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龙门石窟的历史事件:龙门石窟发生过什么趣事?

龙门石窟的历史事件:龙门石窟发生过什么趣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854 更新时间:2023/12/24 10:35:27

石楼: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

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别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

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经当众诵读,其中宋之问的《龙门应制》一致认为更在东方虬之上,武则天遂决定把锦袍赐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石楼就位于香山寺内。

九老堂: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

盛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渐趋衰败,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时,香山寺已是萧条至极,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来洛任河南尹,他闲暇时常在伊阙山水间流连,想修复香山寺,却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将为元稹撰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悉数拿出,费时3个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败的旧寺的亭台楼阁换了新颜,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一文。白居易重修后,香山寺再次声名大振,一时间游人络绎不绝。

“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年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诗,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经堂内。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资修复藏经堂,并收集缀补5000多卷佛经,藏入其中,可以说白居易为唐香山寺的再兴竭尽全力,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乾隆御碑亭:乾隆与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

剪刀手佛像

洛阳龙门石窟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势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

2014年5月1日,有游客去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一尊历经千年风霜的佛像,手势神似“剪刀手”。剪刀手佛像是在向游人卖萌,在提醒大家保护文物,还是想说点什么?

网友评论:四百年前的艺术大师们好有远见,知道在四百年后剪刀手肯定会风靡全球

标签: 龙门石窟佛教北魏

更多文章

  • 龙门石窟的历史沿袭:龙门石窟是何时开凿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龙门石窟,佛教,北魏,

    开凿历史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

  • 龙门石窟简介: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龙门石窟,佛教,北魏,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

  • 张献忠屠川存在争议?历史是如何记载张献忠屠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张献忠,屠川,明末,张献忠屠川

    对于张献忠“屠川”之说,清朝时的书籍中,其可信度有些值得怀疑,有一些历史学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这些史料多半出自清朝的官方正史和御用文人,有严重的污蔑、栽赃的倾向。其一,攻占四川意图从张献忠的主观意图来看,张献忠入川的本意是要夺取四川作为根据地,既可出汉中定西北,又可下长江定江南,重演隆中对的策划

  • 张献忠屠川是造成蜀中地区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献忠,屠川,明末,张献忠屠川

    张献忠之屠蜀导致四川人口急剧下降的论断,多少有失偏颇。明朝军阀的屠戮平民、清军的滥杀无辜,连年兵荒马乱导致的生产大面积停顿,人民大批量地逃亡,都是导致四川许多地方荒无人烟、人口锐减的原因,按顾诚说法,“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转入云贵时,四川遭受的破坏还是比较有限的”。所谓张献忠“屠蜀”对四川造成的破

  • 张献忠是怎么屠杀蜀地的?揭秘张献忠屠川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献忠,屠川,明末,张献忠屠川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汪兆麟献策屠蜀。次日,屠城成都,先杀男子,后逼妇女投江,被屠戮者不计其数,《纪事略》中说“不下四五百万”,实际数不可考。不久,又以“特科”的名义,骗四川的乡绅、士子、医卜僧道杂流到成都,后全部屠杀,被杀者万余人。顺治三年(1646年)年正月,大杀大西军中的川籍士兵,除十四

  • 张献忠屠川事件是什么?张献忠屠川背景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献忠,屠川,明末,张献忠屠川

    张献忠屠川事件屠蜀又称入川屠蜀、屠川、[蜀祸[,是指中国明末清初之际四川人口的骤减现象,战乱是重要原因。古谚有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屠蜀的凶手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当时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所为,一种和入关之后的清军在四川的连年屠杀有关。现在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入关后的清军所为,而栽赃给张献

  • 张献忠为什么要屠川?张献忠屠川的原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献忠,屠川,明末,张献忠屠川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是起义军里著名的“八大王”,他在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浪中迅速崛起,很快便成为起义军的主力之一。崇祯八年,他和李闯王连手夹攻明朝王室的龙兴之地,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义军一举得手,掘了朱家皇室的老坟,这使朝野极为震惊,崇祯皇帝终于明白,起义军这下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了,他们已经壮大到

  • 揭秘张献忠为什么屠川?屠川真的是为了藏宝吗(张献忠屠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献忠,张献忠屠川,明朝

    张献忠的藏宝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们到底又在哪里呢?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是起义军里著名的“八大王”,他在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浪中迅速崛起,很快便成为起义军的主力之一。崇祯八年,他和李闯王连手夹攻明朝王室的龙兴之地,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义军一举得手,掘了朱家皇室的老坟,这使朝野极为震惊,崇祯皇帝

  • 张献忠屠川是真的吗?张献忠杀了多少四川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末,明朝,张献忠,农民起义,张献忠屠川

    导读: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十三年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而四川民间一直流传着“张献忠屠川”的说法,张献忠究竟杀了多少四川人?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具体数字。但他并非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唯一罪魁,更不可能将四川人几乎全杀光。一个有力证据是,张献忠在1646年11月就战死,此后清军用了近20年时间始击

  • 莫高窟的价值:莫高窟有哪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莫高窟,佛教,敦煌,

    历史价值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本生、佛传、福田经变、弥勒经变、宝雨经变、楞伽经变及供养人题记,可帮助了解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