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气概“都跑到哪儿去了”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气概“都跑到哪儿去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953 更新时间:2024/2/9 21:55:25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显赫。到了袁绍,同样位居三公之上。借祖上阴德,袁绍从来不失名声地位。只不过,汉室衰微,政治腐败,袁绍还是位列大将军何进之后。尽管如此,在那个十分看重门第的时代,袁绍仍是一呼百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袁绍的失败很令人惋惜,也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早年的袁绍还是很有些英雄气概的,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般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想当年,大将军何进一再受十常侍陷害,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袁绍挺身而出:“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

人就是这样,没有拖累,行为做事也就无所挂碍。袁绍虽然名气不小,却没有自己的兵马,诛杀十常侍还要向何进借兵。手头拮据,内心丰富。袁绍此时,意气风发,英雄盖世,敢说敢做,丝毫看不出后来“色厉内荏”的迹象。问题在于:何进屠夫出身,从来胸无定见,几经辗转,最终还是被十常侍诱杀。何进已死,权力尽归十常侍所有。袁绍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奋不顾身,与曹操一起,杀入宫中,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尽皆诛杀。不幸的是,杀死了一群狼,又引来了一只虎。董卓借勤王之机,顺利进入朝堂,很快权倾朝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董卓就想废掉汉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结果丁原仗吕布之勇,坚决反对。后来董卓用计,策反吕布,刺杀丁原,从此一手遮天,再无顾忌。

按说在这个节骨眼上,董卓权势如日中天,更兼其恐怖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朝堂之上谁还再敢说半个不字。但袁绍就是袁绍,从来不失英雄本色。当董卓再次提出废立之事时,别人都不敢说话,唯独袁绍应声而出:“汝欲废嫡立庶,欲为反耶。”见还有人反对,董卓不禁大怒:“汝视我剑不利也?”见此,袁绍毫不想让,拔剑说道:“汝剑虽利,吾剑岂不利也?”情势危急之际,幸亏蔡邕从中相劝,双方才各自罢手。袁绍经此力争,不能得手,只能匹马奔冀州而去。想袁绍此时,虽有四世三公之名,终究实力太弱。而董卓把持朝政,又有吕布等人助纣为虐,真要撕破脸皮打起来,袁绍肯定赚不到半点便宜。但也正是因为身处如此险境,犹能慷慨激昂,才恰恰表现出袁绍的勇敢和无畏。诛杀宦官,抗衡董卓,都绝非等闲之辈能做得出来的。后来就不一样了,回到地方之后,因为祖上有名,四方仰慕,队伍很快壮大,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前,袁绍手下已经有田丰沮授许攸、审配、郭图颜良文丑等一班文臣武将,兵马钱粮更是不计其数,阵势之大,影响之广,天下独此一家。

事业做大了是好事,但由此带来的负担也越发沉重。随着这个集团的不断强盛,圈子内部越来越难以平衡,内部斗争开始了。面对日益显现的内部矛盾,袁绍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了十八路诸侯会师洛阳的时候,大家因为“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就理所当然地推举袁绍做了盟主。俗话说:买卖好做伙难搭。按说袁绍号令诸侯,机会千载难逢。运筹好了,不仅可以消灭董卓,收编队伍,壮大实力。而且还可借此纵横天下,入主朝廷,把持朝政。到那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不是曹操,而是袁绍了。但袁绍面对天下精锐之师,却显得无所适从,难以决断。十八路诸侯的各怀异志,让袁绍伤透了脑筋。最后,队伍解散,各奔东西。

回到河北,袁绍继续做他的诸侯王,内部矛盾更加突出。袁绍当然不会明白,从来树大招风,在那个群雄竞起的当口,占据这么大的地盘,别人哪能不眼红。但这时的袁绍,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威武雄壮的袁绍了。内部关系理不顺,斗争日趋白热化。手下人才不少,却各打各的算盘,总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尤其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此袁绍不仅不能乾纲独断,反而听之任之,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内部不团结,人才越多越麻烦。更要命的是,袁绍养尊处优,未老先衰。袁绍不比曹操,处处充满危机,既要亲自率兵东征西战,又要时时提放来自朝内不时射来的暗箭。袁绍更不比刘备,四处奔波,寄人篱下,久走江湖,内心已经打磨的极为坚韧和光滑了。

或许是长时期和平环境的缘故,袁绍虽正值壮年,却早已暮气沉沉。别的不说,仅仅因为最心疼的小儿子有病,就搞得自己精神恍惚,“形容憔悴,衣冠不整”,甚至要死要活,以至于田丰劝其趁许昌空虚、袭击曹操的时候,袁绍却以儿子有病为由一口回绝,从此失去了问鼎天下的大好时机。这种典型的“老人心态”,让袁绍集团一步步走向了下坡路。后来的官渡之战,袁绍本想奋起,但养尊处优形成的思维定势,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面前终究显得无能为力,不堪一击。而让袁绍无尽烦恼的是:以前没做大的时候尚能威加四海,如今家大业大怎么反而不如当初了呢。

标签: 三国袁绍官渡之战

更多文章

  • 千古冤将赵括: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括,纸上谈兵,战国

    秦赵两国战前综合实力对比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因此威名大振,而赵国的赵括却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成王败寇是历史铁律,作为失败者的赵括背负骂名无可厚非,可历史非身处其中不能感同身受,赵括其实并不是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他的失败也自有其苦衷:其实,秦强赵弱是当时总的形势

  •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纸上谈兵,成语故事,赵括,

    纸上谈兵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纸上谈兵】主人公:赵括【纸上谈兵】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

  • 纸上谈兵故事简述 赵括纸上谈兵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纸上谈兵,成语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何处?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有哪些?纸上谈兵的意思是?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

  • 三国时期东吴四英杰之一——鲁肃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鲁肃,东吴四英杰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东汉末年,宦官

  • 三国时期东吴四英杰之一——吕蒙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吕蒙,东吴四英杰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早

  • 三国时期东吴四英杰之一——陆逊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陆逊,东吴四英杰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荆州牧、右都护。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

  • 历史上被称为东吴四英杰的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东吴,东吴四英杰

    东吴四英杰是指先后执掌东吴水军的大都督,按接任顺序,分别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虽然政见不一,但都对东吴有着非常大的贡献。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对这四人大加赞赏。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他们概括为“东吴四英将”或“东吴四英杰”。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安徽庐江舒县人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琼人物生平 奔走诸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琼,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早期经历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随大业年间,秦琼在隋将来护儿帐下任职。秦琼母亲去世后,来护儿派人前往吊唁,其他军士对此感到奇怪,问道:“将士们家里有丧的很多,为什么偏偏吊唁秦琼家里?”来护儿说:“秦琼骁勇彪悍,而且有志向,人品又好,将来肯定能自己取得富贵,不会永远都卑微。”隋大业八年(612年),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程知节人物生平 效力李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程知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效力李密程咬金是济州东阿县人,骁勇善战,善于骑马用槊击刺。大业六年(610年)起,盗贼蜂起,程咬金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武装,护卫乡里。后来归附李密,得到重用,为内军骠骑之一。李密在军中挑选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隶属四骠骑,分为左右,号称内军。李密常对人说:“这八千人抵得上百万大军。”程咬金管领四骠骑之一,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侯君集人物生平 讨吐谷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早期经历侯君集,豳州三水人,早年人比较浮夸,学弓箭学不会,还号称自己有勇武。后来加入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军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得以参与各项事务的谋划。被封为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激化,李建成拉拢尉迟恭不成,于是派人刺杀,失败后尉迟恭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