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雅克萨之战秘闻:林兴珠带领的藤牌兵立大功(虎衣藤牌兵)

雅克萨之战秘闻:林兴珠带领的藤牌兵立大功(虎衣藤牌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75 更新时间:2023/12/29 7:40:11

金庸的《鹿鼎记》中写到一个林兴珠,这个林兴珠是实有其人的。

17世纪中叶,沙俄哥萨克军队乘中国内部战争,无暇顾及边防,侵入我国黑龙江北岸达斡尔族居住的地区,野蛮地屠杀当地人民,并修筑了雅克萨、尼布楚二城,作为进一步侵略的据点。平定吴三桂和台湾郑氏政权后,清政府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派都统彭春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水陆大军进取雅克萨,发动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这次对沙俄作战的主力中有一支让哥萨克闻风丧胆的藤牌兵,这支部队就是林兴珠率领的以高山族为主的台湾水兵。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就决定调福建藤牌兵500人,由台湾人佐都督何佑率领前往雅克萨。《平定罗刹方略卷三》记载:“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甲午,命发藤牌兵及炮具(俱)到黑龙江军前。”“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并量选候补官员,及现在八旗汉军内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令侯林兴珠率往。”

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水陆并营夹立。清军统帅彭春向龟守城内的沙俄军队发出最后通牒,可俄军置之不理。五月二十四日,一股俄军乘筏从黑龙江上游顺流而下,企图进入雅克萨城增援。林兴珠率领的水军藤牌兵,裸身入水,将藤牌顶在头上,持扁刀向敌人发起攻击。哥萨克见了,惊骇不已,不知这是什么军队,高呼:“大帽鞑子来了!”有藤牌遮蔽头部,俄军的枪弹虽然厉害,却不能射入。敌人射击时,藤牌兵就用藤牌护在头上,敌人射击的间隙,藤牌兵就冲向敌人的筏子。结果增援的俄军不但没能解救城里的哥萨克,反而自己被杀伤大半,只得溃逃。而林兴珠的部下一个人都没有损失。这是一次漂亮的水上歼灭战,林兴珠所部水军为收复雅克萨立下了赫赫战功。

林兴珠,福建永春人,顺治初年,随叔父响应郑成功,聚众数千抗清,后跟随郑成功一起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夏,林兴珠率部投清。清廷以林兴珠有功升至福宁总兵,后因平定吴三桂有功,授建义将军,封建义侯。

雅克萨之战林兴珠所率的藤牌兵,在当时是一支特种兵。虽然内地也有过藤牌这种兵器,也有过藤牌战法,但是在战争中从来没有起过主导作用。宝岛台湾处于热带、亚热带交接处,岛上遍地生长着野藤,世世代代生活在台湾岛上的高山族,就利用岛上资源制作出了特有的兵器。这种藤牌有几个优点:一是轻便,较之其他材质的盾牌更便于携带;二是入水不湿,既可防刀箭,也可以当渡水工具;三是坚韧,刀枪不入,当时的子弹穿过藤牌后,已经没有伤人的力量了。台湾土著居民高山人还创造出特殊的战法。进攻时,人人顶着藤牌,就等于是有了一道可以前进的移动长城;当敌人来攻时,他们就将藤牌朝外,围成一个圆圈,让敌人射击,当敌人子弹或箭用尽时,便呼啸出击。哥萨克骑兵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对付,他们还以为那藤牌是水兵的帽子,大呼“今败于帽子兵”。

郑成功等人收复台湾后,从福建省去的汉族人向高山族人学习了藤牌的使用。雅克萨之战时,林兴珠已经是70多岁的老将,他手下的年轻水兵已经不是真正的福建人了,他们应该是出生于台湾的福建人之后。

水军藤牌兵的组成,有一部分是祖籍大陆的台湾人,但藤牌兵教练、下级军官和主力士兵多是谙熟藤牌的高山族人。

雅克萨战后,这批水兵移驻齐齐哈尔,成为齐齐哈尔水师营的主力,也是齐齐哈尔城最早的移民之一。魏毓兰《龙城旧闻》中说:“水师营兵,皆调自福建。今道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陈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萨之役,建义侯林兴珠平罗刹,为闽人立功塞外之祖。故当日水师之权势,虽不得比于满洲,以视屯、站汉人,殊为优越。”从《龙城旧闻》看,因为这些水兵在抵御沙俄时立了大功,所以得到清政府的特殊待遇,在齐齐哈尔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清朝时台湾属于福建省,故曰“皆调自福建”,当时,人们习惯以原籍称,所以称莆田、同安,其实,这些人多是出生于台湾的。那些世世代代生于台湾的高山族人,也跟从汉族习惯取用了汉族姓氏,因长期居住在北方,台湾高山族的风俗也随了内地北方风俗。

西清《黑龙江外纪》载,当时齐齐哈尔设有水师营总管一员,其下有四品、六品官各两员,水手268名,有大型战船10只,二号战船15只,江船5只,每年在城西南15里的船套子嫩江边举行为期10天的水操。水师官兵一部分住在城内,一部分在城东南屯垦,现在有个名为“水师营”的地方,就是当年的水兵屯垦处。

现在齐齐哈尔的林、陈、黄、詹等姓老户中,许多就是台湾水兵的后裔。这些台湾水兵的后代依然在北国鹤城繁衍生息,而他们的另一支脉则在遥远的台湾岛上,祖国统一之时,寻亲问祖,共叙这段史事,当是别有趣味的事。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五大美男之独孤信 胡人帅哥独孤信简介(西魏八柱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独孤信,美人,西魏八柱国

    中国古代五大美男之独孤信:独孤信是五胡乱华时的一个著名的帅哥,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他出生在一个鲜卑小部落的酋长之家,原名独孤如愿。父亲独孤库英勇豪爽,当地民众无不敬服他,母亲费连氏也是贵族出身,大概是因为优生优育吧,他们的儿子也是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史称他“美容仪,善骑射”。关于他最有名的传说

  • 宇文泰简介 西魏王朝实际建立者权臣宇文泰生平(西魏八柱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宇文泰,南北朝,西魏权臣,西魏八柱国

    宇文泰(507—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和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追尊为文皇帝,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小字黑獭(一作黑泰)。先出于匈

  • 尔朱荣简介 南北朝北魏末年将领权臣尔朱荣生平(西魏八柱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尔朱荣,南北朝,魏将领,西魏八柱国

    尔朱荣(493—530),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岚县)人,契胡族,北魏末年将领、权臣。早年,他袭父爵做契胡部第一领民酋长,是很有地位的部落贵族。后招兵买马,力量发展壮大,北魏统治者笼络他镇压农民起义。尔朱荣于乱世中南征北战,逐渐弄清魏朝的虚弱,加之自己势力的不断强大,最终得以挟帝自重、权倾天下。最终

  • 唐朝这支军队曾战无不胜,扩充后反而误国,最后沦为笑柄(神策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神策军

    唐朝中前期武功鼎盛,开疆拓土,威名远播,但是到了中后期,大唐雄风却不复当年,不要说对外作战,即便是面对内部的农民起义,唐朝政府也是有心无力。比如著名的王仙芝起义和黄巢起义,起义规模在最初都不大,然而这些起义军却能沿途屡次击败唐军,横行数省所向披靡,曾经战无不胜的大唐中央军在这些农民军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 大唐强军:神策军为何从善战精锐变成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军队,神策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一首起源于唐代西部边陲的民歌,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诗句中的“哥舒”是指唐代名将哥舒翰。本文不谈哥舒翰的英勇善战,只说他所创建的神策军。《唐会要》(卷78)记载:“天宝十三载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黄河九曲,请分其地置洮阳郡,内置军焉,以成如璆

  • 李晟简介 唐朝右神策军都将西平郡王李晟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晟,唐朝,唐朝名将,神策军

    李晟(727年-793年)。唐洮州临潭人。字良器。初为边镇裨将,因战功升至右神策军都将,因平朱泚之乱,被封为西平郡王。祖父李思恭,父为李钦,世代在陇右为中下军官。李钦在李晟出生数年后就过世了。李晟对母亲相当孝顺,个性雄烈,有才干,善常骑马射箭,武艺不凡,十八岁时便投身军旅。史载李晟“身长六尺,勇敢绝

  • 隋唐演义十三太保,究竟是谁能力压群雄,还被后人崇拜供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林,十三太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下隋唐演义中十三太保的历史:太保这一称呼本来与太师、太傅一起称为三公,在古代历史上级别可不是一般的高。后来,随着历史演变,分封的太保太多,分散了军权,以致后来渐渐失去实权,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荣誉称号。直至后来昏君当道,天下英豪揭竿而起,太保词甚至沦落为对绿林好汉的称

  • 揭秘:传说中的厉害无比的十三太保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十三太保

    太保本来与太师、太傅一起称为三公,级别相当高,后来,随着历史演变,渐渐失去实权,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荣誉称号,后来甚至沦落为对绿林好汉的称呼。但是自从李克用养了十三个好儿子之后,十三太保在历史上也渐渐多了起来。后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个义子,因为皆获太保衔(按:太保是官名但无实职),人称为十三太保。大太保

  • 十三太保李存孝竟是因为太过能干被五马分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存孝,十三太保

    李存孝是唐末名臣李克用众多义子中的一个,排行十三,所以称他“十三太保”。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一部香港70年代的电影,主要讲黄巢反叛,皇帝逃离京城,留在京里的晋王李克用想伺机复兴。他常常到皇陵墓祭拜。传说皇陵有天兵天将护着,黄巢非常害怕,想要毁了皇陵墓。网络配图但皇陵被石头将军和他的兵马保护着,黄巢没有得

  • 南明隆武帝的生平简介,隆武帝的人物事迹(南明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隆武帝,南明政权

    早年经历朱聿键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裔,是太祖九世孙。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四月丙申生于唐王府,母妃毛氏。朱聿键的爷爷老唐王朱硕熿惑于嬖妾,心里一直爱惜小妾生的儿子,憎嫌朱聿键之父(当时的唐王世子朱器墭)。于是,他暗中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内,想活活饿死他们,当时朱聿键才12岁。幸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