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不给隆庆皇帝建陵 而用了一个废弃的陵园(隆庆开关)

张居正不给隆庆皇帝建陵 而用了一个废弃的陵园(隆庆开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228 更新时间:2024/1/8 7:26:19

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间六年,算是明朝一个比较中庸的皇帝,没有大的作为,也没有大的过失。

即位之初,穆宗颇有节俭之风,在朝政的处理上,也不乏振兴之举,面临着世宗遗留下来的严重财政危机和不安定因素,他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些出色的政治家。虽然没有形成“中兴盛世”的局面,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世宗朝遗留的一系列政治危机。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在乾清宫病故,年仅十岁的神宗朱翊钧即位,称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先帝选择风水宝地,新建陵寝。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奉神宗之命前往天寿山为穆宗选择陵地,最终选中了永陵(世宗陵寝)左侧的潭峪岭。同年的六月,神宗又命张居正与司礼监太监再去陵区审视。

回京后,张居正对神宗说:送终的事情重大,寻找陵地的风水应该考虑详尽,他建议参照嘉靖年间选永陵的事例,派遣礼部工部以及钦天监通晓地理阴阳的官员,一同前往察看。

于是,神宗再次派出相关官员前去察看,回来后在张居正等人的建议下,神宗决定采用大峪山作为穆宗陵寝的修建地点。

那么为什么选好的潭峪岭不用,而用大峪山呢?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大峪山的“风水”优于潭峪岭。张居正对大峪山有一番描述。他说那里“山川形势结聚环抱,诚天地之隩区,帝王之真宅也”。而潭峪岭,则人多认为不吉。明朝中叶,虽然对风水之说不再过分追求讲究的情况之下,但尽量选择吉而葬,面子上看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其二,张居正是个务实的政治家。关键的原因是,大峪山有现成的玄宫和部分地面建筑,稍微修整一下,陵园就可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省时省力,节约大量开支。

那么问题来了,大峪山的这个陵寝是谁的?又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

这就要回到嘉靖皇帝时期的一些历史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朱厚照在他的淫乐窝--豹房病死。死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所以孝宗皇帝的弟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得以继承皇位,即世宗皇帝。

世宗即位以后,在经过“大礼仪”之争以后,于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追尊自己的生父原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尊生母蒋氏为章圣皇太后。同年将已经死去的兴献帝修葺陵园,称“显陵”。这时大臣为了讨好世宗皇帝,建议将埋在湖北的献皇帝陵寝迁回北京,改葬天寿山,这正中世宗的心意。

随后,世宗命工部办理此事,而尚书赵璜认为不能改葬,理由是:皇考体魄所安,不可侵犯;山川灵秀所萃,不可轻泄;国家更本所在,不可轻动。他主张像太祖朱元璋不迁皇陵,太宗(成祖)朱棣不迁孝陵一样,不把显陵迁往天寿山。礼部尚书等大臣也极力反对,世宗只好作罢。

事隔十几年后,世宗的母亲章圣皇太后蒋氏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病故,世宗忽然又下诏在天寿山营建显陵,打算把父母合葬于天寿山。他还亲自到天寿山选择陵址,见大峪山是个建陵的好地方,马上命令武定侯郭勋和工部尚书等人负责建陵。

可是没过多久,世宗又变主意了,他说:“迁陵一事,朕中夜思之,皇考奉藏体魄将二十年,一旦露风尘之下,撼摇于道路之远,朕心不安。”并打算将母亲蒋氏也南葬于显陵。他让锦衣卫指挥赵俊去湖北显陵,“开启玄宫,审视大内”。但回报后说玄宫渗水。

世宗不放心,亲自去湖北显陵察看,命重新建造显陵,以待合葬。世宗在回京的路上,沿途经过庆都母墓,他灵机一动,又想效仿尧父母异陵而葬的故事,不迁父亲的棺椁,而将母亲葬于大峪山。

嘉靖十八年(1572年),世宗亲自视察大峪山工程项目,又对大峪山表示不满意,如此来来回回的改变主意,这座新建的陵园便空了下来。而穆宗生前没有建陵,此时正好用上。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工部尚书朱衡视察工地回来,向神宗汇报了玄宫的情况,他说为献皇帝修建的玄宫里面非常干净气派,神宗听了很高兴,随即让礼部议定发丧事宜。

同年九月,穆宗皇帝的棺椁葬入陵内,改名昭陵。像这样利用别人建造的玄宫埋葬帝后的,在明朝是唯一的一例,不过也不算屈就了穆宗,毕竟也是自己亲爷爷的陵寝,而且也是按照帝王规格营建的。

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昭陵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完工,由于修建的时候比较仓促,后来又有修整,整个陵寝共耗银一百万两,比起神宗的定陵八百万两来,穆宗实在是给张居正省下了一大笔开支。

标签: 隆庆明穆宗张居正隆庆开关

更多文章

  • 明朝隆庆皇帝为什么要装哑巴?他有何难言之隐(隆庆开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隆庆,皇帝,隆庆开关

    关于隆庆皇帝的记载很少,因为他从未作出任何重要的政治决定,大学士高拱后来回忆,皇帝智力平平、笨口拙舌,优柔寡断,经常不说话,有的大臣甚至以为自己的皇帝是哑巴。一方面没有证据表明,隆庆皇帝是如何英明果断;另一方面,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智力迟钝。文官们有时拉他参加一些场面盛大的典礼中,想让隆庆皇帝的到场来

  • 明朝的改革与中兴:隆庆新政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隆庆开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历史,中兴,隆庆开关

    穆宗即位后,即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迫高拱辞官回乡。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

  • 澎湖海底惊现万年前古文明 何人杰作?(澎湖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澎湖海底,澎湖之战

    近三、四十年来,澎湖海域已发生十多起空难,共造成近300人死亡或失踪,其中多是战机在此坠海,澎湖海域上空接二连三发生各种飞机失事,恐怖级别堪比“百慕大死亡大三角洲”。2002年7月,在澎湖东吉岛附近海域发现了一座水底古石墙的遗迹,成为台湾海域最受瞩目的一个疑似古沉城遗迹。水下石墙的年代,整体建筑原貌

  • 考古发现“澎湖原人”化石揭晓人类原始生活(澎湖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原始生活,澎湖之战

    很多人都会想一个问题,人类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而我们的祖先又是什么样子呢?而到如今化石的发现,让我们对人类蜕变的过程又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而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来揭晓人类原始生活是怎样的。网络配图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内展出“澎湖原人”下颚骨化石。这件由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与日本、澳大利亚学者合作在澎湖

  • 世界十大灵异事件排行:澎湖海底远古文明之谜(澎湖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灵异事件,灵异,澎湖,澎湖之战

    在台湾澎湖海底,呈现远古文明,据部分专家推测是人工建筑的石墙,可能是古代城墙的部分遗迹,特别是台湾附近海域第一座沉城遗址,如1976年发现了虎井沉城,跟这个新的水下发现仅仅相隔一百里,两遗迹间是否有联系?中华水下考古学会筹备会的潜水成员,在2002年7月,在澎湖东吉岛附近海域发现了一座水底古石墙的遗

  • 毛文龙抗后金援朝“丁卯之役”:开创了东江镇(丁卯胡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毛文龙,丁卯胡乱

    毛文龙字振南,浙江钱唐县人。他开创了东江镇,东江镇也成了军事重镇。毛文龙在与后金战斗中也颇有战功。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毛文龙。天启七年(1627年)初,后金首领皇太极一面派遣方金纳为首的九人代表团,前往宁远与当时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议和,以疑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镶蓝旗旗主阿敏、镶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红

  •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为何仍挽救不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慈禧,清末新政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清政府内部是分为很多集团的,像其最高的核心领导集团,也就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洲贵族集团,肯定是不希望清政府垮台的。同样的一部分先汉

  •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比戊戌变法还彻底为何仍挽救不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慈禧,清末新政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清政府内部是分为很多集团的,像其最高的核心领导集团,也就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洲贵族集团,肯定是不希望清政府垮台的。同样的一部分先汉

  •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之间有何种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是清政府在最后几近灭亡的时候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而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的关系只是先后的关系,先是慈禧在几分斟酌之下决定新政,之后在综合所有因素决定进行立宪运动。立宪运动照片当时帝国列强侵华之后,清朝的整个形式岌岌可危。之后在义和团的加入之下,帝国主义的侵华计划破灭,所以说在当时算是义

  •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改革范围比戊戌变法还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慈禧,洋务运动,宪政运动,清末新政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束手待毙,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拉开了近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