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污蔑: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影响到大明的国运和发展

污蔑: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影响到大明的国运和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156 更新时间:2024/1/16 18:50:01

郑和,公元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保(后又称三宝),11岁时被俘进宫,后来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朱棣登基,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郑和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诸王势力,充实军事实力,开拓、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稳定;在经济上,恢复和发展农业、扶植工商业,使洪武时期的初步经济繁荣在永乐年间走向兴盛。强大的政治、经济势力,奠定了明王朝开拓对外活动的基础。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皇位后,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朱棣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还有一点是,洪武中后期,东南亚一带许多国家再没有按期向明王朝纳贡,这使朱棣感到天朝的宗主地位正在丧失,还有些地区的首领甚至阻碍、破坏中国官方与民间的对外海上贸易。这是朱棣难以忍受的。因此,一个宏大的计划在朱棣脑际中出现,那就是派遣使节,打通海上通道,重建天朝威严,恢复和扩大对外邦交。朱棣的想法得到了郑和等人的支持,于是他派郑和与大臣王景弘特使出使西洋。所谓“西洋”,就是今日的南洋和印度洋。

造船业在我国历史悠久,造船技术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西周时,人们建造的海船就能东达日本。秦汉时,船队更能远航至爪哇、柬埔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到了唐代,我国建造的大船,已可乘坐六七百人,而宋元时代,又增大船体,可乘近千人。由于指南针的运用,人们还可以在茫茫大海上安全可靠地航行。如果说,唐代以前,中国人到西洋各国往往要乘外国船,那么,到了唐代,尤其是宋代以后,外国商人都纷纷改乘中国船来往于波斯湾等西洋各地了。历史悠久的造船业和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加上明初强盛的国力,为郑和大规模地建造远洋船队出使西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

自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众一共七次远航。郑和远航由长江口出发,先穿过台湾海峡,经过南海,到南海周边各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向西到印度西海岸、再沿岸到波斯湾,或横越印度洋到阿拉伯半岛,再向南岸航行,最远抵达非洲东岸。郑和航海往返都必经台湾海峡和南海,船队除遍至南海周边各国外,更深入红海,远抵红海东岸的天方(今沙乌地麦加)及非洲东岸“麻林”(今肯尼亚麻林地)。总之,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是史无前例的。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所率部众就有二万七千多人,其中有掌管航行、外交、军事、贸易等重大行动机构的决策、指挥人员,有负责观察天文、预报气象、航海操作及维修技术人员,还有翻译、医生、采购、后勤、军事护航人员等等,以及少数寻访建文帝下落的密使。船舶长44丈、宽18丈的就有62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以后几次远航也大致保持着这个规模。

与朱棣耀武扬威的目的不同,郑和把海洋与国家的富强安危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掌握制海权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曾对明朝统治者进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洋……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这是郑和毕生海上经历的总结,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关于海权的论述。

郑和下西洋前,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这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宣扬“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缓和了各国之间的矛盾,维护了海上交通安全,提高了明王朝的国际威望。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朱棣时期,改变了明初的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击,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郑和在进行政治外交的同时,还负有沟通与西洋各国经济贸易的使命。郑和船队的贸易活动尊重当地风俗,进行平等交换,使中国进口了大量亚、非地区的特产,很多国家还进献了许多珍贵动物。这些物品的传入,一方面成为皇室的奢侈品,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明代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由于当时封建体制的影响,郑和下西洋这种航海活动也无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弊端。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主要是官方贸易,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进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浩繁,“库藏为虚”。在郑和航海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朝廷内外反对声就此起彼伏,后来车驾郎中刘大夏偷偷将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航海经历及一应活动和见闻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毁掉。明宪宗追查《郑和出使水程》的下落时,刘大夏就指出:“三宝(即指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费银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对此,梁超指出:“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伽玛之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伽玛。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段评论是对明初对外开放缺乏系统管理的精辟写照。

郑和七下西洋的成功,使得中国与西洋各国海上贸易日渐发达,他们纷纷沿着郑和的航线,使沉寂了几十年的海面又开始繁忙起来,以致有人断言,当时中国的丝绸之路已从风沙满天的大西北,转移到了碧波万顷的东南大海。

郑和在完成最后一次出使任务的归途中病逝,遗体被船载回,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麓。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

标签: 郑和下西洋大明郑和下西洋

更多文章

  • 郑和下西洋 盘点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都经过哪些地方呢?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1、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

  •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何在?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

  •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个人觉的这很好笑,这个方法可行吗,海外那么大,建文要是真的跑到海外,

  • 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郑和下西洋,明代

    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

  • 多伦会盟的影响:后世如何评价这次多伦会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多伦会盟,蒙古,康熙,

    1691年康熙皇帝与喀尔喀蒙古(外蒙古)首领们于多伦诺尔(今内蒙古)会盟,标志着外蒙古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从而彻底解决了两千多年来蒙古高原对中原威胁。喀尔喀蒙古分为土谢图汗(居首)、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三部。在多伦会盟过程中,康熙帝显示出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通过请罪、众议、赦免、赐宴、封赏、大阅、建

  • 多伦会盟的规模:多伦会盟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多伦会盟,蒙古,康熙,

    会盟所在地十三里滩草原,东西长十公里左右,南北宽6公里左右,地势平坦,是一片辽阔的草滩,多京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会盟时以康熙帝的行宫大帐为中心,按众星捧月,众人朝崇的格局在方圆五十里内支设帐篷,屯兵列营。外蒙古三部王公贵族列右队,内蒙古各旗王公列左队,依次谒见康熙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进行正式

  • 多伦会盟的经过:康熙大肆笼络各个部族的首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多伦会盟,蒙古,康熙,

    初一日,准备。先是派内大臣索额图等传达谕旨:土谢图汗对杀死札萨克图汗写出认罪书,承认“扰害生灵,实臣等之罪”。将其认罪书发给与盟的各部首领,以求取得札萨克图汗弟策妄扎布等的谅解与各部首领的宽容。初二日,会盟。在御营外搭起黄色御帐篷。御帐篷南向两侧,设紫红色长帐篷,这是为参加会盟的大臣、蒙古王公而设的

  • 多伦会盟的历史背景:为了遏制准噶尔部的势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多伦会盟,蒙古,康熙,

    清初的蒙古形势明末清初,在戈壁大漠的南面、北面和西面,蒙古主要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内蒙古),又称察哈尔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内蒙古)问题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已经解决。康熙帝亲政后,面临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西蒙

  • 多伦会盟简介:康熙帝亲赴蒙古调解各部矛盾纷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多伦会盟,蒙古,康熙,

    多伦会盟又称七溪会盟、多伦诺尔会盟、康熙会盟是康熙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清初喀尔喀蒙古各部纷争,牵扯到俄国干涉和噶尔丹插手,事情相当复杂。喀尔喀内部纷争,不能诉诸武力,只能协商调解。于是,康熙帝要亲自调解其内部的矛盾与纷争,亲临塞外,主持会盟。 于康熙三十年(1691)在多伦诺尔(多伦

  • 解密: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有什么样的军事成就?(永乐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永乐盛世,朱棣,皇帝,

    改革编制朱棣统治时期军事组织在武装力量的结构方面经历了四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取消了护卫。第二个变化是把大部分驻在南京的京卫调到北方,并把某些北方的部队提到亲军的地位,这就使驻北京的京卫成为帝国中最大的一支部队。第三个是在京师设营,士兵们通过营定期从地方部队轮换去边境防线服役或进行征战,并在营中操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