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江陵柄政的背景:张居正和内宫之间达成了默契

江陵柄政的背景:张居正和内宫之间达成了默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631 更新时间:2024/2/11 22:15:02

明隆庆六年(1572),这年皇帝病故,遗诏命高拱张居正、高仪共同辅佐十岁的小皇帝朱翊钧(神宗,即北京定陵的墓主)。不久因权力之争高拱被挤走,高仪病逝,张居正得以循序升为首辅。张居正本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唯一健在的顾命大臣,得到皇帝的完全信赖。在他主政的十年间,实际上掌握明帝国的大权,这为他实行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明神宗即位时不足十岁,政局出现了权力“真空”,故由其母太后、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共同行使皇权。史家将这种特殊的权力格局称之为“三驾马车”或“铁三角”。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力量在明代是被禁止干政的。三者之中,李太后显然不能垂帘听政,冯保更不能对天下指手画脚,于是张居正便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这种内外结合的权力格局是一种特殊现象,脆弱而不可能持久。洪武型皇权体制能够强力防范各种政治势力对皇权的觊觎和侵害。不论何人,亦不论其出于何种动机,只要被认定其言行侵犯了皇权,顷刻间就会身败名裂。不明乎此,也就无法理解张居正的沉浮和荣辱。正因为如此,与其说张居正是一位改革家,不如说是一位务实精明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代政治体制的特性有充分的体认,深知处在当时的情境下,他所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最大能量借助李太后和冯保之手利用幼主神宗的皇权将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法规真正落到实处。

标签: 江陵柄政张居正明朝

更多文章

  • 江陵柄政简介:张居正取代高拱执掌大明的内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江陵柄政,张居正,明朝,

    明神宗称帝后的前十年,张居正取代强臣高拱为首辅,控制了内阁,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这一段时间,史称“江陵柄政”。柄政是指掌握政权,执政,把持权柄、治理朝政。“江陵柄政”一词出自《明史纪事本末》,见于《明史纪事本

  • 解密: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有着什么样的职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九品中正制,魏晋,官员,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

  • 解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九品中正制,魏晋,官员,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

  • 解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个什么样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九品中正制,魏晋,官员,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

  • 解密:汉代的察举制度存在着哪些测试科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代,察举制,举孝廉,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

  • 解密:汉代的察举制为何又被称为“举孝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代,察举制,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 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

  • 察举制是什么含义?汉代如何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察举制,举孝廉,汉朝,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

  • 解密:卫所制中的军户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卫所制,明代,元朝,

    军户的主要的义务,便是出一丁男赴卫所当兵,称作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正军赴卫所,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正军免全部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如影响所有民间秘密宗教的罗教创始人罗思孚,本是一名戍军,後来

  • 解密:明代的卫所制最初的雏形是由谁提出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卫所制,明代,元朝,

    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最早提出卫所。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 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此法的实行,须有一套能保障军队数目的户籍制度配合,来维持卫所制的运行。明代

  • 解密:明太祖创立的卫所制度是什么样的军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太祖,卫所制,军制,

    卫所制度又称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代在与元朝及元末群雄争战期间,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