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纵深战役理论产生背景:二战前军事革新迅速

大纵深战役理论产生背景:二战前军事革新迅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518 更新时间:2023/12/27 12:09:44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由于受19世纪拿破伦战争经验克劳塞维茨、约米尼大会战思想的影响,各军事强国都企图通过几次大的决战思想,迅速击败敌手,夺取战争的胜利。当时普遍认为,进攻由于掌握主动权,易于达成突然性,计划周密,准备充分,具有优越性,运动战将是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但战争开始不久,作战双方很快就陷入了阵地

战,在机枪、堑壕、铁丝网面前,进攻举步为艰。一战后,为了解决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突破的问题德军提出了“闪击战”理论,苏军提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证明,这两种理论是切实可行的。

倡导大纵深战役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苏军的高级将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1893.2.16——1937.6.11,苏军工农红军参谋长,苏联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特里安达菲波夫

(1894.3——1931.7苏联工农红军副参谋长)等人。

1926年,特里安达菲波夫首次对大纵深战役理论做了概括性的表述。他提出,为了夺取对敌人的全面胜利,必须实施一系列连续的突击,“以打击敌人的所有兵力,打乱敌人的组织,使之无法继续进行顽强的抵抗。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大纵深战役的顺利实施对铁路状况、修复铁路的速度、给军队运送弹药和给养汽车的数量的依赖。

30年代初,苏军加强了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研究。人们特别强调使用摩托化部队以及航空兵来发展战役机动的可能性,认为战役学面临的是“正面对正面”的任务,因此,“深远突破和摧毁正面的行动在全纵深实施”。

1932年苏联《工农红军机械化兵暂行教令〈草案〉》中指出,机械化兵拥有脱离己方军队基本兵团的一切必要手段,进入敌人地副的深度,取决于燃料和弹药的储备量,如果携带三个基数的燃料和弹药,就能保证一个机械化兵团脱离己方军队的基本兵团200公里的纵深。教令中还指出,机械化兵团与航空兵兵团的直接协同是有效的,机械化兵应立即利用航空兵战斗的效果。

30年代,大纵深战役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已被称为战役学的基础。为了研究大纵深战役等问题,1931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成立了战役系,1936年又成立了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当时认为,未来战争的战役将具有大纵深和机动的性质,将席卷广大的空间。集团军战役的纵深(包括预备队和配置有航空兵的机场)应达到100——120公里。

苏军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发展,以及编制体制的调整,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0年代中期,苏军已编有若干机械化军(1938年改称为坦克军)、航空兵旅(1940年改为航空兵师)和航空兵军,并着手建立空降兵旅。机械化兵团能保证高速度发展突破,并使具有机动的性质。航空兵能够对敌人防御的整个战役纵深实施突击牵制预备队的机动,破坏军队指挥。空降兵能够夺取敌人防御纵深的有利地区和目标,配合机械化兵发展突破。

为了发展对敌防御的战术突破,当时提出使用得到炮兵火力和航空兵支援的快速集群,以及乘装甲车的步兵。1937年,根据大纵深战役理论举行了白俄罗斯演习。担任“红军”的是一个得到强大的炮兵和航空兵支援的集团军。步兵军得到了独立坦克旅的配属。为了发展突破,投入了一个由骑兵军和一个坦克军组成的快速集群。此外,空投了1个空降旅(计划空投两个旅),以便在“敌人”后方夺取登陆场。

在尔后的研究中,苏军认为必须以更

高速度实施大纵深战役。战役的胜负特别取决于能否利用突然性、巧妙的伪装等手段,以保证先敌在一个或几个方时光展开并集中兵力。为了可靠地确保战役胜利的可能性,在确定战役的兵力对比时,不能仅限于比较双方的兵力数量、武器性能、训练程度和政治思想状况,还应考虑快速性这一因素,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突击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军队机动的速度,“机动者的快速性越高,战略突然性的效果就越大。”根据1939年9月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苏军看出军队行动的速度不断提高的总趋势。1940年德军迂回马其诺防线的战役速度为每昼夜20——75公里,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为12公里。因此有人主用装甲兵取代骑兵,并使炮兵实现自行化。苏联军事领导人注意到了德军所实施的战役的高速度和连续性。

按照大纵深战役理论,大纵深战役过程中的战斗行动将按如下顺序实施:步兵,炮兵,坦克和航空兵密切协同,对敌人防御的战术地幅的全纵深实施突然袭击,以突破战术防御地幅(10——15公里)然后,向打开的缺口投入坦克、摩托化步兵、骑兵组成

的快速集群,在航空兵和在敌人战役后方空降的空降兵的支援下,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直至彻底粉碎敌军集团,夺取有利于实施下一次战役的地区。

30年代,苏联将主要突击方向上的“突击集团军”所实施的战役称之为“大纵深战役”,设想该突击集团军辖4—5个步兵军、7—9个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团、1-2个机械化军(坦克军)、2-3个航空兵师,以及空降兵。40年代初,苏德战争爆发前不久,苏军认为大纵深战役不仅可由一个方面军,而且可以由几个相互协同的方面军,在大量的航空兵的参加下,在滨海方向上还可在海军兵力参加下实施。此时,方面军作为战略-战役军团使用。而集团军级军团则主要用于在方面军编成内行动。只是在个别的战役方向上或在山地,沙漠地等特殊条件下,才由集团军单独实施大纵深战役。设想大纵深战役的方面军辖3-4个突击集团军,1-2个普通集团军,1-2个步兵军组成的预备队,快速集群方面军航空兵,以及加强兵团。

大纵深战役思想归结起来要解决两大任务;第一,用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组成的突击集团以及航空兵,对敌人的整个战术纵深同时实施突击,以便摧毁敌人的防御;第二,用快速部队和空降兵的迅猛行动和航空兵的突击,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胜利。

苏联军事科学制定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在苏联各军事学院、部队和司令部很快得到了承认和广泛应用。基辅军区(1935年)、白俄罗斯军区、莫斯科军区、敖得萨军区(1936年)和其他军区先后通过军队演习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原则的正确性。随后,这些原则又在哈桑湖战役(又称张鼓峰事件,1938年七八月)、哈拉哈河战役(又称为诺门坎事件1939年)以及苏芬战争(1939年11月-1940年3月)中得到了实际检验。在

决定性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兵器,重视诸兵种之间的密切协同,以及充分估计炮兵、坦克和航空兵的作用等原则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二三十年代以来苏军对大纵深战役的研究,说明苏联军事思想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和武装力量、技术改造的前景所提出的问题,有着正确的认识。苏军先于其他国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为军事学术找到一条“阵地战死胡同”的道路。

更多文章

  • 大纵深战役理论简介:苏联二战前军事理论的精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纵深战役理论,苏联,图哈切夫斯基,

    “大纵深战役”战役理论被视为三四十年代苏联军事科学的最大成就。这一理论是苏军于30年代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适应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提出的,实施进攻战役的重要指导思想。大纵深战役(大纵深战斗)是战役军团(兵团部队)的一种作战形式。其实质在于,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方整个防御纵队,在选定防向

  • 岛原之乱的缘由:幕府与平民之间日渐激烈的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岛原之乱,日本,宗教

    但是新教国家英、荷与先期航来的旧天主教国家西、葡之间矛盾重重,前者因此在家康面前大进谗言,说天主教传教士乃是妄图将日本变成殖民地的西、葡国王派来的间谍。家康本就不满天主教宣扬上帝万能从而淡化世俗领主的权威,进而看到很多九州诸侯通过与西、葡等国通商获得了大批物资和武器,认为如果不加限制地任其发展,将会

  • 岛原之乱的战争原因:宗教的信仰开始威胁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岛原之乱,日本,宗教

    “岛原之乱”的直接导火线有两件事:一件是岛原农民与三右卫门因没交足“年贡”,其怀孕的儿媳被抓去赤身裸体关进水牢,在水牢里生下孩子,大人孩子全死了。另一件是岛原农民角藏、三吉二人渡海去拜访天草的四郎时贞,被授予修道士资格,回岛原后,复宗者越来越多,惊恐的领主松仓家派代官偷偷将二人及其家属18人全部杀死

  • 岛原之乱的简介:江户幕府对于宗教之间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岛原之乱,日本,宗教

    室町幕府末期,随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到达日本,天主教在日本迅速传播。到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东到美浓,西至萨摩,教堂之数达二百余座,教徒约十五万人。十七世纪初,德川家康开创江户幕府。面对日益强大的天主教势力,家康感到了威胁,下令“禁教”。此时九州岛上的岛原藩由松仓重政任藩主,松仓重政对于天主教徒实行

  • 解密:古巴导弹危机对解决国际冲突有什么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巴导弹危机,热核战争,苏联,

    作为国际关系史经典的案例,古巴导弹危机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解决国际冲突的新途径呢?A.古巴导弹危机留给我们的启示1、正如现实主义者认为的,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古巴导弹危机被解决时,俄国人事先没有征求过卡斯特罗的意见。卡斯特罗因而宣称他被出卖了,并表示对这个协议将

  • 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美苏之间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巴导弹危机,热核战争,苏联,

    古巴导弹危机有着什么历史影响?1.美苏关系的转折美苏更深刻的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2. 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美苏之

  • 古巴导弹危机经过:古巴导弹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巴导弹危机,热核战争,苏联,

    古巴导弹危机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向苏联寻求援助在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时,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苏联当时对古巴的处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正是出于同美国争夺霸权的需要,想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

  • 捷尔任斯基:克格勃的开山鼻祖“列宁之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苏联,克格勃,列宁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这个人在现在的俄罗斯,很有名,90年前就更有名——就算没有列宁同志有名,也是差不多的,肯定比斯大林有名得多。此人便是当年的契卡主席,契卡就是ВЧК,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

  • 解密:中情局和克格勃历史上著名的间谍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情局,克格勃,间谍工具

    克格勃(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英文:The Committee of State Security。),简称КГБ;克格勃是此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以实力和高

  • 普京忆克格勃生活:"潜伏"德国受电话病折磨两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普京,克格勃

    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讲述了自己当年在克格勃任职时与其他情报人员在德国受“电话病”折磨,直至德语水平完善为止的经历。俄新网报道称,他说,所有出国任职的专家都得过这种“电话病”,“我想说的是,我在那儿不是最笨的。”普京27日与战略倡议署专家委员会一名委员的交谈令他回忆起了间谍生涯。阿拉·武奇科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