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商隐“忘恩负义”:做恩人死对头的女婿成人生污点(三李)

李商隐“忘恩负义”:做恩人死对头的女婿成人生污点(三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740 更新时间:2023/12/17 17:48:46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总让我想起齐秦的那首《大约在冬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白话来说就是你在信里问我的归期,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窗外夜雨涨满秋天的池塘,我于是想,待到将来重逢的时候,我一定要在灯下,跟你说一说我此刻的心情。

异乡的风雨夜,他内心茫然,想到她的期待他更寂寞,何以破解?唯有穿越到终于和她重聚的未来,用那时的眼光,来看现在。这是李商隐写给他妻子的诗,在婚姻更多地是用来维护伦理秩序繁衍后代的年代里,我们很少能看到一对夫妻这样相爱,然而,这样一桩婚姻,并不是被所有人祝福的。

公元838年的暮春,李商隐进入泾源节度使茂元的幕府,不久就娶了他的小女儿王氏。按说这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他最好的朋友令狐绹闻之却勃然大怒,视李商隐为无行小人,终身鄙夷。令狐绹的怨恨,不是没道理的。李商隐进入王茂元幕府之前,一直在令狐家做事。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视李商隐如同亲生儿子,教他写公,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们交往,还将他推荐给白居易,赞助他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在李商隐屡试不第之后,令狐家族再次扮演了他背后推手,李商隐第五次应进士试时,主考官跟令狐绹颇有交情,他问令狐绹:“你的朋友里谁最优秀?”令狐绹一连说了三次“李商隐”,然后离开。主考官大人心知肚明,那一回,李商隐终于考上了。

令狐家族对李商隐可谓恩重如山,李商隐也写了不少感恩戴德的诗文,可是一转眼,令狐楚刚死没几天,他投奔了令狐家族政治上的死对头王茂元不说,还做了人家的女婿。换位思考一下,令狐绹确实难做通达的理解。

此事也成为李商隐的一个

“人生污点””,即使喜欢他的人,说到这一节,也无法理直气壮。是啊,不说士为知己者死了,连起码的忠诚也谈不上,这样的人要是出现在你身边,你敢不遗余力地对他好吗?

然而,如果我们撇开旁观者的角度,为李商隐设身处地,也许就会发现,他对自己和令狐家的关系的理解,跟大家并不相同。

令狐家对李商隐不错,这是没问题的,如果他们这样对待一个李逵式的人物,后者可能立即就躬身下拜,口称大哥,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但李商隐是才子,一个敏感的才子,处于被援助被恩赐的位置,对他未必是一种幸福,那些感恩戴德的诗,或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他内心无时不刻不感到某种压力。他一生那样忧郁,跟这段寄人篱下的生涯,未必没有关系。

另一方面,才子大多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获得,常常觉得理所当然。以进士试为例,固然是令狐绹为他出了大力,但是难道以他的才学,不配当个进士吗?对于恩惠,施予者和接受者的计算方式常常不同。

因此,李商隐与令狐绹最大的分歧,是对于双方关系理解的分歧。令狐绹的理解是官场式的:你得了我家的恩惠,你是我们的人;李商隐却是文人式的:那只是我的寄寓之所,我不过是个过客。

文人是最难收买的一类人,他们有时候看上去聪明懂事,仿佛深谙世故,却会在突然之间荒腔走板,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办事。你跟他讲官场规矩,讲保持队形,他跟你说真性情,讲个人意志。从令狐绹这边会狐疑,他是真的不懂,还是该懂的时候懂,该不懂的时候不懂?但李商隐说不定也自有委屈,他只是做了王家的女婿,并没有刻意地对令狐家不利。

后来,令狐绹一路加官进爵,李商隐却始终落魄,令狐绹成了李商隐怎么也过不去的一道关卡,多年之后,李商隐最后竟不得不再三写信给少年时代的这个朋友乞怜。经人说项后,令狐绹终于高抬贵手,赏赐了李商隐一个小官,但友谊是不可收拾了。对照此,再想起那首《夜雨寄北》,那样美好的爱,却成了李商隐脸上抹不去的“红字”,当私人感情遇到官场规矩,让人还有什么好说?

更多文章

  • 李贺病态人格之谜:鬼才诗人李贺的不幸与磨难(三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贺,,三李

    李贺出生于一个旁支远裔、家境破落的宗室之家。在他生活的年代,仕进是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考取进士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门径。但李贺因避家讳,不能举进士,这对才华出众又极为自负的李贺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李贺的一生有太多不幸与磨难,内外种种压力,使他的人格变得病态、扭曲。有人认为病态的人格导致他诗歌的感伤,而

  • 西汉经学家匡衡是故事 匡衡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凿壁偷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匡衡,西汉,丞相,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西汉经学家匡衡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匡衡(凿壁偷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匡衡,西汉,丞相,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西汉经学家匡衡生平简介 匡衡是怎么死的(凿壁偷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匡衡,西汉,丞相,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凿壁偷光是谁的故事?成语“凿壁偷光”的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凿壁偷光,成语故事,汉朝成语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凿壁偷光的故事说的是汉朝一个叫匡衡的人,为了读书,凿壁采光的故事,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就是匡衡。汉朝的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

  • 成语凿壁偷光的故事简介 凿壁偷光的主角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凿壁偷光的故事,成语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匡衡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文学典故: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

  • 吕蒙三国第一名将 擒拿关羽勇斗张辽举世无双!(吴下阿蒙)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吕蒙,关羽,张辽,吴下阿蒙

    《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吕蒙在孙权当政时受到重用,他曾计擒郝普、勇斗张辽、击败关羽、智取三郡,不仅功勋卓著,在当时还是发奋读书、勤能补拙的好榜样,“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都与他有关。据记载,春秋初年吕国灭亡后,吕氏子孙逃散到邻近的郑、晋、齐、鲁、卫等国。如今,吕姓人在全国均有分布

  • 吕蒙是怎么死的 吕蒙是否死于关羽亡魂索命?(吴下阿蒙)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吕蒙,关羽,吴下阿蒙

    吕蒙之死《三国演义》里名将的死法各有不同,除自然原因死亡(老死、 病死)外,中箭致死是最多的,如太史慈、甘宁、庞统、黄忠、徐晃、 张郃等。其次,有各种死亡,忧死如诸葛亮、陆逊;气死如周瑜、王 朗;战死如夏侯渊、典韦;被斩如吕布、关羽;被刺杀如孙策、张飞; 自杀如荀彧、姜维。但有一个人的死却非常蹊跷,

  • 成语吴下阿蒙的含义 吴下阿蒙的典故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吕蒙,孙权,周瑜,吴下阿蒙

    【拼音】吴下阿蒙 wú xià ā méng【字词解释】吴下:长江下游江东一带,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阿蒙:即吕蒙,吴人极喜加“阿”字,至今依然如此。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白衣渡江智胜关羽而名扬天下。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

  • 苏武牧羊的秘密:如何在匈奴的地界生活这么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苏武,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根据历史记载应该是十九年,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是四十岁,回国的时候已将近六十。苏武牧羊在匈奴的时候,匈奴被汉朝霍去病打败平息了好几年。匈奴虽然嘴上说与汉朝友好相处,实际上老是想攻占汉朝国土。当时匈奴也派很多使者来汉朝求和,而汉朝使者却有时候被匈奴扣押。后来汉武帝打算出兵攻打匈奴,这时候匈奴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