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京族哈节具体是哪一天?这一天又有哪些主要活动?

京族哈节具体是哪一天?这一天又有哪些主要活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75 更新时间:2024/1/19 1:29:50

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之一。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京族哈节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称“唱哈节”。“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的意思。各地京族哈节日期不一样,或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各地都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物——哈亭。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

主要活动

“哈”或“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哈节就是歌节。哈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万尾、巫山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日,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然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节期一般为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欢庆。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亭位于村边,以上乘木料建成,坚固美观。哈亭正堂设有神台,上供全村共同敬奉的神位(如“镇海”“陈朝上将”等)祖先牌位。

哈节活动可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听哈。唱哈是哈节的高潮,所占时间最长。

(一)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领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干干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家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来祭神之后,只把8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二)祭神

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3点钟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之后进行娱神的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1.进酒舞

少女舞者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进酒舞中,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的“轮指手花”和两手互绕、手指轮转拉开的“转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达京族少女对诸神的爱和崇敬。

2.采茶摸螺舞

采茶摸螺舞从情歌《舞采茶》演变而来。歌舞中“桃姑”(女舞者)们用各种模拟采茶和捕捞海螺的动作在歌声陪伴下翩翩起舞,把人们的思绪忽而带到绿茵葱茏的茶林,忽而又引向碧波喧嚣的海边,共同分享姑娘们摸螺捉虾的喜悦。整个表演像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抒情诗,使人陶醉。

3.对花屐舞

按京族古老习俗,未婚的男女青年,若各自制作的木屐大小、样式和花纹都同样的话,那么这对青年男女即被认为是获得天意撮合的夫妻。为此,京族民间便演变出述说为获得“天意撮合”的名分,恋人便私下“串通”花屐的大小、式样与花纹,使“巧合”成为现实的对花屐舞蹈。

4.天灯舞

在天灯舞中,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天灯舞的结束开了亭内外人们与咏队歌声的闸门,如潮的歌声此起彼伏,还逐渐加入着由近及远的人声和笑声。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歌舞,不但达到了“娱乐神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真正获得了身心的愉快和精神上的享受。

(三)入席听哈

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6~8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作“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作“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姝”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3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标签: 京族哈节活动

更多文章

  • 京族哈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它有何历史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京族哈节,节日

    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京族哈节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

  • 小年的民间习俗有哪些?人们在这一天又会吃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小年,民间习俗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小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民间习俗祭灶王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民间传说,每

  • 各地的小年都是同一天吗?关于这一天又有什么称呼?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小年,称呼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小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时间差别北方大部分地区: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

  • 小年是哪一天?关于小年的由来有什么历史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小年,历史渊源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小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

  • 昂德林节有何习俗?人们会做哪些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昂德林节,节日

    大家都知道,汉族人口在中国各个民族中占的比重是最多的。那么有了最多就还有最少,你可能想不到,人口最少的珞巴族人口数量在中国境内却还不到3000人。为什么说中国境内呢?这是因为珞巴族不仅仅中国的民族,在全球范围内珞巴族的总人口可达60万。他们一直使用着自己的文化,即便是在20世纪中期他们的社会情况依旧

  • 昂德林节一般都会举行几天?这个节日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昂德林节,节日

    昂德林节:珞巴语意为丰收节,珞巴族传统农祀节日。每年收割时节择日举行。临近节日,男人上山打猎,女人收取少许谷物,做熟后请村中老人尝鲜,剩下的喂狗。节日期间,全村男女们身穿盛装,从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晚上喝酒对歌直至天亮,歌词主要是关于农业的起源和男女的贡献。珞巴族认为是男子开辟地,才

  • 昂德林节是什么意思?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昂德林节,节日

    昂德林节,珞巴语意为丰收节,珞巴族传统农祀节日。每年收割时节择日举行。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珞渝西部的珞巴人约于藏历年二月过昂德林节,又称“旭独龙节”。过年这天,由“纽布”(巫师)手执一根贴满五彩羽毛的棍子,在村寨里挥舞念经,全村人围拢在一起欢歌起舞,祈

  • 扎勒特举行后都有哪些活动?有何象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扎勒特,节日

    扎勒特是哈尼族的传统盛大节日,“扎勒特”是哈尼语音译,又称“大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扎勒特在哈尼族人民的心里颇为重要,因此节日活动非常的隆重。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

  • 哈尼族“扎勒特” 哈尼族的新年为何在十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哈尼族,哈尼族民俗节日,扎勒特

    哈尼语称“扎勒特”,意即新年的开始,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哈尼族根据古老的历法,他们的新旧年的交替,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把农历九月底作为年末,把十月当作岁首。新旧年之间没有具体固定的时间界限,而是采用古老的地支记时形式,将每年的农历十月间,第一个辰龙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卯兔日即为

  • 哈尼族最盛大隆重的节日“扎勒特”是咋过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哈尼族,哈尼族民俗节日,扎勒特

    扎勒特简介哈尼族传统盛大节日。“扎勒特“是哈尼语音译,又称“大年“。时值农历十月,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过年,历时五、六天至半月不等。节日期间杀猪宰羊,舂粑粑,蒸黄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