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强军:神策军为何从善战精锐变成不堪一击?

大唐强军:神策军为何从善战精锐变成不堪一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905 更新时间:2023/12/29 12:04:18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一首起源于唐代西部边陲的民歌,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诗句中的“哥舒”是指唐代名将哥舒翰

本文不谈哥舒翰的英勇善战,只说他所创建的神策军。《唐会要》(卷78)记载:“天宝十三载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黄河九曲,请分其地置洮阳郡,内置军焉,以成如璆为太守,充神策军使。”神策军之名即起于此,起初只是唐王朝为防遏吐蕃而设置的戍边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千余人由军将卫伯玉率领入援,参加了乾元二年(759年)攻围安庆绪的相州之战。唐军溃败,卫伯玉与宦官观军容使鱼朝恩退守陕州。这时神策军故地已被吐蕃占领,卫伯玉所统之军仍沿用神策军的名号,伯玉为兵马使。伯玉入朝,此军归陕州节度使郭英乂;英乂入朝,神策军遂属鱼朝恩。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代宗,随入长安,从此成为禁军。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史称“泾原之变”),唐德宗出奔,流亡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在这场平乱战役中,神策军表现得极其英勇,孤军奋战,剪灭朱泚,收复京城,迎接唐德宗回朝,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在泾原乱兵占据京城、唐德宗出奔流亡期间,文臣武将逃亡、投敌者甚多,侍从宦官却无一人叛变,忠心耿耿,随驾扈从。唐德宗由此深信,只有神策军最为可靠,宦官最为可信。于是,决定把神策军交由宦官执掌。

神策军因护卫有功,得到唐德宗的特别器重,待遇十分优厚。鉴于神策军举足轻重,此后君王无不另眼相看,赋予诸多特权。从生活待遇看,神策军的给养三倍于其他军队,还有一些额外收入;每遇大赦或新皇帝登基,首先要犒劳神策军。从政治待遇看,神策军将吏有优先迁转升任的权力,甚至可以破格提拔。《资治通鉴》(卷246)记载:“(唐文宗)开成以来,神策将吏迁官,多不闻奏,直牒中书令覆奏施行,迁改殆无虚日。”《旧唐书书高瑀传》反映:“自大历以来,节制之除拜,多出禁军中尉。”这表明,禁军中尉(神策军主帅)可以决定节度使(潘镇大员)的任用;神策军将校若能贿赂中尉,就可以获得显赫高位。

由于神策军地位高待遇好,那些权贵富豪子弟便纷纷加入其中,有的为了获得军籍,甚至不惜重金行贿,于是一大批纨绔子弟充斥于神策军。与此同时,神策军也逐渐滑入蜕化变质的轨道。主帅中尉恃宠骄横,培植私党,擅权枉法;将校专横跋扈,侵害百姓,藐视官府,甚至放肆到辱骂朝廷命官、撕毁官府文书的地步;士兵纪律涣散,吃喝玩乐,不搞训练。穆宗以后,神策军很少出镇征战,京城驻军久无战事,多习“角抵、杂戏”,陪同皇帝游乐,或淘池造楼,营建宫阙。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大军攻破洛阳,直逼京城长安。危难之际,唐僖宗召见大将张承范,命他率领神策军迎击。当张承范征选弓箭手的时候,却令他大失所望,因为他发现神策军已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资治通鉴》(卷254)如此描述:当时神策军军士几乎是清一色的长安富家子弟,他们都是通过贿赂宦官取得军籍的,享受优厚待遇,一个个衣着华丽,骑着高头大马,看上去神气十足,却从未经受过战阵考验;听说要开赴潼关作战,他们吓得抱头大哭,泪流满面。为了逃逸征战,他们又以重金雇佣别人来冒名顶替。这些冒名顶替的无非是贫困户或老弱病残,压根儿就没摸过兵器,实在不堪一击。于是,潼关很快被黄巢部队攻克,京城长安随即失陷,唐僖宗只好仓皇出逃。

此一时,彼一时,神策军虽然还叫神策军,可是没有当年那么神勇,眼睁睁看着京城沦陷,只是束手无策,再也不能力挽狂澜。经历了黄巢起义,大唐王朝再次元气大伤,苟延残喘二十余年,最终走向灭亡。当然,大唐帝国的衰亡,其实是诸多原因的结果,不是一支神策军所能挽救的。不过,神策军也是大唐帝国的缩影,其兴衰成败,关联着帝国的命运。

标签: 唐朝军队神策军

更多文章

  • 李晟简介 唐朝右神策军都将西平郡王李晟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晟,唐朝,唐朝名将,神策军

    李晟(727年-793年)。唐洮州临潭人。字良器。初为边镇裨将,因战功升至右神策军都将,因平朱泚之乱,被封为西平郡王。祖父李思恭,父为李钦,世代在陇右为中下军官。李钦在李晟出生数年后就过世了。李晟对母亲相当孝顺,个性雄烈,有才干,善常骑马射箭,武艺不凡,十八岁时便投身军旅。史载李晟“身长六尺,勇敢绝

  • 隋唐演义十三太保,究竟是谁能力压群雄,还被后人崇拜供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林,十三太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下隋唐演义中十三太保的历史:太保这一称呼本来与太师、太傅一起称为三公,在古代历史上级别可不是一般的高。后来,随着历史演变,分封的太保太多,分散了军权,以致后来渐渐失去实权,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荣誉称号。直至后来昏君当道,天下英豪揭竿而起,太保词甚至沦落为对绿林好汉的称

  • 揭秘:传说中的厉害无比的十三太保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十三太保

    太保本来与太师、太傅一起称为三公,级别相当高,后来,随着历史演变,渐渐失去实权,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荣誉称号,后来甚至沦落为对绿林好汉的称呼。但是自从李克用养了十三个好儿子之后,十三太保在历史上也渐渐多了起来。后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个义子,因为皆获太保衔(按:太保是官名但无实职),人称为十三太保。大太保

  • 十三太保李存孝竟是因为太过能干被五马分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存孝,十三太保

    李存孝是唐末名臣李克用众多义子中的一个,排行十三,所以称他“十三太保”。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一部香港70年代的电影,主要讲黄巢反叛,皇帝逃离京城,留在京里的晋王李克用想伺机复兴。他常常到皇陵墓祭拜。传说皇陵有天兵天将护着,黄巢非常害怕,想要毁了皇陵墓。网络配图但皇陵被石头将军和他的兵马保护着,黄巢没有得

  • 南明隆武帝的生平简介,隆武帝的人物事迹(南明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隆武帝,南明政权

    早年经历朱聿键为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后裔,是太祖九世孙。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四月丙申生于唐王府,母妃毛氏。朱聿键的爷爷老唐王朱硕熿惑于嬖妾,心里一直爱惜小妾生的儿子,憎嫌朱聿键之父(当时的唐王世子朱器墭)。于是,他暗中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内,想活活饿死他们,当时朱聿键才12岁。幸亏

  • 看完这四点,就能明白南明为什么不能像南宋能偏安半壁江山?(南明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宋,南明政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国家,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对于南宋来说,面对金国、蒙古等强敌,依然顽强地守住了半壁江山,并坚持了150多年。与此相对应的是,南明则没有守住半壁江山,几十年的时间就被清朝消灭了。那么,问题来了,为

  • 风雨飘摇39年的南明王朝,孤独一掷的一战,却让近代中国受益百年(南明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郑成功,南明政权

    南明王朝的三十九年历史,基本就是凄风苦雨,放在战场上,更是常见兵败场面。但永历十五年,即1662年1月25日清晨的这一刻,却是十分扬眉吐气的例外: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向盘踞台湾热兰遮城的荷兰侵略军,发起最后的总攻。二十八门巨炮率先开火,重达24磅的炮弹呼啸扑来,三个炮台数百门火炮愤怒打响,两个小时间

  • 接触清军之后,其实南明兵力仍远强于满清,为何不能复国?(南明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崇祯,南明政权

    其实崇祯皇帝自缢后,大明还是占据着广袤的南方土地,并且明朝本就是南方起家,所以明朝的大臣们都准备投奔南方。而此时大顺国已经占据明朝之前的故土。四川一带也已经被张献忠占据,大清国也已占据东北地区及蒙古一带。三个政权形成了鼎立局面。那为什么南明政府只支撑了十五年呢?南京是明朝的起源地,有很完整的宫廷体系

  • 南明抗击清军的将领李定国:一生歼灭清军甚多(南明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将领,南明政权

    李定国两蹶名王讲述的是李定国将军打败清朝两位王爷的历史,这两个王爷一个是汉族王爷定南王孔有德,另一位是满族的亲王尼堪。这两个王爷一个兵败自杀,一个被围困后被李定国斩杀,是李定国军事上的巅峰。公元1652年清朝廷命令定南王孔有德出兵贵州,想要剿灭南明王朝,在孔有德进兵的同时,李定国也已经整合兵力北上,

  • 唐代草圣张旭的简介 张旭书法字帖赏析(饮中八仙)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旭,饮中八仙

    要谈到书法和草书艺术,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那就是唐代的“草圣”张旭,此人在草书上的成就最高,其书作风格豪放,气势恢宏,独树一帜。张旭像张旭,字伯高,也有说字季明。张旭生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乃是江苏苏州汉族人,年轻时做过县尉,后来还升官做到了长史。张旭个性鲜明,为人豁达,爱好喝酒。每次喝醉酒之后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