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七夕与牛郎织女 关于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与牛郎织女 关于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37 更新时间:2024/1/2 5:14:07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织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产物。牛郎织女故事雏形最早见于《诗经》,后经历代流传和加工,最终形成了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

牛郎是人间孤儿,父母双亡之后,受兄嫂虐待。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给牛朗一头老牛。织女是天上一位聪明美丽、擅于织布的七仙女。有一次她与其他仙女一道到银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示意下,来到银河边将织女的天衣偷走。织女不能重返天宫,遂于牛郎结成夫妻,生有一儿一女,自耕自织过着幸福美满生活。天帝知道后大为震怒,派了天兵天将到人间将织女抓回天宫。牛郎十分悲痛,抱着一双儿女哭作一团。老牛临死前,嘱咐牛郎在它死后穿上它的皮即可携儿女上天宫去寻找织女。牛郎照老牛的吩咐做了,挑着儿女来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织女时,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划,二人之间顿时出现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泣。织女和牛郎及他们儿女的哭声感动了天帝,天帝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聚一次。每逢七月七日,便有无数的喜鹊在天河两岸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此相会。每到七夕,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织女星渡河相会。

乞巧节

传说织女的手艺极巧,不仅会织云锦,而且还能缝无边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习俗。七夕节也叫“乞巧节”。这一天,民间要进行乞巧活动,即织女乞求智巧。七月七日织女与牛郎重逢相聚,心情格外舒畅,如果在此时向她乞求智能巧夺天工,她定会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人们,人们从此就可以除去笨拙,求得心灵手巧。乞巧习俗反映了劳动人民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

汉代就有了乞巧风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唐代有长安穿针乞巧的风俗。东京楼出现了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制品。“仙楼”:剪五彩纸为层楼;“仙桥”:剪纸为桥,上有牛郎、织妇及仙侍从;“花瓜”:在瓜上刻花纹;“种生”:以绿豆、小麦、小豆等在瓷器内用水泡浸,长出数寸长的绿芽,用红蓝彩条束起。在七夕乞巧活动中,妇女们不仅可以向织女乞求技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心愿,向织女乞富、乞寿、乞子、乞爱情。在诸多的愿望中,每人只得乞求一样,且连乞二三年方显心诚。

丢针卜巧

七夕中午,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编桥穿针

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结扎巧姑种豆苗青葱占卜巧拙穿针走线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鹏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的疏密来定巧拙。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节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女儿节

有些地方把七月七日称作“女节”或“女儿节”。河南及陕西等地在此日有迎女避节的习俗。陕西省《蒲城县志》记载:“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当地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女婚姻的不幸是天帝不愿孙女与牛郎长期生活造成的。每逢七月七日,人们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以免天帝发现女儿与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把他们像牛郎与织女一样强迫分开。

标签: 七夕七夕节牛郎织女

更多文章

  • 牛郎织女说的起源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

    导读: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

  • 诸葛亮凭啥能气死周瑜:诸葛亮三气周瑜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周瑜,三国,三气周瑜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桥段,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前者的足智多谋和后者的胸怀狭窄。咱们先看一看在罗贯中笔下孔明先生是怎样故意欺负公瑾同志的:一气周瑜——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曹仁据守的南郡失败,刘备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时失利受伤,于是便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

  •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周瑜,三气周瑜

    一气周瑜《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真是一举两得!二气周瑜《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

  • 诸葛亮周瑜隆中对: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周瑜,隆中对,三气周瑜

    诸葛亮三气周瑜: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桥段,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前者的足智多谋和后者的胸怀狭窄。咱们先看一看在罗贯中笔下孔明先生是怎样故意欺负公瑾同志的:一气周瑜——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曹仁据守的南郡失败,刘备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时失利受伤,于是便将计就计,

  • 精忠报国的主人公是谁?精忠报国的故事和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精忠报国,成语,成语故事

    囊萤映雪的解释为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故事源自宋代的岳飞。成语出处和典故《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故事介绍著名军事家,武术家,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

  • 岳飞简介及死因 历史上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岳飞简介,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其一生中有“还我河山”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岳飞位列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在我国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女真贵族曾接连多次发动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在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岳飞坚决主张抗

  • “闻鸡起舞”的祖逖为东晋王期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祖逖,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中流击揖”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与这些故事相伴随的,是祖逖那豪迈的气概,为国献身的精神。一、发奋读书,闻鸡起舞祖逖出生在范阳郡的一个大户家庭,少年时期就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特别喜欢那些慷慨赴难的英雄人物。他为人品行端正,重义轻财,每到自家田庄,总要发放谷物布帛等周济贫困人家

  • 闻鸡起舞的意思是什么?成语闻鸡起舞的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祖逖,刘琨,刘裕,闻鸡起舞

    成语出处1,《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2,《资治通鉴》:“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成语事例击楫誓清,毕竟英雄得。 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成语典故晋代的祖逖 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的故事——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

  • 岳母刺字可能只是传说:宋朝时刺字技术仍未普及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岳母刺字,岳飞,宋朝,

    岳母刺字是在民间流传已久,且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据一位先生在电话里谈及,说岳飞前妻刘氏改嫁,岳飞的後裔们尚能接受,说没有岳母刺字,他们就不能接受。其实,单纯从感情上讲,我又何尝愿意否认这个至今仍激励着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故事呢?但无奈的是岳飞孙岳珂所著的《鄂王行实编年》中就根本没有记述此事,《鄂国金佗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