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火耗归公是什么样的政策?它的性质是什么

火耗归公是什么样的政策?它的性质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136 更新时间:2024/1/6 8:36:29

雍正皇帝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三任皇帝。雍正本名爱新觉罗·胤禛,清圣祖康熙玄烨第四子。他在位13年,庙号清世宗。

雍正是一位性格复杂、颇具争议的封建帝。史载,他笃信佛教,工于心计,性格坚毅,手段戾狠,行事果断。他在康熙诸皇子激烈的夺嫡战中胜出,其过程与手段是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一直为人所质疑,但他在位期间整饬吏治,清查亏空,并对清王朝的税赋杂役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虽在位仅短短13年,但却很有作为,他励精图治,力求革新,严整吏治,清理钱粮,奖励耕织,扩大垦地,火耗归公,给银养廉,创建军机处,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等等,雍正在位期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府库充盈,政局相对稳定,边疆巩固,增强了国家大一统的好局面。雍正是满清诸帝中较有能力与作为的一个,很具开拓精神。雍正之治,对康乾盛世起了承上下的作用。

雍正上位时已经45岁,加上此前的复杂经历,所以具有丰富的统治经验。他比较了解世情,对官场积弊也知之颇深,他认为,整饬吏治,主要是必须严惩贪墨。他上位不久,就严以察吏,真正做到了“有所必为,不惮府怨”,“令行禁止,决不姑息”,因而满清官场上一度滋生蔓延的歪风邪气,被雍正的“霹雳手段”给震慑住了。

在清查亏空时,雍正清楚地看到了自清初就实行的火耗存在严重弊端。所谓火耗,又叫耗羡,是清廷地方官员在国家正税之外擅自加征的附加税,名义上是为了弥补征税过程中的亏损以及费用,实际上是清朝地方相沿成习的“潜规则”,变成了不法官员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种“合法”借口。雍正经过仔细考察,强烈的感受到由于朝廷实行低俸禄制度,各级官员工资收入微薄,有一种强大的驱使力逼迫着他们去滥征火耗银,乃至苛索聚敛

、敲骨吸髓、贪赃枉法 、行贿受贿、侵渔商民,无所不用其极。

《清史稿》记载,雍正认为“革火耗而火耗愈盛,禁私派而私派愈增......地方些许火耗,其势不能不取。上司下属,收授馈赠,其势实难禁绝”。为此,在严惩官员贪黩的同时,他采纳了大臣的建议禔耗羡,设养廉,先疏导,再惩治。既然一下子将耗羡就革除掉不现实,则不如暂提耗羡,作为“一时权宜之计”,以期最终一举革除掉(各省火耗自渐轻以至于尽革)。

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敏请求将该省各州县所征耗羡银全部上缴布政司,除一部分用作填补财政亏空漏洞外,另一部分发给官员作养廉银。雍正立即批准,并大张旗鼓地在全国推广山西提解耗羡银的办法。火耗提解的目的主要是遏制各级官吏乱征附加税,降低耗羡率,减轻商民负担。雍正虽用循序渐进之法,但对于耗羡率,却只许减少,坚决不许增加。

雍正说:“(如果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

耗羡归公后,各地的火耗率降低在正税的一至两成之间,比原来的高附加税率有了很明显的降低,扭转了地方官员胡乱征收、胡乱摊派的严重情况。

耗羡提解归公后,雍正把它的用途作了明确的规定:一是发给官员作养廉银(高薪养廉),二是用来弥补地方财政亏空,三是留在地方作公用。耗羡虽然归公了,但可以从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员们的办公、生活补助费,使其不再挖空心思多贪多占,以维持官场作风清新、官员“廉洁”自律,所以称为“养廉银”。

雍正在位13年里,由于雷厉风行的清查亏空和推行火耗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官场比之前确实清廉了一些,原先不堪的风气也大有改观。雍正把其前朝历来由地方官私相授受的火耗银提解充公,使从前毫无限制且愈演愈烈的贪赃纳贿行为受到了约束与遏止,这不但是财政制度上的改革,也是对清王朝长期以来官场贪腐、颓废风气的一场大纠偏。

史载,雍正帝励精图治“数百年颓风”铁腕整饬吏治,成效还算显著。据说康熙朝末期时,户部国库里藏银700万两,到雍正13年时增加到5000多万两。雍正从火耗银上下手,不仅革除了积弊,清明了吏治,还促进了经济发展,给乾隆留下了一个很不错的吏治环境与繁盛局面。

标签: 火耗归公清朝

更多文章

  • 清朝灭亡后,八旗军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八旗军,清朝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缔造了满清八旗后(起先只有满清八旗,后来增汉八旗、蒙古八旗),八旗军作为拱卫清政权的根本性军事力量,被分派全国各地军事驻防,在后来的剿灭三藩之乱、收复新疆、抗击沙俄中功勋卓著,为巩固满清统治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大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后,上到统治者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沉迷于天朝上国

  • 清朝八旗军编制中牛录有多少人?甲喇又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八旗军编制

    清朝初期的时候,八旗军确实是一支极为骁勇善战的军队。在那个冷兵器的年代里,八旗军的战斗力,既跟八旗士兵擅长弓马射箭有关,也跟它的军事编制有关。八旗军的编制,起源于16世纪时期,在17世纪初,在努尔哈赤手中逐渐成形。16世纪初期的关外,经常可以看到混战的痕迹。很多女真部族都想在争夺部族酋长首领的地位。

  • 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婼羌国 最后却成为一个小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朝,罗布泊,西域三十六国

    雁渡寒潭,岁月无痕。历史的书页一点点翻过。几曾何时,在西出阳关的古道上,在罗布泊的群山万岭中,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政权——婼羌人建立的婼羌国。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如今同它一样消失,最后竟成新疆一个县,它庞大,活动区域一直从东方的敦煌沿着昆仑山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帕米尔高原;它渺小,属于辽阔的西域三

  • 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七强分在是哪几个 他们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域,汉朝,西域三十六国

    在西域,有着许多小国家,他们有大有小,有的分布在河流岸上,有的在高山南麓脚下,有的绿洲草原环绕。文明程度,军事能力都不一样,或许你只认识那么几个,但是,在古代,西域可是有着三十六国的,他们都臣服于汉朝,自此,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来管理他们,作为丝绸之路的原线国家,他们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他们撑

  • 西域三十六国是真实存在的吗 现在分别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域,张骞,西域三十六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建元类卯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一)乌孙 ---- 现新疆伊宁市及附近几县是乌孙当时一部分。 绝大部份,为沙皇俄国侵占。(二)龟兹 ---- 现新疆库车、拜城一带。 (三)焉耆 ---- 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四

  • 古滇国时期制造所制造出来的恐怖罐子 被列为禁止出国参展的国宝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古滇国

    有那么一个“储钱罐”,是古滇国时期制造到,在它的盖子上面有一副非常恐怖的画面,是一个被杀来祭祀神灵的奴隶。然而,这么一个让人恐惧的罐子,却成为了我国禁止出国参展的特级宝物。我国的一级宝物有几万件,都可以被称为国宝,那么这么件不起眼的“储钱罐”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宝中的国宝呢?在公元前278年,楚国一位名

  • 神秘的古滇国出土的文物中 有一件青铜器让人浑身发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西汉,古滇国

    战国初年至西汉初期,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曾有一个神秘的古滇国,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蛮族部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由于缺少文献记载,古滇国只存在于一些野史记载中,好在出土的文物让这个神秘的国度重现人间。1955年,云南昆明市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开始挖掘,据说这里是滇王及其家奴仆臣的

  • 揭秘:历史上的蓝田之战楚国怎么失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蓝田之战,春秋

    蓝田之战,又称秦楚丹阳、兰田之战,指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的一场战役。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实是公元前313年秋七月(楚怀王十六年)到公元前312年秋九月(楚怀王十七年),整个战局的一部分。战争前一阶段是秦、魏、韩,联盟对楚齐联盟,战争的后一阶段是齐军反戈,变成楚战六国。蓝田之战,以楚军败退,楚军

  • 中原诸国最后一次的合纵攻秦之战,还是失败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合纵攻秦之战,春秋战国

    《阿房宫赋》有这么一句话,“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我认为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六国即使能够爱抚自己的百姓,也不足以抗拒秦国的兼并。要想抑制秦国,向来就只有一个方法——合纵攻秦,这个方法六国都知道,但是却始终办不到。今天要说的就是秦王嬴政时候的蕞之战,这是中原诸国最后一次发动的合纵攻秦之战,是六

  • 合纵攻秦之战 春秋战国著名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合纵攻秦之战

    合纵攻秦之战简介 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大致有5次。评价 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