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袁绍曹操共同成就了温酒斩华雄的神话

揭秘袁绍曹操共同成就了温酒斩华雄的神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867 更新时间:2024/1/6 15:35:53

演义中说了,袁绍在得知曹操发布的檄文之后,“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按照常理,既然袁绍聚集了麾下的文武官员出征讨伐董卓,怎么可能不带上自己的得力武将?是因为颜良文丑另有要事?是因为颜良文丑要包围渤海?都不是。当时的渤海郡并没有敌人窥视,而颜良文丑也一直没有在反抗董卓盛会中出现。

网络配图

为什么出现这样怪异的事情?因为袁绍有私心。袁绍为何要参与反董卓联盟?因为袁绍被董卓通缉,在天下无法立足,虽然董卓表面上给了袁绍一个渤海太守的官职,可是袁绍自认为自己是四世三公之后,其野心根本不在小小渤海一郡之地。而当十八路诸侯公推袁绍担任盟主的时候,袁绍更是慷慨激昂,许下一番誓言,貌似真的想为汉家除残去秽。可是,袁绍不过是在演戏,袁绍不希望董卓被很快击溃,甚至希望董卓一直存在下去。就犹如盗贼的存在,使得百姓必须借助官差一样。董卓的存在,使得天下士大夫都会团结在袁绍这个盟主的旗帜下,听其号令,服其管束。于是,当董卓在虎牢关战败之后,曹操建议追击,如果大部队前进的话,完全有机会击溃董卓。可是袁绍不听。其他诸侯不出兵,大都是不敢出兵,要知道在当时除了孙坚曾经和董卓交手打过胜仗,多数诸侯都被吕布打的心胆俱裂。

可是袁绍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他的王牌,颜良文丑依然没有出现。放走董卓,袁绍才可以继续在关东称雄,借助盟主大旗,拓展他的袁氏大业!而曹操呢?曹操是不是就是一心为公呢?表面上看曹操对于反董卓非常热心,可是,曹操一直在怂恿别人上前线,而自己手下的大将并不出马。要知道刘备手中有关羽张飞,可是曹操手中的名将更多。当时曹操的手下,有乐进李典曹洪这样的三国知名骁将,更有曹仁、夏侯渊这样智勇双全的悍将,而最厉害的则是演义当中独具魅力的独眼大将夏侯惇,那拔箭啖睛的一幕,想必是所有三国迷必定难以忘怀的画面。

网络配图

而夏侯惇曾经三战三国第一名将吕布,战后还曾经主动请战,刚猛勇武不在张飞之下,夏侯惇又曾经力战关羽四十余回合,追赶关羽到达土山,并且扬言要生擒关羽!这样厉害的夏侯惇,怎么会不是华雄的对手?于是问题就来了。十八路诸侯中,许多诸侯的部下都出战了,作为反董卓行动的发起人,为什么就看不到派一个将军率军出战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曹操奸诈。曹操有能力对抗华雄,但是他不想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他想让诸侯将领先去做炮灰,看看情况自己再下手。曹操他是个有气魄有胆略的人,他看重的不是一战一地的胜败得失,而是整个大局。加上曹操在众人的心目当中,是阉宦之后,并没有几个人看得起他,于是,曹操一忍再忍。直到董卓下达迁都的命令。董卓迁都,朝野震动,关中百姓人心浮动。曹操看到时机已到,于是拜见曹操,希望由袁绍下令,号召十八路诸侯和董卓来一次大决战,一举定乾坤!

曹操说:“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曹操提出,此时作战有两大优势,一个是董卓迁都,又犯众怒,在长安内部,在董卓军团内部,必然会有许多反对的声音;第二个是十八路诸侯既然是以讨伐董卓为名前来,现在董卓即将逃跑,正是追击的大好时机。并且曹操预料,只要出兵,一定会一战成功,天下安定!曹操的话说的斩钉截铁,按照曹操的理解,袁绍当然应该出兵,诸侯当然应该出兵。可是袁绍却以诸侯军队多次征战疲乏不堪为借口,拒绝出兵。而众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保存势力。于是曹操大怒,说:“竖子不足与谋!”曹操很失望,但是却希望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侥幸获得成功,那么自己也可以成为众人仰望的对象。

网络配图

于是曹操不再忍了,他带着自己全部的家当,用各种手段搜罗的一万来人,还有自己手下的所有将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日夜兼程追赶董卓。可是,曹操没想到自己会遇上整部三国演义唯一的一个算无遗策的谋士李儒。曹操的一万多人死得只剩下五百人,若非曹洪舍命相救,曹操自己也小敏难保。曹操奋力一击无功而返,也就没脸再回到诸侯联军那里了,带着残兵败将去扬州了。

标签: 曹操温酒斩华雄

更多文章

  • 魏国刚开始很强大的,为什么后来逐渐走向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国,春秋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晋国,这个国家很厉害,其他的国家在他面前都是小弟。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后来被三个家族瓜分了,从此就新产生了三个国家。而这三个国家里面,当然也有最强的以及最弱的。其中最强大的国家就是魏国,因为在分家的时候,魏国得到的东西最多,所以他的实力也就最大。那么这个国

  • 中国历史上八个大一统王朝,为什么只有秦朝立国超过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一统王朝,秦朝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里很有名的一句话,这句话也道尽了中国整个古代史,一直在分分合合中发展壮大,几乎每一次分合,都会让国家更强大,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从广义来说,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八个大一统的王朝:TOP:1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

  • 揭秘:宋朝到底算不算大一统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一统王朝,秦朝

    公元960年, 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宋朝建立。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依次灭亡了南平、楚、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赵匡胤驾崩后,宋太宗赵光义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宋朝是中

  • 三国演义中曹操割发代首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割发代首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否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

  • 曹操之“割发代首”前后辩:究竟是不是作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的大墓被发现、发掘之际,想起了“割发代首”的故事。拉来一议,说是赶时髦也罢,说是有感而发也罢。网络配图割发代首一事,从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有记载或渲染,说明确有其事,只是立场与态度,《曹瞒传》与《三国演义》不尽相同。前者只是客观描写;后者则有明显贬抑,

  • 三国历史故事:割发代首,曹操没有作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割发代首

    建安三年(198年)夏,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伐张绣。此时麦子已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有了最高指示,谁也不敢拿脑袋开玩笑,经过麦田时,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不敢践踏。恰在此时,地里倏地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受到惊吓,窜进麦地,踩倒了一片麦子。曹操随即

  • 明朝跟李氏朝鲜的关系如何?只是名义上的邻国”(朝鲜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氏朝鲜,朝鲜,朝鲜王朝

    朝鲜,在现在观念里通常被称之为“小中华”,然而我们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这个所谓的小中华,实际上自四世纪以后,除唐朝初期中原王朝因高句丽而派遣军队进入东北亚,而和朝鲜半岛国家新罗、百济有过短暂接触外,长期与中原王朝并非实质上的邻国,中国这个大中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其实极为有限。而唐朝占领百济而建立的熊津

  • 韩国古装剧背景为什么大多在李氏朝鲜时期?原因是什么(朝鲜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氏朝鲜,朝鲜,朝鲜王朝

    最开始受韩流影响的时候,韩国可在我们国家刷了不少好感度。那段时间很多人都爱好听韩国的音乐,看韩国的电视剧。不过后来就发生了一些事情,这就让我们的爱国心爆发,最后韩国对我们在文化上的影响也就一下子褪去了。说到韩国的古装电视剧,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们的电视剧几乎都拍在李氏朝鲜的时候,这就让

  • 李氏朝鲜与明清时期的往来如何?北京最大的朝鲜使馆有150间房间(朝鲜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氏朝鲜,朝鲜,朝鲜王朝

    神话时代的檀君朝鲜并不事实存在,商纣王叔父开创的箕子朝鲜才应是朝鲜有史记载的开端,李朝时期的朝鲜人便是以“箕圣国”来称呼自己的国家。箕子朝鲜延续千年之后,在西汉初年被燕国将军卫满推翻,所建立的“卫氏朝鲜”随后又被汉武帝征服,朝鲜于是成为大汉帝国的领土,进入汉四郡时代。东汉之后的中原大地在数百年的漫长

  • 西周、东周、西周国和东周国都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战国,周国

    我们在阅读先秦历史书籍或者资料的时候,经常见到西周、东周、西周国和东周国这样的称呼,有时候会感觉很困惑,为什么有西周还有西周国,东周和东周国又是什么关系,东周时期怎么有出现西周国了等等?今天我们试图用简练的文字来描述一下,解开大家的困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是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