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比戊戌变法还彻底为何仍挽救不清朝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比戊戌变法还彻底为何仍挽救不清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672 更新时间:2024/1/14 21:28:35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清政府内部是分为很多集团的,像其最高的核心领导集团,也就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洲贵族集团,肯定是不希望清政府垮台的。同样的一部分先汉族官僚今天我们称之为守旧派,其实也就是和外部资本主义国家联系比较少的人也是不希望清政府垮台的。但问题是,这两个集团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这个集团的力量已经十分衰弱。清政府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是与外国密切联系的新官僚,也就是洋务派官僚。这些人往往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对清政府取而代之。因此清末新政的内容普遍对清政府不利,确实是有内部人想架空清政府,最终打倒清政府。。

网络配图

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束手待毙,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拉开了近代历史的序幕。

这三者,洋务运动较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专注于引进西方先进军工体系、武器装备,以及近代军队制度,对清朝军队,自上而下,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大换装。但因为只重皮毛,而忽视实质,清军武器装备虽然提升,战斗力却无明显改变,甲午一战,洋务画皮被戳穿,曾左李胡所主导的军事改革,自此破产。

之后,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以前不问世事的读书人,也加入了在改革的行列,以康有为、梁超为主导的维新派,先“公车上书”,再“维新变法”,闹得轰轰烈烈。但是,康梁等人目光短浅,毫无远略,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失利。更重要的是,变法步子太快,幅度太大,一下子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因循守旧的方面,引起了守旧人士的强烈反弹,也刺激到了慈禧的底线。于是乎!慈禧一声令下,维新派人头落地,戊戌变法,又告破产!

3年后,中国再次拉开改革的大幕,这次主导改革的,却是慈禧,连清廷内典型的守旧势力的总头目,都坐不住了,要自己主导一场自上而下的大改革,以挽救油尽灯枯的大清帝国。传统意义上,慈禧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顽固派,也是最大的卖国贼,这是定案,早已论定,我也不想去翻,再次!我只是陈述一下事实。1901年,回到北京后的慈禧,开始颁布上谕,进行改革,具体内容涉及到筹集资金、训练新军;振商兴业,发展经济;废八股,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派遣公费留学生;改官制,整吏治;学习西方法律制度,废黜枭兽、族诛、凌迟等酷刑,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可谓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等方方面面,蔚为大观,改革范围很广泛,幅度也超过之前,似乎给满清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使1901年之后的中国,进入了20世纪前期难得的和平时期。

网络配图

但是,1908年慈禧死后,形势急转直下,上位的摄政王载沣,年轻气盛,而又狂妄无知,一边树立满洲亲贵,一边打压汉族士人,导致自康乾盛世以来,已消弭了百年之久的满汉畛域,再度成为危机的中心。

之后,强权人物袁世凯,取得军权,成为满清的实权人物,掌握了满清王朝的命脉。1911年,武昌首义,旬日之间,天下响应,16省份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统治,清朝在中国内地267年的统治,自此土崩瓦解。

1912年,袁世凯威逼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王朝宣告终结。

我一直疑惑的一个问题是,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变法幅度、改革力度,都远超以往,可以说是戊戌变法的延续,而又在诸多方面,超越戊戌变法。

但是,慈禧一手镇压戊戌变法,仅仅3年,当慈禧也开始一手准备大改革时,历史却不再给清王朝机会了,改革之后仅仅10年,正当改革成效显著出现之时,满清就灭亡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清廷的改革为什么加速了清朝灭亡?清政府这时和路易十六很像,改革亡不改还是亡,正是清政府的改革大力处使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很多革命分子就是这样成长的,清廷进行留学和编年新军,都培养了革命力量。而且清政府的改革破坏了传统士大夫的利益,原本是清廷铁杆支持者的他们也对清廷不满.清政府不是真心改革,他模仿的是日本,还是希望政权控制在爱新觉罗家族手里,事实上还是家天下,皇族内阁说明了一切,这样以来对清廷有一丝同情心的立宪派对清廷也反感起来

网络配图

清廷早就被慈禧祸害够了,之前这女人祸国殃民的事做得太多了,清末新政确实在很多程度上改革力度都超越了之前的戊戌维新,但慈禧及光绪相继离世后,清廷的继任者掌权人物载沣完全不合格,在其执政的短短三年中便已犯下了太多错误,至于辛亥革命能成功袁世凯是关键!其实早在当初庚子年闹"东南互保"时中央权威就已极度衰弱,这在中国政治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圣旨被当成"乱命",意味着中央政权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已经瓦解,皇权陨落,看来只是一个时间和方式问题了。之后的清廷再想主导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为时晚矣!威望也空前不足,如此失败早已是无可避免的了。其实光绪若是能再多活几年,清廷还有救,可惜却被慈禧毒死!所以清廷真是毁在了这个权术上高手治国方面白痴的无知女人手上,慈禧此人历史早有评价,任何人都根本无需也不应该去为其洗白.

标签: 慈禧清末新政

更多文章

  •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之间有何种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是清政府在最后几近灭亡的时候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而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的关系只是先后的关系,先是慈禧在几分斟酌之下决定新政,之后在综合所有因素决定进行立宪运动。立宪运动照片当时帝国列强侵华之后,清朝的整个形式岌岌可危。之后在义和团的加入之下,帝国主义的侵华计划破灭,所以说在当时算是义

  •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改革范围比戊戌变法还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慈禧,洋务运动,宪政运动,清末新政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束手待毙,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拉开了近代中

  • 解密:李鸿章到底在中俄伊犁交涉中起了什么作用(伊犁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李鸿章,新疆,,伊犁危机

    1881年曾纪泽与俄国交涉而改订的《伊犁条约》,在商务、界务等诸多方面为中国争取了利益。其实李鸿章在此次交涉中扮演着幕后决策的关键角色,考诸李鸿章未刊书札及相关史料,曾纪泽可谓是李鸿章的代言人。书札往来从《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及国家图书馆(即原北京图书馆)藏李鸿章未刊书札来看,李鸿章与曾纪泽的关

  • 优秀“援疆干部”阿桂:清代伊犁屯田第一人(伊犁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阿桂,清朝名将,名将,伊犁危机

    优秀“援疆干部”阿桂:清代伊犁屯田第一人清廷统治新疆初期,由于此前大小部落间连年混战,伊犁人烟罕至,一片荒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清政府决定在此驻军,但是伊犁距内地千里之遥,又有戈壁荒漠阻隔,部队的吃饭穿衣如何解决?此时,刚刚以参赞大臣身份参加完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的阿桂向乾隆提出:派部分士兵

  • 阿桂简介 伊犁屯田的创始者阿克敦之子阿桂(伊犁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阿桂,清朝名将,名将,伊犁危机

    阿桂简介 伊犁屯田的创始者阿克敦之子阿桂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章佳氏,字广廷,号云崖,满洲正蓝旗人,后以新疆战功抬入正白旗。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将。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后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一生屡统大军,运筹决策,用兵持重,为清帝所器重,

  • 揭秘三国残暴亡国之君孙皓:杀人手法多如牛毛(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孙皓乃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孙权百年之后,幼子孙亮即位,当了六年皇帝被废黜了。孙权的另一个二子孙休登基,不过六年之后也逝世了。当时孙休的儿子都太小了,难以继承皇位。在当时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听到孙和的儿子孙皓做事果断,是个君主之才,于是推荐他做了东吴的第四任皇帝。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东吴历史!在

  • 揭秘东吴暴君孙皓为何会对司马炎口出狂言(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三国孙皓,肯定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单看这姓氏,便能看出其中一二的玄机,在三国之中,孙属于大姓,如无意外他必归属于吴国,经查阅史记后,更加印证了孙皓之身份。孙皓,三国时代吴国人,身份尊贵无比,乃是吴国的第四代君主,其祖父便是大名鼎鼎于三国的孙权,他的君主之位来之不易,其父孙和本是太子后因种种缘故被废,后

  • 三国残暴亡国之君孙皓:杀人手法多如牛毛(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孙皓乃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孙权百年之后,幼子孙亮即位,当了六年皇帝被废黜了。孙权的另一个二子孙休登基,不过六年之后也逝世了。当时孙休的儿子都太小了,难以继承皇位。三国孙皓在当时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听到孙和的儿子孙皓做事果断,是个君主之才,于是推荐他做了东吴的第四任皇帝。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东吴

  •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何以从明主沦为昏君?(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孙皓(公元242—284年),是孙权被废皇太子即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三国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公元264-280年在位。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幼。群臣鉴于蜀汉之亡,认为主少国危,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所以作为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便被拥立继位。

  • 东吴暴君孙皓竟把大臣王蕃的脑袋当球踢(孙皓暴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皓,孙皓暴政

    孙皓是东吴的一位暴君,暴君本来并非暴君,之所以会成为暴君,和身边众人的长期呵护是分不开。不过这里我们不讨论孙皓成为暴君的原因,就单讲一个叫做王蕃的东吴名士的坎坷人生,就可以知道孙皓为什么被称为暴君了。王蕃的列传王蕃本是一文艺青年,码字功夫高超,不但会做诗词歌赋,对学术也颇为懂行。东汉的科学大佬张衡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