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空印案发生的起因是什么?后人是如何评价的

明朝空印案发生的起因是什么?后人是如何评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73 更新时间:2024/1/15 13:08:40

中国明代初期有一个重大事件,皇帝朱元璋地方计吏拿着空白账册至户部结算钱谷的做法很不满,对一众官吏进行了严惩。发生在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史称“明朝空印案”。那么这个明朝空印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朝初期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规定,每年各个地方都要派遣计吏至户部,将当地一年内官员财政支出所有的钱谷数目上报给户部,各级上报的数目与户部记录的数字必须完全相一致,稍有差错,就要被驳回重造账册,还必须加盖原衙门官印。这有点像现代的会计,每年年底都会做一次清算。但是那个时代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错了重新再打印一份就好。各个地方官员从当地赶到户部路途遥远,要是错了,再重新来一遍,不但给官员造成麻烦,审核的时间也会延后。为了避免这样的麻烦,官员们都会事先带上一个盖有官印的空白册子,如果遇到账目不对的情况,就可以用空白册子代替,省去来回奔走的麻烦。这边空白册子也不是随便就拿来用的,上面盖有骑缝印,除了用来记账没有其它用途,而且从元朝开始就有这个习惯,户部也从不干预。

但是朱元璋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觉得官员之间会弄虚作假,趁机多报或假报账目,于是下令将一干官员严办。明朝空印案的大致经过就是这样,是当时比较大的事件,连坐数万人。空印案是朱元璋下令对一众官员持空白册子的行为进行严惩的一件相当轰动的事件,诛杀了数百名官员,连坐数万人,在当时好一阵议论。那么空印案起因究竟是什么呢?事情的起因有三个,主要原因是明朝时每年的大概年末的时候,地方都需派人至户部报告财政收支账目,然后由吏部汇总入册呈给皇帝看,看看一年各地的支出是怎么样的,这也是整个事件的开头。

而事件的经过也是空印案的重要原因是就像所有对账一样,收入和支出必须相同,所以官员上报的账目必须和户部记录的完全一致,审核才算通过,才能进行结算。如果有一点不同,哪怕很细微的差别,都不能通过审核,必须重新造册,再重新审核。重新造的册子又必须盖有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想想都觉得麻烦,更况当时可没有什么飞机、高铁,都是马车来回颠簸。为了节省时间和免于往来奔波的麻烦,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会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防万一。这就是“空印案”空印一说的由来。

最后事件的结果也是空印案的个人原因,钱粮在运输过程中必定会有损耗,所以户部发的数量和官员实际收到的肯定有所不同。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官员们准备一个空白册子无可厚非,但是朱元璋并不理解官员的做法,凭着他的猜疑和独断将所有牵连的官员都诛杀了。综上所述,空印案起因官员只是为了不必要的麻烦,提高效率,却不想最终招来杀生之祸。

明朝空印案是发生在洪武十五年的令朱元璋震怒的一件事,起因是地方官们为了省去来回奔波的麻烦,所以在前往吏部进行财政数目和钱谷数结算时,持一本空白册子以备不时之需。却遭到朱元璋的严惩,对于明朝空印案评价,接下来一一细说。

对于这件事的评价,有三点可说。第一从事件本身来说,空印案大致说得是每年核算时,官员们携带记录自己当年所领钱粮的册子去吏部进行核算,这很正,一年到头下来,皇帝总要知道国库的花销都去了哪;第二从官员方面来说,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和来回奔波,官员会携带两份册子,一份是根据自己实际领到的钱粮进行记录的准备上交的册子,;另一份是盖有官印的空白册子,毕竟在运输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古时候册子要起作用都是要有官印的。被盖了官印的册子也不能用来做其它的事,完全不必要担心官员们会起什么歪心思,所以从官员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第三从朱元璋的方面来说,官员的做法并无差错,只是出于方便,提高办事效率,而且早在元朝的时候就存在的做法,也没有法律明令禁止。朱元璋凭着自己的以为,就诛杀了那么多的官员,这在百姓和其它官员的眼中看来,不是一个明君会做出的事,会对自己的权威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那么多的官员说杀就杀,一大批人才流失,对于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只会有害无益。在这件事上,朱元璋的猜疑、小心眼会有损帝的形象。

综上所述,明朝空印案评价只是官员们为了省事的一种做法,也许有不足的地方,但朱元璋对于一众官员的处罚却有欠稳妥,某方面显示出皇帝和官员们之间的不信任。

标签: 朱元璋明朝空印案朱棣

更多文章

  • 什么是空印案?明朝时候的空印案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空印案,历史

    明初,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和经济秩序,大兴狱讼,经济领域:洪武十五年的的“空印案”和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政治领域: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和二十六年的蓝玉案。明朝时候的“空印案”是怎么回事?空印案是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的案件。此案在当时受到朱元璋相当程度的重视,并

  • 朱元璋与蓝玉案的联系 蓝玉案造成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蓝玉案

    蓝玉是明朝时期能力非常强大的武将之一,他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战绩,后来一直升到太子太傅的位置,并且在整个明朝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最后却还是被朱元璋诛杀了,而且几乎全部抹杀了蓝玉的功绩,一句作乱谋反朱元璋将蓝玉打到了最底层,那么这中间的是是非非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蓝玉案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朱元璋画像当

  • 明朝蓝玉案是怎么回事 蓝玉案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蓝玉案

    明朝蓝玉案明朝蓝玉案是明朝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当时朱元璋下令诛杀了蓝玉以及他手下的党羽等人,从此之后明朝的重要元老几乎都被杀光斩尽,当时诛杀的人范围很广,对明朝影响的也比较大,明朝蓝玉案也算是轰动一时。那么明朝蓝玉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蓝玉雕像蓝玉是明朝时期非常著名的大将,他在战场上英勇无敌而且大多数

  • 揭开蓝玉案之谜:明朝开国第一名将遭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蓝玉,常遇春,朱元璋,蓝玉案

    蓝玉是定远人,本是开国公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手下当兵,临敌勇敢,所向披靡,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后来,他又先后跟随中山王徐达征讨北元残部,跟随西平侯沐英征讨西番,跟随颖川侯傅友德征云南。由于屡立战功,蓝玉被封为永昌侯,而且其女被册封为蜀王妃。蓝玉最著名的军功,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作为左副将军随

  •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崇祯:南明永历帝境外历险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永历,李自成起义

    众所周知明朝并没有想宋朝那样迁都后,朝廷有得以延续。南明的历史上很短,法理上并不受承认。其实明朝前都另建新朝的先决条件是非常有力的,明朝是双都制,南京本身自己就读有朝臣体制。大明皇帝南迁,应该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何事情会演变成最后的结局呢?万永帝流落缅甸后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呢?网络配图在顺治

  • 李自成起义军之处明朝朱姓王侯被诛杀殆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李自成起义

    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明朝灭亡,明朝皇族的人数多到不可思议。在地方上他们各种巧取豪夺,穷凶极恶,无恶不作,为非作歹。当李自成起兵造反后他们的末日才算到来。网络配图让我们先来看看皇族人口增长最快的山西。明末山西有晋王、代王两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位郡王,皇族多达数万人。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李自成挥军进

  • 李自成起义 为何说李自成与崇祯帝互断龙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自成,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崇祯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农民起义军就在吴三桂和满清军队的联合夹击下败亡,李自成也死于非命。有人说李自成和崇祯的两败俱伤是因为互断了对方的龙脉,才使满清的多尔衮捡了一个大便宜,这是怎么一回事关于明皇族朱氏的龙

  • 张居正不给隆庆皇帝建陵 而用了一个废弃的陵园(隆庆开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隆庆,明穆宗,张居正,隆庆开关

    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时间六年,算是明朝一个比较中庸的皇帝,没有大的作为,也没有大的过失。即位之初,穆宗颇有节俭之风,在朝政的处理上,也不乏振兴之举,面临着世宗遗留下来的严重财政危机和不安定因素,他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些出色的政治家。虽然没有形成“中兴盛世”的局面,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世宗朝遗留的一

  • 明朝隆庆皇帝为什么要装哑巴?他有何难言之隐(隆庆开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隆庆,皇帝,隆庆开关

    关于隆庆皇帝的记载很少,因为他从未作出任何重要的政治决定,大学士高拱后来回忆,皇帝智力平平、笨口拙舌,优柔寡断,经常不说话,有的大臣甚至以为自己的皇帝是哑巴。一方面没有证据表明,隆庆皇帝是如何英明果断;另一方面,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智力迟钝。文官们有时拉他参加一些场面盛大的典礼中,想让隆庆皇帝的到场来

  • 明朝的改革与中兴:隆庆新政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隆庆开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历史,中兴,隆庆开关

    穆宗即位后,即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迫高拱辞官回乡。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