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火烧博望坡的不是诸葛而是刘备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

火烧博望坡的不是诸葛而是刘备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159 更新时间:2023/12/13 7:21:14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表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数年的和平。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火烧博望坡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原先与关羽、张飞失散的刘备借此机会重逢,并于汝南一地依附当地领袖刘辟、龚都等,企图于曹操背后发动奇袭;然而翌年(公元201年),于官渡和仓亭大获全胜的曹操,决定回头铲除位于背后的威胁,刘备在穰山一役失利后,被迫逃往荆州投靠刘表;获得刘表赏识的刘备,则被委以守卫荆州北方的重任,驻屯于南阳新野。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乃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于是发兵北伐,一直打到叶县,已接近许昌,严重威胁中原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博望与曹军对峙。

对峙过程中,某日,刘备刻意派出少数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并故意败退,而后又烧毁自军营寨。种种迹象使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追击,李典劝谏,夏侯惇认为是李典判断有误,故与于禁追击。然而,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应对不及,遭伏兵攻击。困难时刻,李典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接应,救出了夏侯惇。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

刘表虽有袭取许都之心,然经此一役,刘表再无主动出击之作为。日后刘备虽劝刘表趁曹操远征柳城之际出兵,但刘表却不允许,终致错失问鼎中原的良机;也在其死后,荆州的基业瞬间被曹操所占据,迫使刘备必须寻求江东孙权的帮助,促成后来的赤壁之战。

在《三国演义》中,博望坡之战一向被视为诸葛亮登场后的第一战,也是俗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后答应出仕,当时曹操已平定河北,决心南征,乃派遣夏侯惇为主将,于禁、李典等为副将,领军十万直逼南阳新野而来。当时诸葛亮虽有退敌之策,然而关羽、张飞却轻视诸葛亮,诸葛亮不得已之下,乃借刘备令剑威服二人,使其各领一千兵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等待夏侯惇领军通过,就以伏兵与火攻击之。另外派遣赵云领老弱残兵,担任先锋与夏侯惇交战,并诈败撤退,引诱夏侯惇进入山林窄路之中;又遣关平周仓刘封等人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制造曹军恐慌。交战后,一切如诸葛亮所安排般发生。

在夏侯惇与于禁领军追击时,位于后方的李典紧急通报前方的夏侯惇,需防敌军火攻,然而为时已晚,曹军受制于道路狭窄,又处于树木交杂之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死伤十分惨重,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获得了成功,此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而在电子游戏中,博望坡之战也在吞食天地与真三国无双等作品中登场。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火烧博望坡

首先,历史上博望坡之战的导演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

第二,这场战争发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此时诸葛亮尚未出山(诸葛亮时年21岁)。

第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他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与曹操夏侯惇军在博望遭遇,开了战端。不是曹操已平定河北,南征刘备而是刘备北伐曹操,曹操派军抵御。

第四,这是场小的战役,并不是如小说所言,夏侯惇军有十万之众。

第五,夏侯惇军死伤并不惨重,曹军的李典早已料到刘备会使出伏兵计策,故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攻击刘备,救出了夏侯惇。之后两军撤退,战争结束,刘备只是小胜。

第六,并不是像小说里所写,用火攻大败曹军,刘备只是烧毁自军营寨,用的是伏兵之计,将这场战役称之为“博望坡之战”更恰当。

以下是史书原文: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火烧博望坡背后的秘密

刘备驻防在新野的七年以上的时间,只有过一次军事行动。刘表叫他向许县进军。他经过宛县(南阳)、博望(南阳东北六十里的博望驿)、长山(方城山),到了许县西南的叶县。守叶县的曹军将领是夏侯惇。在夏侯惇的下面,有李典、于禁两位大将。

这一仗打得不错:有路旁设伏的战术,击溃夏侯惇亲自与于禁率领的追兵(李典不主张对刘备追击,被夏侯惇指定留守叶县)。

李典不主张追击,是对的。第一,刘备未曾损兵折将,就忽然撤退,很像是“有诈”。第二,叶县之南,通往博望的道路,是方城山的山隘,很狭窄,很长,两旁有茂盛的草木,刘备可能布置了埋伏。夏侯惇不听李典的话,吃了一个大败仗。

刘备是不是除了以埋伏的部队袭击夏侯惇的追军以外,也如《三国演义》所说,用火焚烧山路两旁山中的草木?有可能,但不必要。并且,倘若在秋冬的干燥之日用了火,那被烧的就不仅是夏侯惇和于禁的兵了。

刘备的这一次胜利,是否由于诸葛亮替他指挥?刘备这时候是否已经拜访了诸葛亮三次,把诸葛亮请来了身边当军师?

我们晓得,这击败夏侯惇追军的事,是在李典参加曹操的围攻邺县之前。围攻邺县,是从建安九年二月开始,到八月结束。

诸葛亮在后主阿斗的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写他的《前出师表》,说了下面的几句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可爱的裴松之,在这几句下面,注得十分明白:“刘备以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败(于曹操),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刘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也。”

由此看来,不仅“火烧博望坡”的事于史无据,而且诸葛亮那时候仍在隆中高卧,并不曾在“新野”刘备的营中,向刘备“假”得了剑与印,对关、张与关平、刘封四人颁布命令,叫关羽带一千“民兵”埋伏在博望之左的所谓“豫山”,叫张飞带一千“民兵”埋伏在博望之右的所谓“安林”;又叫关平、刘封各带五百“民兵”,埋伏在博望坡之后。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吩咐这四个人,要静候赵云与刘备先后对夏侯惇交锋,诈败,退过了博望坡,一齐放火,他们遵令而行,果然就把夏侯惇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演义的作者,把夏侯惇说成来攻的人,把刘备说成被攻的人,不曾深考过:取攻势的原是刘备,而夏侯惇只是于刘备撤退以后才“追击”的。演义的作者又把夏侯惇说成是从南面打到北面来的,未免太茫然于许昌之在新野的东北了。

更多文章

  • 朱瞻基明宣宗为什么要放弃奴儿干都司?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奴儿干都司,明朝

    提到奴儿干都司,人们都会很骄傲,因为明朝的这个机构,让中国地盘无限扩大。但是,明宣宗朱瞻基却放弃了奴儿干都司,这是为什么呢?上面这张图片是奴儿干都司的地图。通过这张地图我们能知道,包括库页岛、斡难河、外兴安岭等地都囊括其中,而今天这些地方已经不属于中国了。建立奴儿干都司的是明朝皇帝朱棣。朱棣以好战著

  • 关羽水淹七军吓到曹操:孙权为对付他"装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关羽,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是建业作为东吴“准都城”的最后一年,也是孙权报仇雪恨的一年。先来看看对阵双方的形势。关羽战绩惊呆了曹、孙7月,关羽派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守公安,他自己率领主力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经过:天降大雨,连绵十多天,汉水因此暴涨,关羽挖开江堤,大水冲向赶来救援的于禁七路大军,于禁军在平地

  • 县令和县长有什么不同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春秋,县令

    在古代,一县的最高长官的有个戏称叫“百里侯”,也就是说管理着近百里的区域,也算是比较形象的称呼了。官方的称呼有县令、县长、知县等,虽然他们都代表这个职位,但也有严格讲究的,尤其“县令”和“县长”这两个称呼,是有根本区别的。另外“知县”的称呼要晚于前面两个。县衙图片县令,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

  • 古代官职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县令和知县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秦国等诸侯国已经逐渐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由中央直接统治,而此时的县级最高长官就已经被称为“令”了,这是“县令”的起源。到了秦汉时期,常规情况下,一般对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的长官称为“县令”,不满万户的则称为“县长”。到了南北朝时期,每个国家的疆域都很不稳定,人口也大量流失,每朝每国一

  • 进士、庶吉士和翰林的区别是什么 朝考和散馆是一个考试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隋朝,庶吉士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真正成型于唐朝,至明朝,科举进入鼎盛期。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而考取秀才成为生员则并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其中,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即“省“”)举行的地方考试。考试的地点在南京、北京和各布政使司驻地(即省会)。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

  • 晚清重臣左宗棠轶事:曾经骂出一个两榜庶吉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左宗棠,庶吉士

    晚清重臣左宗棠名气大,能耐大,脾气也不小。咸丰朝,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帅府作幕宾。某日,总兵樊燮拜谒骆大帅。告退时骆帅让他去见一下师爷左宗棠,樊即谒左师爷。见面时,樊燮未给左师爷请安。左厉声喝道:“武官见我,无论大小都须请安,赶快请安。”樊说:“朝廷没有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可我

  • 王念孙简介 清朝文学家翰林院庶吉士王念孙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王念孙,清朝,简介,庶吉士

    王念孙简介:王念孙(1744年——1832年),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之父王安国,字书城,号春圃,雍正二年(

  • 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 朝初期的开国军事统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徐达,淮西二十四将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初期的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出身农民世家,祖上几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徐达虽然是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但是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

  • 淮西二十四将的结局是什么 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朱元璋,淮西二十四将

    1354年,身在濠州红巾军阵营中的朱元璋,对内部各派系的争权夺利深恶痛绝,于是在自己所招募的新兵当中挑选出24人,作为自己的心腹,奔赴定远作战,这被视为朱元璋独立起兵的开始。跟随他的24人最终都当上了将军,绝大部分活到了明帝国的建立,各自因战功拜官封爵,风光无限。然而个人最终的命运却并不相同,仅有一

  • 朱元璋是怎么挑选出淮西二十四将的 他是怎么选择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朱元璋,淮西二十四将

    作为一个成功将草根到皇帝的逆袭之路演绎得精彩非凡的人,朱元璋可谓是表现得入木三分了。从一个差点在饥荒中被饿死,之后又是身不由己的上山当了和尚,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真的是像一个行尸走肉一般活着,而且可能由于是小时候没吃饱,所以导致他长得有点畸形,脸是有一点歪了。而这也是常常被人嫌弃,经常被人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