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会昌灭佛事件:当宗教影响到国家建设的果断处置

会昌灭佛事件:当宗教影响到国家建设的果断处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928 更新时间:2024/1/11 3:52:08

在封建社会,宗教时常成为统治者麻痹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因而备受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但并非在所有时期的宗教都会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即便是影响最大的佛教也屡遭排斥。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会昌灭佛”就是指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毁佛活动,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生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地位斗争的结果。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西汉末年。它的传播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魏晋以前为输入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以后,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传经播道,剃度僧尼的惨淡经营,发展到唐代,其义理居然成为当世三大意识形态之一,以“儒道佛”或“儒佛道”的次第并称于世。这种格局的形成与从南北朝至隋的某些统治者,笃信佛教义理,提倡佛事活动,大量剃度僧尼,兴建寺庙“兰若”大有关系。

经过两晋南北朝数百年时间,佛教势力大肆扩张,到初唐时期,不事生产的僧尼竟有10多万人,他们吃、穿、住、用全由社会供给,成为社会一大负担。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直至唐代宗数代皇帝,支持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寺院拥有免税特权,出家为僧或投靠寺院做佃户的农民越来越多,国家的赋税收入越来越少。早在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就有人指出:“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肃、代二宗时代更为严重。寺院除经济实力以外,还有政治特权,建立了自己的法律系统。设有“法僧”,还有“僧兵”,也就是说,一个寺庙,等于一个小佛教国家。天下有数不清的寺庙,也等于有数不清的佛教王国。

唐朝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寺院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武宗灭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武宗本人崇信道教,他尚未即位之时就迷信道术,修炼长生之法。即位之后,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特权,服药炼丹,崇道之风,甚嚣尘上。武宗于开成五年(公元840年)2月即位,九月即召道士赵归真等81人入宫在三殿设立金策道场,武宗本人“于九天坛亲受法篆”,成为一名正式的道教信徒。此后他又将衡山道士刘玄静召入皇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文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又召罗浮(广东增城、博罗等地)道士邓元起入宫炼丹,传授长生之术。

朝野上下,闹得沸沸扬扬,有识之士对武宗的昏庸之举提出了许多逆耳忠言,并在延英殿进行了一次公开辩论。武宗对他的崇道活动辩解说:“我在宫中无所事事,不涉声色之娱,过于寂寞,只想同道士赵归真闲聊解闷而已。”宰相李德裕以敬宗皇帝受赵归真之惑的前车之鉴警告武宗:“我不敢指责前代皇帝的成败得失,只因赵归真在敬宗朝就出入宫禁,蛊惑圣聪,所以我不愿陛下重蹈覆辙。”武宗又为道士赵归真辩护说:“至于敬宗时代,我即认识此人,那时只知他叫赵炼师,在宫中未做坏事。我和他闲聊,只是荡涤胸中的烦闷,军国大事,不会让他干预。就是有100个赵归真在宫中,我也不会受他的蛊惑。”

佛道之争,由来已久。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四月,武宗下达诏令清查天下寺院与僧尼人数。五月,又诏令长安、洛阳左右二街各留寺庙2所,每寺各留僧人30名。天下诸郡各留1寺,寺分3个等级,上寺留20僧,中寺留10僧,下寺留5僧。八月,诏今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毁天下寺庙4600多所及以“兰若”为名私设僧舍400所。拆寺的木料用来修缮政府公寓房舍,金银佛像上交国库,铸铁佛像熔铸后制造农具、铜像及钟、磬等物熔化后制为钱币。没收寺庙良田数千万顷、男女奴婢15万人,僧尼强迫返俗者有26万余人,解放专供寺院当役夫的百姓50万以上。这次废佛行动使唐朝政府得到大量财力、物力、土地方面的好处,增加了税户,节约了国库开支,利国利民,堪称壮举。武宗废佛利国之功是无可非议的。

武宗诏令在全国执行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很大,对唐朝中央诏令拒不执行,如河北三镇就没有废佛,以致其他各地的僧尼,纷纷逃往河北三镇辖区。有些地方虽然执行废佛诏令,但力度不够,收效甚微。虽然如此,武宗灭佛仍然可称为寺院势力和唐朝政府政治、经济矛盾的总爆发,对佛教的打击也是极为严重的,故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标签: 佛教唐朝会昌灭佛

更多文章

  • 你不知道夏威夷王朝:夏威夷王朝的灭亡之路(夷王伐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夏威夷,王朝,灭亡,夷王伐戎

    从1810年起,夏威夷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但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强邻美国逐渐成长为世界大国,夏威夷王朝的独立史很快就被终结。夏威夷群岛四季如画,也四季如春。春天和夏天的温度,上下温差不出12℃,即使是冬天,温差也最多不出18℃。天然气候,怡人景色,加之物产丰富,是世间罕见的宝岛。岛上的土著是这里最早

  • 周夷王姬燮简介 周夷王继位期间诸侯国叛乱不断(夷王伐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夷王,周朝皇帝,夷王伐戎

    周夷王姬燮,生卒年不详。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孙。孝王死后继位。在位30年,病死,葬处不明。姬燮对诸侯十分感激,一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诸侯礼拜的惯例,变为朝见时步下堂来和诸侯相见,天子的威严了就大为下降。他在位朝间,被穆王迁居太原一带的犬戎不断地反叛,姬燮几次派兵征讨,都未能根除。《竹书纪年》记载:夷王

  • 周昭王伐楚带来的后果 周昭王南征几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周昭王伐楚,昭王南征

    周昭王在位的时候,对诸侯国各种倚强凌弱之事不闻不问,并且亲小人;所以使得诸侯国因不满周昭王而渐渐心生反意。周昭王像而在这个天下诸侯皆心生反意,妄图将周朝取而代之之时,楚国自然也希望把周朝取而代之。于是,楚国和周朝之间的关系渐渐迸裂,关系越来越差,直到最后的拔刀相向。周昭王十六年,大约在公元前980年

  • 三监之乱为什么爆发 周公难辞其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监之乱,

    西周初期三位统治者的叛乱事件被称为“三监之乱”,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那么三监之乱为什么爆发,是不是与周公有关?三监之乱为什么爆发 周公难辞其咎?三千余年来,一提起周初“三监之乱”,人们无不指责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无情无义,对周公旦则有口皆碑。周公也因此成

  • 三监之乱指的是哪三监?三监之乱事件后续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严重威胁到了周朝的统治秩序,所以周公东征消灭了三监的力量,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之后才能迎来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三监之乱指的是哪三监?三监的具体人物: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所谓“监”,即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武庚在三监之列明显说不过去,所以管、蔡、霍为三监是正确的。三监之乱事件后续如何周

  • 周朝历史初期的三监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朝,三监之乱

    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纣王被迫自尽,商朝历史结束,但商的奴隶主阶级仍保存了很强的实力。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巩固西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武王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商都,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鄘、邶3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以监视武庚,总称三监。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

  • 什么是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中的唐文宗与李商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斗争,是以牛增儒为代表的牛党和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次有名的朋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是由进士考试而引起的。唐文宗像在唐宪宗时期,有一年举行进士考试来选拔人才,举人牛增儒和李宗闵在考卷中批判了朝政。考官认为

  • 解析牛李党争的影响 牛李党争的评价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中以牛增儒、李宗闵等人为首的牛党和李德裕、郑覃等人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到唐宣宗时期才得以结束,持续时间为40年,最后以牛党获胜结束。那么牛李党争是怎么回事呢?牛增儒画像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这也加深了

  • 唐朝牛李党争的经过:牛李党争的发展过程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牛李党争,唐朝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一说牛李专指牛僧孺、李宗闵,而李德裕无党)。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四十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唐宪宗在位时期,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

  • 唐宪宗“元和中兴”靠酷吏 韩愈力谏教化遭贬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宪宗,韩愈,元和中兴

    安史之乱的创伤似乎已经愈合了大半,泾原兵变的阴霾也已散去了不少。在将几个“不识时务”的“刚愎”文人投诸荒裔后,年轻的唐宪宗走上了历史舞台,创造了一段中兴的佳话,史称“元和中兴”。唐朝的文人是有着鲜明个性的。魏晋南朝的放荡风流之气在他们的身上流动,儒家的礼仪彝伦同样约束着他们。他们渴望一登台阁,陶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