭之战过程

石亭之战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当中兵不厌诈、苦肉计、骄兵之计、诱敌深入等计谋得到充分发挥。石亭之战过程算不上曲折动人但绝对称得上离奇,离奇在于将领双方的强烈反差。

曹丕建立魏国,觊觎江淮地区很久,这里是一处战略要地。东吴凭借此地进可北伐曹魏,退可扼守长江天险。所以曹丕任命曹休为将军,领兵十万南下作战,攻取下江淮地区。孙权接到消息后谨慎用兵,先让鄱阳湖郡守周鲂诈降,并且命尚书郎多次调查周鲂已达到逼真的效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里周鲂被逼割发谢罪。于是周鲂发出亲笔书信求援曹休,曹休对此深信不疑,率军深入。

见时机成熟,孙权派陆逊领兵,三路大军齐齐开进。曹休在明知自己中计的情况下依旧挺进,最后在石亭与吴军决战,结果是曹魏战败。魏国将领贾逵领兵救援,吴军退去,否则曹休必会葬身东吴。石亭之战结束后,曹休郁郁寡欢,最后得病而死。这就是石亭之战过程。石亭之战过程中,双方将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孙权做好万全的准备,谨慎用兵,并且用出一系列的计谋,最后才取得了胜利。曹休这边骄兵自傲是建立在魏国强大的基础之上,领兵作战单军深入敌方主场,这是很莽撞的举措。就在这样强烈对比的情况下,石亭之战过程才出奇的偏离正常战斗形式。

石亭之战影响

石亭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对后世起了良好的借鉴作用。石亭之战影响在当时是巨大的,曹魏作为三国中的强国,中了孙权的诈降诱敌之计,使曹休深入吴军腹地,孤军作战,最后大败而回,被吴军俘虏歼敌一万余人。石亭之战失败之后进入了双方的军事战略的僵持阶段,也为孙权次年称帝打好了名望基础。

石亭之战影响了当时的天下形式,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互相攻伐,相互牵制,是一个战略平衡的阶段,既不会有一个国家太过强盛,也不会有一国太弱而被消灭。三国之间的微妙平衡会在其中一国失利的情况下被打破。石亭之战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魏国战败后与吴国僵持了二十四年的战略平衡,直到东兴之战才得以打破。石亭之战大胜的第二年,孙权名声达到了顶点,于是自立为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形成。蜀国诸葛亮趁着魏军战败之际,会师北上,但是遇到陈仓太守郝昭的强烈抵抗,最后迫不得已无功而返。

石亭之战影响了天下三分的大势,魏国和蜀国的同时失利使三国之间的平衡关系得以再次维持。在战火纷起的三国时期,僵持阶段使各国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农业经济得到发展。这一次僵持时期是三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平衡时期。这同样是间接受到石亭之战影响,并且为后世军事敲响了一次警钟。

标签: 石亭之战三国

更多文章

  • 吉尔伽美什史诗全文及翻译 吉尔伽美什传说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吉尔伽美什史诗,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史诗源自苏美尔人的诗歌和传说, 故事有不同的来源和版本(跨度超过2000年),每个版本都不完整。古巴比伦泥板是最早发现的史诗文本, 和后来发现的阿卡德泥版构成现代翻译的重要来源,苏美尔人的诗歌中记载了一些吉尔伽美什故事, 但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史诗,这些更早的文本主要用于

  • 被尘封的历史——乌鲁克城的缔造者,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史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世界,乌鲁克城,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史诗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周一好!现在让我们醒醒脑子,清扫下周末里遗留的瞌睡,开始面对新一周的挑战吧!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位金闪闪!小朋友们!举起手来,你们认识他吗?爸爸妈妈们!我要举报!认识他的小朋友们肯定都是半夜起来偷看动漫的!啊?我怎么知道的?那当然是我也看过咯!额…我好像暴露了什么?这一定是你们的幻

  • 秦桧后人考上状元后拜祭岳飞,留下来这样一句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乾隆,状元

    多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要终生奉行的事情,在近几年各大媒体平台更是都在倡导国民多读书,中外有名的学者一直以来也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要多读书和读书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也不例外,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平民翻身的好机会,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位机智的清朝状元如何向乾隆回答他的祖先是秦桧这样的问题。秦桧大家都知道

  • 古代状元的试卷长什么样?现在读书人看了都得低下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秉忠,状元

    提到状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仅是古时候有状元,现如今也是有状元之说的,大家经常会在高考完看到说某某省的状元考了多少分之类的。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状元和现在的含金量可不同,现在的状元多如牛毛,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但是在古代,状元纵观全国只有一个。关于古人的一切人们都很感兴趣,可惜只能通过文物或者史书来

  • 此人科举考试成绩第一,却因为名字当不了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嘉靖,状元

    此事发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在中国古代有殿试的说法,由问卷大臣和考官们考核考生卷面书写情况,给出一个成绩,此成绩综合最高者为状元,最后由皇帝钦点。在这一年的殿试中,一个叫吴情的考生出类拔萃,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问卷大臣将这一结果呈了上去,殿上的传胪官大声宣读道:“本科一甲第一名——吴情,赐进士及第

  • 这位皇子才高八斗,偷偷参加高考竟高中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宋徽宗,状元

    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就跟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差不多,就是考试。那么竟然是考试那自然也会有排名。状元是排名最高的那一个人。但是古代和咱们现在又有一点不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多是为了进入仕途,那么这就意味着想要当官,或者说想在仕途上走的更远的人,才会参加。然而,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人作为皇帝的儿子,还

  • 中国史上唯一做到宰相的武状元,为何门前不设守卫不关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郭子仪,状元

    郭子仪是唐朝有名的的将军,他一生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深得唐朝皇帝的信任。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居首位,唐玄宗就晋升他为中书令,并封他为汾阳郡王,王府就在长安城内。但是自从郭家住进了王府后,就每天开着府门,也没有守卫,无论是谁都可以随意进出,不需要通报,府中的人也不会阻拦。有一次,郭子仪有位部

  • 古代唯一的女状元,进宫后却扑朔迷离,最后是死是活都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傅善祥,太平天国,状元

    自从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中国历史上诞生了700多位状元,在那么多状元里面只有一位女状元。当然,这里不算现在的状元,现在的状元是盘古开天地以来最多的,现在每省每市甚至每个县都有状元了,还有什么单科状元。这个女状元的名字叫傅善祥,是南京人。她还有一个姐姐叫傅鸾祥,她们出身书香人家。在她们十多岁的时候,太平

  • 为什么说少年英才杨慎注定一生流放的命运?(明朝三大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慎,明朝三大才子

    杨慎,十二岁的时候就写成了《古战场文》,可谓少年英才,之后他一路到状元,都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杨慎《竹枝词》后来杨慎因为“大礼议”这一事件,断送了他短暂的从政生涯,开始了云南流放之旅。妻子黄娥送他到江陵,他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出离别凄婉之情。而后的《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四川云南途中的感慨,“岂意飘

  • “明朝三大才子”是谁?怎无一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才子,明朝三大才子

    才子一般都比旁人多了些许气性,他们的性格放在官场上有可能有些不合时宜。史上有公认的“明朝三大才子”之说。解缙排列第一,其余两位分别是杨慎和徐渭,当然,这两位仅仅是才气接近解缙,其他无论是名气还是地位、敢言度,都没有超越前者。但是,三人命运却无比相似,甚至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命苦。网络配图关于明朝第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