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江陵柄政的经过:张居正实行了什么样的改革?

江陵柄政的经过:张居正实行了什么样的改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310 更新时间:2023/12/26 1:31:12

政治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张居正还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他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

“尊主权”、“一号令”的关键在于克治明朝权力机构运行不畅的痼疾。明初洪武年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虽然后来内阁首辅权势渐重,但六部和负责稽察六部的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而皇帝处理政务则倚重宦官,由司礼监掌理章奏文书,甚至代皇帝朱笔批红。明中后期诸帝多“帘远高堂,君门万里”,尤其嘉靖后期,“政务偷玩,事无统纪”,朝廷诏旨被视为故纸,来往公文多至沉埋,统治机构几乎陷入瘫痪。

针对这种机构窒碍不通的积弊,张居正力主“天下之本在政府”,开始大力强化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受内阁节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为排除宦官干政,他告诫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事权归一,政令畅通。

为了破除无所事事、坐啸画诺、命令不行的官场沉疴,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创设颁行考成法以责吏治,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据此“考其勤惰”,决定赏罚升降。此法一行,立见成效。

张居正的政治改革,通过整顿机构形成高度集权而又层叠有序的行政系统,并建立起相应的稽察问责机制,确保官僚机器高效运行,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已初具现代社会行政体制的特点。如傅维麟《明书》所赞扬的,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经济

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以前,明王朝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除赋税外,农闲之际,农民还要服各种徭役。一条鞭法是将赋税和徭役合计折算为银两,以亩为单位缴纳。相对于以前,一条鞭法不仅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而且使得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解除赋税和劳役负担,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地方豪强难以作弊,乖乖地按照田亩数纳税。通过一条鞭法,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好转,国库储备的银两可供五、六年之用![5]

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

军事

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实行“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政策。委任名将戚继光李成梁分别镇守西北和东北边疆,使得“胡马”一度不敢“度阴山”达30年之久!更重要的是在边境进行茶马互市贸易,使得少数民族政权可以通过贸易换取中原的茶盐等必需品,边境的和平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标签: 江陵柄政张居正明朝

更多文章

  • 江陵柄政的背景:张居正和内宫之间达成了默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江陵柄政,张居正,明朝,

    明隆庆六年(1572),这年皇帝病故,遗诏命高拱、张居正、高仪共同辅佐十岁的小皇帝朱翊钧(神宗,即北京定陵的墓主)。不久因权力之争高拱被挤走,高仪病逝,张居正得以循序升为首辅。张居正本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唯一健在的顾命大臣,得到皇帝的完全信赖。在他主政的十年间,实际上掌握明帝国的大权,这为他实行改革

  • 江陵柄政简介:张居正取代高拱执掌大明的内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江陵柄政,张居正,明朝,

    明神宗称帝后的前十年,张居正取代强臣高拱为首辅,控制了内阁,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这一段时间,史称“江陵柄政”。柄政是指掌握政权,执政,把持权柄、治理朝政。“江陵柄政”一词出自《明史纪事本末》,见于《明史纪事本

  • 解密: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有着什么样的职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九品中正制,魏晋,官员,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

  • 解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九品中正制,魏晋,官员,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

  • 解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个什么样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九品中正制,魏晋,官员,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

  • 解密:汉代的察举制度存在着哪些测试科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代,察举制,举孝廉,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

  • 解密:汉代的察举制为何又被称为“举孝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代,察举制,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 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

  • 察举制是什么含义?汉代如何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察举制,举孝廉,汉朝,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

  • 解密:卫所制中的军户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卫所制,明代,元朝,

    军户的主要的义务,便是出一丁男赴卫所当兵,称作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正军赴卫所,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正军免全部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如影响所有民间秘密宗教的罗教创始人罗思孚,本是一名戍军,後来

  • 解密:明代的卫所制最初的雏形是由谁提出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卫所制,明代,元朝,

    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最早提出卫所。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 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此法的实行,须有一套能保障军队数目的户籍制度配合,来维持卫所制的运行。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