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嘉定三屠的历史遗迹:嘉定原址上有哪些纪念场所

嘉定三屠的历史遗迹:嘉定原址上有哪些纪念场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610 更新时间:2023/12/25 19:14:38

经过成栋的三次屠杀令,嘉定反清运动基本平息下来。关于死亡人数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总共在5至20万人之间。朱子素《嘉定乙酉纪事》称:“以目击冤酷,不忍无记,事非灼见,不敢增饰一语,间涉风闻,亦必寻访故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简。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者,庶几得以考信也夫。”

剃发令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被视为侮辱。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

在嘉定至今还能看到多处纪念侯峒曾黄淳耀的遗迹。嘉定城西有侯黄桥,汇龙潭公园有侯黄先生纪念碑,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的西林寺旧地址有吴玉章题写的“陶庵留碧”碑,碑背镌刻着吴玉章的七律诗:“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千万,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在方泰有两黄先生的墓地。

标签: 嘉定三屠剃发令屠杀

更多文章

  • 嘉定三屠的经过:嘉定三次屠杀是如何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定三屠,剃发令,屠杀,

    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初九,清军破南京,弘光帝南逃。三十日,县令钱默出逃。六月二十四日,清朝授县令张维熙到任。是日,明嘉定总兵吴志葵率百人,白布裹头,昼伏东门外时家坟,晚间各持火把逼近县城,扬言捉拿张维熙,张逃之夭夭。二十七日,吴志葵再临县城,士民夹道迎接复明之师。闰六月初七,明降将李成栋部骑兵

  • 嘉定三屠的历史背景:清朝执行强制性的剃发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嘉定三屠,剃发令,屠杀,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

  • 污蔑: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影响到大明的国运和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郑和,下西洋,大明,,郑和下西洋

    郑和,公元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保(后又称三宝),11岁时被俘进宫,后来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朱棣登基,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郑和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

  • 郑和下西洋 盘点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都经过哪些地方呢?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1、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

  •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何在?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

  •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个人觉的这很好笑,这个方法可行吗,海外那么大,建文要是真的跑到海外,

  • 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郑和下西洋,明代

    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

  • 多伦会盟的影响:后世如何评价这次多伦会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多伦会盟,蒙古,康熙,

    1691年康熙皇帝与喀尔喀蒙古(外蒙古)首领们于多伦诺尔(今内蒙古)会盟,标志着外蒙古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从而彻底解决了两千多年来蒙古高原对中原威胁。喀尔喀蒙古分为土谢图汗(居首)、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三部。在多伦会盟过程中,康熙帝显示出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通过请罪、众议、赦免、赐宴、封赏、大阅、建

  • 多伦会盟的规模:多伦会盟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多伦会盟,蒙古,康熙,

    会盟所在地十三里滩草原,东西长十公里左右,南北宽6公里左右,地势平坦,是一片辽阔的草滩,多京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会盟时以康熙帝的行宫大帐为中心,按众星捧月,众人朝崇的格局在方圆五十里内支设帐篷,屯兵列营。外蒙古三部王公贵族列右队,内蒙古各旗王公列左队,依次谒见康熙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进行正式

  • 多伦会盟的经过:康熙大肆笼络各个部族的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多伦会盟,蒙古,康熙,

    初一日,准备。先是派内大臣索额图等传达谕旨:土谢图汗对杀死札萨克图汗写出认罪书,承认“扰害生灵,实臣等之罪”。将其认罪书发给与盟的各部首领,以求取得札萨克图汗弟策妄扎布等的谅解与各部首领的宽容。初二日,会盟。在御营外搭起黄色御帐篷。御帐篷南向两侧,设紫红色长帐篷,这是为参加会盟的大臣、蒙古王公而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