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得像卷卫生纸 “芈月”版和氏璧引争议

长得像卷卫生纸 “芈月”版和氏璧引争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785 更新时间:2023/12/8 15:56:55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的一块玉璧最近“火”了。因为剧情需要,《芈月传》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玉璧——和氏璧。有网友吐槽,这“芈月”版的和氏璧,怎么越看越像卷筒卫生纸啊?

外形不像一般的玉璧

这两天,一组《芈月传》里的和氏璧在微博上被网友疯传,截图中,孙俪扮演的芈月对着这“稀世珍宝”赞叹:“这就是和氏璧啊!”记者定睛一看,芈月版的和氏璧长得有“个性”,虽然也是圆圆的,中间有圆孔,但厚度特别厚,要超过一般玉璧的四五倍。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被奉为“无价之宝”、“天下所共传之宝”。相传和氏璧由琢玉能手卞和在江西发现,后进献给楚。战国时期,为了争夺和氏璧,多国之间爆发战争,和氏璧也四处流转。赵国名相蔺相如为了保护和氏璧,上演过“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后来为秦始皇所有,又归于汉高祖刘邦,一直在历代君王手中转手。五代时,天下大乱,和氏璧不知所终,下落成谜团。传说中,秦始皇曾将和氏璧改造为自己的传国玉玺。

网友吐槽像“车轮蛋糕”

和氏璧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一般来说,玉璧都是圆圆的,中间有个圆孔,很薄,像一张厚一点的CD、铜钱。记者在博物馆看到,史前以及先秦时期的玉璧,外表浑圆,中间有孔,一般都非常薄,其外形,和《芈月传》中厚厚的和氏璧很不一样。

《芈月传》里的和氏璧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吐槽。有人说,和氏璧是块玉璧,不应该是这个模样,《芈月传》的和氏璧太厚了,像“车轮蛋糕”、“地雷”、“卷筒卫生纸”、“巨型宝路薄荷糖”、“大药片”甚至“大号胶带”。

微博知名博友“@文物医院”则对这个巨大和氏璧的重量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根据剧中的和氏璧尺寸,考虑到白玉的密度,这和氏璧至少重十几公斤,剧中一个女子却用一只手轻松抓起,实在匪夷所思。也有网友对《芈月传》中和氏璧的颜色提出质疑,表示没有史料证据表明,和氏璧是一块白玉。

微信公众号“考古小涛”博主告诉记者,中国古代的玉璧,良渚时期的较厚,但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一般比较薄,和氏璧有那么厚吗,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记者了解到,也有研究者认为,《芈月传》中将和氏璧处理得像卷筒卫生纸,还是有依据的。

玉器收藏者孙先生说,从秦始皇将和氏璧改成玉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肯定比一般的玉璧要大,有专家推算过,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并非古代常见的环形玉璧,而且,和氏璧可能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

孙先生说,学界对秦朝传国玉玺尺寸做过考证,认为其“方四寸,高三寸六”,也就是说,直径将近十厘米,高8厘米多。要改造出这么大的玉玺,本来的和氏璧,其尺寸肯定不小。

孙俪直面观众对《芈月传》质疑

孙俪近日被评价开了“横屏”模式。因为《芈月传》,孙俪将连续一个多月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与邓超联手出击大银幕的《恶棍天使》成为近日业内颇受关注的电影,而参与综艺首秀《奔跑吧兄弟》更是众多网友“千呼万唤”来的,话题度更是不一般。昨天,孙俪在浙江卫视的联系下接受了记者的微信采访。正在电视热播的《芈月传》,因为此前的《甄嬛传》而备受关注,口碑参差不齐不说,剧集越播没想到评价越低,与《甄嬛传》可谓大相径庭。“我觉得其实甄嬛那时候收到的不好的评论比芈月多得多。我之前就说过,不敢说芈月超过甄嬛,但是你说它是个烂戏,我是一定不承认的。”对此,孙俪解释。

不过,虽然剧集评价不高,甚至被频频打低分,孙俪的表演仍旧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甚至有人将孙俪的演技评价为“演技教科书”。“千万别说我是教科书,我在学习表演的时候我也没有教科书。我觉得挺随性的,我也经常有在现场哭不出来的时候,有表达不出来情绪恨自己的时候。好在影视作品可以有很多的机会让你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所以一定是把最好的状态剪在戏里。”

标签: 和氏璧芈月传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的疑案 传说中和氏璧下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和氏璧,疑案

    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藏,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拥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压,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疑案。这件珍贵玉器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 阿房宫的主要建筑:阿房宫里有哪些重要景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阿房宫,项羽,秦始皇,

    在今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宫殿。史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阿房宫名的历史由来:阿房宫是如何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阿房宫,项羽,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原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可见秦始皇

  • 阿房宫简介 揭秘昔日秦帝国的天下第一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阿房宫,项羽,秦始皇,

    阿房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 大明宫名的历史由来:大明宫为什么叫大明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明宫,唐朝,唐玄宗,

    大明宫位于隋朝皇宫大兴宫(唐称太极宫)之东北,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唐太宗建造初衷是为给太上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大明宫成为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大明宫是唐长安

  • 大明宫的历史沿袭:大明宫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明宫,唐朝,唐玄宗,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贞观九年(635年)五月,李渊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李渊去世后,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

  • 咸阳宫的历史沿袭:咸阳宫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咸阳宫,秦朝,皇宫,

    《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国颁布了一批旨在封建变革的法令,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都城从栎阳迁往咸阳,商鞅“作为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此处“宫廷”即秦国首都咸阳城中的王宫,自秦国统治者迁都咸阳后,它一直为秦的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时在渭水南岸

  • 咸阳宫的地理环境:俯瞰黄河下游各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咸阳宫,秦朝,皇宫,

    据《汉书》 和《水经注》 记载,秦咸阳位于渭水之北、泾水之南。秦咸阳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全城由北原向渭河逐渐低下,城市最北部是作阶梯状陡起的形势。宫殿建筑群就分布在北部阶地即所谓“北陵”或“北坂”的上下一带。即咸阳市东15公里处,西起武功漆水河畔,东至泾渭交汇处的咸阳原上,渭河的北岸。东周百年群雄并起

  • 咸阳宫简介 揭秘昔日秦帝国的大朝正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咸阳宫,秦朝,皇宫,

    咸阳宫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秦国统治者迁都咸阳后,咸阳宫

  • 兴庆宫的建筑结构:受制于王府扩建 规模不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兴庆宫,唐朝,长安,

    唐玄宗即位之初,标榜廉洁、勤俭,所以这一时期他在兴庆宫建造的几座宫殿与大明宫相比,规模并不大。兴庆宫历经扩建,宫城占地东西1080米,南北1250米,总占地达2016亩。兴庆宫平面为长方形,布局一反宫城布局的惯例,将朝廷与御苑的位置颠倒过来,由一道东西墙分隔成北部的宫殿区和南部的园林区。兴庆宫四周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