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孝文帝改革的后遗症:汉化改革引发北魏分裂

孝文帝改革的后遗症:汉化改革引发北魏分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197 更新时间:2024/1/25 5:22:17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之间,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对于战败者进行压迫。

北魏统一北方之时,鲜卑政权建立起来,为巩固统治,形成种族间的容忍,便开始了安集工作。初期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吏扰民,奖励耕作,增加农业生产。而后的均田定户,则是北魏政府安集人民最有效的办法。

经过安集,消除以往的矛盾。游牧民族与汉族在相处之间,彼此逐渐了解,生活习惯也逐渐接近。于是种族间的差异也消除了。例如,游牧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就与汉族的“姓”相同了;游牧民族的语言与汉族语言相互混合,在孝文帝时代,索性下令禁绝了鲜卑语,只用汉语;游牧民族与汉族相互通婚,不只是上层贵族之间通婚,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贵族也与汉族平民通婚;游牧民族采用汉族官制,穿汉室官服,禁止胡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一些鲜卑的上层人士,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不赞成游牧民族与汉族的和同。6世纪洛阳的政变及北魏朝廷的分裂,有着以上人文因素的原因。

北魏政权传到孝明帝时,最初孝明帝年幼,太后胡氏掌朝政。明帝成年后欲夺回权力,与胡太后的矛盾激化。明帝召下面有实力的部落领袖尔朱荣领兵入朝清君侧,胡太后怕被清,弑明帝。尔朱荣领兵入洛阳,杀掉胡太后,立孝庄帝。这是在公元528年。两年后,孝庄帝不甘心当尔朱荣的傀儡,亲手刺死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儿尔朱兆领兵进洛阳,弑孝庄帝,别立一君。公元532年,尔朱兆手下将领高欢起兵讨伐尔朱兆。在韩陵(山名,在今河南安阳县)打败尔朱兆的军队,尔朱兆逃至秀容川(今山西省朔县)。高欢追到秀容川,杀掉尔朱兆,入洛阳,废尔朱氏所立,别立废帝朗,后又杀之,再立孝武帝。高欢身居晋阳,与当年尔朱荣一样把持北魏大权。公元534年,孝武帝举兵讨高欢,反被高欢所逼,逃至长安,被大将军宇文泰所弑。高欢入洛阳,立孝静帝善见,永熙三年(公元534年)11月迁都与邺,是为东魏。宇文泰于公元535年拥立文皇帝宝炬,成为西魏,国都在长安,与东魏国都邺遥遥相对。高欢与宇文泰的势力彼此争斗十几年。有的史书上说高欢是胡化汉人,也有史书说他是汉族与鲜卑的混血儿,所有史书都说宇文泰是汉化鲜卑人。

高欢死于公元547年。三年后,其子高洋夺到东魏统治权,自称皇帝,国号曰齐,历史上称北齐。公元557年宇文泰三子宇文觉抢过西魏统治权,称皇帝,国号曰周,历史上称为北周。

鲜卑进入中原后,遗落在草原上的部落很少。敕勒乘机入据漠北。敕勒即汉时的丁令。其根据地东起贝加尔湖,西沿西域之北,直抵里海。柔然占据了阴山以西,逼进鲜卑。拓跋珪建北魏后,为安定身后,返身阴山,挥戈征柔然,柔然败走漠北。4世纪末,北魏致力于统一北方的战争。柔然得空补充势力,征服了敕勒诸部和匈奴余部拔也稽,并与后秦姚兴结成军事联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又出兵漠北,打败柔然将降服的敕勒迁徙到漠南。这支敕勒,历史上称为高东。南北朝末年,柔然又强盛起来。东、西魏和随后的北周、北齐,处于对峙局面,顾不上对付柔然。公元552年,在阿尔泰山附近强盛起来的突厥打败了柔然,征服了漠南北,继承了柔然的地位。北周、北齐眼看突厥日益强大,构成威胁,但双方均慑于突厥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均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无力与之交战,只是敷衍。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在南北朝期间的鼎盛,这反映出其自力入世的观念和戒杀的动机,正是一个分裂的政局所需要的普世价值观。佛教能够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不发生根本的冲突,还能够相折中相融合。并且佛教还能在分裂期间,产生出融合胡汉,贯通上下的重要作用,使得北方成为融合各民族的大熔炉。

标签: 孝文帝北魏改革,北魏分裂

更多文章

  • 河阴之变的起因:揭秘河阴之变是谁发动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河阴之变的起因

    河阴之变在历史上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这一次的事变给当时的社会和朝廷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和巨大的影响,在这一次的事件中尔朱荣用残忍的手段造就了残酷的事实,河阴之变也成为一次南北朝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那么河阴之变的起因是什么呢?河阴之变图片关于河阴之变的起因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开始说起,在这之前其实尔

  • 河阴之变只是尔朱荣夺权野心膨大的必然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可以说在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是一次非常残暴的事件,尔朱荣在完美的计划之后诛杀了许多的皇室族人和文武大臣,因为这次事件出现在河阴这个地方,给当时的朝政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河阴之变,那么河阴之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河阴之变图片河阴之变的时间是在公元528年,这个问题其实是十

  • 解析南北朝尔朱荣为何要策划和实施河阴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尔朱荣,河阴之变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的生活也常常得不到安宁,在那个时期总是会发生一些朝廷上的政变事件,但是在这些事件当中河阴之变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大事件了。如果要说河阴之变那么尔朱荣是完全不可以避免的,那么尔朱荣河阴之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河阴之变地图其实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之前已经是朝廷中的重要的骨干大臣了,但是在

  • 太康失国:是谁夺取夏朝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网络配图 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

  • 夏朝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朝,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

  • 夏朝历史事件: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都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朝

    在夏朝统治的400多年的时间里,期间的坎坷多少都会有点。那么在夏朝长达4个多世纪的统治中,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呢?一起来了解夏朝时期的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是怎么一回事。太康失国当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贵族统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启死之后,由子太康继

  • 商朝时期盘庚迁殷的故事 盘庚迁殷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的故事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主,也是一位才能比较出众的政治家。他刚刚继位的时候,商朝的内部局势十分混乱,爆发了所谓的“九世之乱”,列王之间为了争夺商朝的王位你死我活。为了躲避天灾人祸,盘庚决定把读成迁到殷。但是原来的都城奄,商族人民已经居住了很长时间,因此无论是那里的贵族还是子民,都不愿意迁

  • 盘庚迁殷的历史原因?盘庚如何改变商朝的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商朝,历史,迁都,,盘庚迁殷

    商都在汤灭夏朝之前迁徙八次,在灭夏以后又连续迁移五次。商朝从建立至灭亡,约五百年左右,首都迁移如此频繁是很耐人寻味的。至商朝第十九位国王盘庚时,将商都从奄迁到黄河以北的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此后,十二代商王都以殷为都城,再也没有迁都之举。商朝从建国到灭亡,约为五百多年,但前一半时期内却迁了五次

  • 盘庚迁殷的意义是什么?盘庚迁殷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盘庚迁殷,商朝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历经五百多年。因为前期屡屡迁都。而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十九个王。盘庚定都于殷,不再迁徙,反映了这时候农业的重要性己经超过了畜牧业,人们有了定居下来的需要。盘庚

  • 鲜于修礼简介 北魏河北人民起义领袖鲜于修礼生平(鲜于修礼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鲜于修礼,南北朝,北魏,鲜于修礼起义

    鲜于修礼(?—526)北朝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领袖。北魏人,丁零族。曾任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兵。六镇之叛失败后,余众被置于冀、定、瀛三州就食,称降户。明帝孝昌二年(526),杜洛周起义,鲜于修礼率降户反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起义,建元鲁兴。六镇兵民响应。与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民杜洛周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