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武帝灭佛:及时把中国从政教合一之路挽救过来(北周武帝灭佛)

周武帝灭佛:及时把中国从政教合一之路挽救过来(北周武帝灭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960 更新时间:2024/1/19 1:07:55

“温情脉脉”的教派与王权的斗争

自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我国北方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在镇压汉人等各族劳动人民的同时,他们都极力利用佛教和道教,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因此,佛、道二教在中国北部广泛地传播开来。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末年,仅京城洛阳(今洛阳市东北12公里)就有寺院五百多座。神龟元年(518年)时,“寺夺民居,三分且一”。武泰元年,(528年)河阴之变,王公朝士多死,“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舍,略为寺矣。”至东魏末年,略而计之,全境有寺三万有余,僧尼达二百万。道教在北魏、东魏时也很受朝廷的重视,并有很大的发展,然而道观、道士之教远不及佛寺、僧尼。

北齐时,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漳水上),也是佛教的中心。据《历代三宝记》记载:城内有寺院四千所,僧尼共八万人。全境寺院、僧尼之数不减东魏末年。由于佛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敬仰和提供各种优越条件,东魏、北齐时出现的许多名僧,如慧光,在东魏时任都统,北齐时为国统,是地论学派南派(邺都)的开创者,也是四分律宗的祖师。慧文,是天台宗之祖。慧可,他继承和发展菩提达摩的禅学思想,被尊为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禅宗的第二祖师。至隋唐,慧光、慧文、慧可的佛学思想,便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派——华严宗、天台宗、禅宗。

但是佛教、道教势力的扩张,不仅损害了政府的税收与徭役、兵役,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经济势力的扩展。佛教“捐六亲,舍礼义”,以及佛、道的虚幻想说等,都成了儒生的攻击目标。他们从维护中国正统文化的立场出发,极力攻击和贬低佛、道。刘昼称“佛是疫胎之鬼。”章仇子陁谓佛教是“胡妖乱华。”樊逊又更进一步。《北齐书·樊逊传》:天保五年(554年)文宣帝询问对佛教道教的意见时,逊答道:道教之“玉简金书,神经秘录,三尺九转之奇,绛雪玄霜之异,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子乔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说,海枣之谈,求之如系风,学之如捕影。……末叶已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昆池地黑,以为劫烧之灰;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置世界于微尘,纳须弥于黍米。盖理本虚无,示诸方便。……宁有改形易貌,有异生人,恣情放纵,还同俗物?”他称僧、尼、道为“左道怪民,亦何疑于沙汰。”只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袒护,佛、道二教在北齐的发展才没有受到影响。

在西魏、北周,佛教也很盛行。宇文泰就信奉佛教。他的继承人、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信佛更加虔诚,故佛教在其境内长盛不衰。道教也在这时迅速发展壮大。其时“缁衣(指僧尼)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指道士)之徒,数过于正户。”虽然佛教、道教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但是,这么多的不向政府纳税服役而占有大量土地的僧、尼、道士,对于国小民寡的北周来说,实在是一个严重的损失。寺院、道观地主不但在经济上与官府、世俗地主发生矛盾,而且思想上也与恪守儒家学说的土大夫发生矛盾,佛、道之间也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位而发生冲突。

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重儒术,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据《广弘明集》卷七《叙列代王臣滞惑解》载言: 天和二年(567年)蜀郡公卫元嵩上书说:“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运,远慕唐、虞之化,宜遗齐、梁之末法。”他的意见深受周武帝的赞赏。

这时,道士张宾也上书请求废除佛教。于是,周武帝召集群臣及名僧、道士,讨论三教的优劣。意在压低佛教的地位,定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可是,当时执掌朝政大权的,是笃信佛教的大冢宰宇文护不表同意,加上道安、鄄鸾等上书诋毁道教,因此,虽经多次讨论,三教未能定位。建德元年(572年) 周武帝诛宇文护,始掌朝政大权。次年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名僧进行辩论,始定出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位次。由于名僧僧勔、僧猛、静蔼、道积等奋起抗争,极力诋毁、排斥道教,又使这次的位次未能付诸实现。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再次召集大臣、名僧、道士进行辩论。在会上,佛道两家斗争非常激烈。据《续高僧传·智炫传》记载,智炫在辩论时力挫道士张宾,周武帝为道教护短,斥佛教不净,智炫答道:“道教之不净尤甚!”

武帝这次原来只想罢斥佛教,由于道教的迷信方术和教义的虚妄,经道安、甄弯、智炫等人的揭发,已经彻底暴露,因此,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即僧尼)道士,并令还民。”诏令发布之后,立即实施。“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这年六月,武帝又下诏立通道观。使“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迹玄文,所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者,并宜弘阐,一以贯之。”通道观的学士共一百二十人,都是儒、道、佛的名流。

他们的任务是研究三教的哲理,探讨宏深的“至道”和幽玄的理极,并达到弥合三教的分歧,使“争驱靡息”的目的。

建德六年( 577年)灭北齐后,周武帝在邺城新殿多次召请名僧,解释尊儒佛的原因与意义,与会的五百僧人都沉默不语,只有慧远明确表示反对,并且以阿鼻地狱相威胁。佛教徒任道林也上书反对毁佛,以因果报应进行恐吓。周武帝表示自己不是五胡,无心信佛。他权衡得失后,最终决定在原齐国境内灭佛,寺院等“还准毁之”于是,整个中国北部的佛教都被禁绝了。

周武帝这次灭佛比较彻底。据《房录》卷11记载:其时“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共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宅第。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周武帝灭佛,目的虽然和魏太武帝灭佛一样,都为了扩大财源,巩固政权,但在方式方法上不同:第一,这次灭佛,是经多次辩论之后作出的,各方面都有思想准备。第二,这次没有采取坑杀僧、尼、道士和捣毁寺、观的作法,而是将寺、观赐给王公,让僧尼等还为编户。对于那些知名的高僧、道士,或以政府官员的身份送到通道观进行研究工作,或者量才任以官职,如以昙为光禄大夫,法智为洋川太守,普旷为岐山郡从事,等等。总之,方式方法比较温和。

这次灭佛,北周政府不仅获得了大量寺观财富,而且获得了近三百万的编民,遂使生产日益发展,“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从而,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通道观的建立,促成了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与互相渗透,为建立以儒家为治国之本,辅以道、佛的三教结合的新的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标签: 北周佛教武帝北周武帝灭佛

更多文章

  • 孝文帝改革的后遗症:汉化改革引发北魏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孝文帝,北魏,改革,,北魏分裂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之间,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对于战败者进行压迫。北魏统一北方之时,鲜卑政权建立起来,为巩固统治,形成种族间的容忍,便开始了安集工作。初期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吏扰民,奖励耕作,增加农业生产。而后的均田定户,则是北魏政府安集人民最

  • 河阴之变的起因:揭秘河阴之变是谁发动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河阴之变的起因

    河阴之变在历史上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这一次的事变给当时的社会和朝廷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和巨大的影响,在这一次的事件中尔朱荣用残忍的手段造就了残酷的事实,河阴之变也成为一次南北朝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那么河阴之变的起因是什么呢?河阴之变图片关于河阴之变的起因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开始说起,在这之前其实尔

  • 河阴之变只是尔朱荣夺权野心膨大的必然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可以说在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是一次非常残暴的事件,尔朱荣在完美的计划之后诛杀了许多的皇室族人和文武大臣,因为这次事件出现在河阴这个地方,给当时的朝政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河阴之变,那么河阴之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河阴之变图片河阴之变的时间是在公元528年,这个问题其实是十

  • 解析南北朝尔朱荣为何要策划和实施河阴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尔朱荣,河阴之变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的生活也常常得不到安宁,在那个时期总是会发生一些朝廷上的政变事件,但是在这些事件当中河阴之变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大事件了。如果要说河阴之变那么尔朱荣是完全不可以避免的,那么尔朱荣河阴之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河阴之变地图其实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之前已经是朝廷中的重要的骨干大臣了,但是在

  • 太康失国:是谁夺取夏朝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网络配图 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即后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

  • 夏朝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朝,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

  • 夏朝历史事件: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都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朝

    在夏朝统治的400多年的时间里,期间的坎坷多少都会有点。那么在夏朝长达4个多世纪的统治中,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呢?一起来了解夏朝时期的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是怎么一回事。太康失国当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贵族统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启死之后,由子太康继

  • 商朝时期盘庚迁殷的故事 盘庚迁殷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的故事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主,也是一位才能比较出众的政治家。他刚刚继位的时候,商朝的内部局势十分混乱,爆发了所谓的“九世之乱”,列王之间为了争夺商朝的王位你死我活。为了躲避天灾人祸,盘庚决定把读成迁到殷。但是原来的都城奄,商族人民已经居住了很长时间,因此无论是那里的贵族还是子民,都不愿意迁

  • 盘庚迁殷的历史原因?盘庚如何改变商朝的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商朝,历史,迁都,,盘庚迁殷

    商都在汤灭夏朝之前迁徙八次,在灭夏以后又连续迁移五次。商朝从建立至灭亡,约五百年左右,首都迁移如此频繁是很耐人寻味的。至商朝第十九位国王盘庚时,将商都从奄迁到黄河以北的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此后,十二代商王都以殷为都城,再也没有迁都之举。商朝从建国到灭亡,约为五百多年,但前一半时期内却迁了五次

  • 盘庚迁殷的意义是什么?盘庚迁殷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盘庚迁殷,商朝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历经五百多年。因为前期屡屡迁都。而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十九个王。盘庚定都于殷,不再迁徙,反映了这时候农业的重要性己经超过了畜牧业,人们有了定居下来的需要。盘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