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次印巴战争简介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者之间引发争端的

第一次印巴战争简介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者之间引发争端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94 更新时间:2023/12/24 8:39:11

第一次印巴战争是印度、巴基斯坦双方关于克什米尔地区分治问题而引发的战争。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时,蒙巴顿方案规定让克什米尔人自由选择归并印、巴一方或宣布独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时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该地区归属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第一次战争。印度参战部队有2个师及若干土邦部队约40000人,巴基斯坦参战的多为部落武装约5万人。印、巴军队经过1年多的争夺战,双方伤亡惨重,胜负难分,后在联合国干预下于1949年1月停火。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余为巴方控制。这次战争没有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

历史渊源

1947年2月1日,蒙巴顿【L. Louis Mountbatten 英国海军中将、东南亚盟军总司令(1900~1979)

】在伦敦正式接受了大英帝国驻印度总督的职务。任内提出关于次大陆独立1948年6月

的“蒙巴顿方案”,将原英属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划分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实行分治,该方案导致印巴分治和长期纷争。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7.11%,印度教徒占20.12%,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地处亚洲心脏,周围分别与中国、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教派阋墙

1947年,饱尝了200年殖民统治的英属印度获得了独立。随着南亚次大陆上空“米字”旗的飘落,殖民统治印度整整两个世纪的制度也随之寿终正寝。在世期间,印度教徒(后建国印度)和“穆斯林”(后建国巴基斯坦)虽勾心斗角,但碍于殖民统治者的威力,更多的是进行暗斗。然而,随着殖民统治者的离去,不同教派却阋墙翻脸,大打出手。原因出在原殖民统治者留下的遗嘱——“蒙巴顿方案”埋下祸根。该方案按照宗教特点把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而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并没有明确,于是战端随起。

要地之争

克什米尔对于二者——印度教徒(后建国印度)和“穆斯林”(后建国巴基斯坦)太重要了,因为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度对此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尼赫鲁经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克什米尔俯瞰巴基斯坦,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近在咫尺。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在评价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时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项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于是,“蒙巴顿方案”在1947年8月一出台,在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便有20万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杀害。在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闻知此事,;义愤填膺,10月下旬,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部落武装分子徒步或骑摩托车从北、西和西南分三路进入了克什米尔进行“复仇”。由于克什米尔土邦政府中的印度教徒武装缺少武器,所以穆斯林武装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先后攻占了木泽弗拉巴德、乌里、巴拉穆拉、吉尔吉特等众多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杰城、拉乔里和诺歇拉待少数战略要地,但也将其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来势汹汹的穆斯林武装,身为印度教徒的克什米尔大君哈利·辛格惊恐万状。他立即致信于印度政府,其救援。印度政府求之不得,把先头部队2个步兵营由新德里紧急空运到斯那加附近一机场。装备精良的印军一踏上克什米尔的地面,便迅速向斯利那城中进发,并很快从大君哈利·辛格的地方武装手中接管了斯利那加的防御。此时,穆斯林武装已兵临斯利那加城下,双方在城郊发生了激烈交火。于是正式拉开了第一场争夺克什米尔的帷幕。

印军攻势

印度为了夺回在克什米尔的主动权,之后又派出第161旅、第50伞兵旅、第19步兵旅和第7坦克,从查谟地区进入克什米尔参战。印军把兵力部署在两个主要作战方向上,即在斯利那加和查谟各部署了一个师的兵力。印军以两地为前进基地,向周围巴基斯坦武装发动了全面进攻。

11月初,印军将兵临斯利那加城下的巴基斯坦武装击退到距斯利那加城20多千米的沙拉登地区。印军首次使用第7坦克旅的部分兵力,支援第161步兵旅,与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展开争夺战。在坦克的掩护下,印军士兵边前进边开火,给巴基斯坦武装造成重大伤亡,印军和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地区的战斗仅仅持续了20分钟左右,巴基斯坦武装死伤惨重,约有500人被打死。

在查谟西部地区,印军大批兵力赶到,并且接防了诺歇拉和唐格尔地区哈利·辛格地方部队的守备。查谟西部地区位于皮尔札尔山的西南麓,区内有奇纳布河和杰卢姆河的支流多山多岭。印军为了击溃巴基斯坦武装对诺歇拉的进攻,决定对巴基斯坦武装的一个补给基地阿斯尔一克答拉进行袭击,以收釜底抽薪之效。担任这项任务的是一个代号为“查拉力量”的坦克机动分队。在1948年1月8日夜间,“查拉力量”机动分队向阿斯尔一克答拉补给基地发起进攻,坦克分队突然向巴基斯坦武装近距离直瞄射击。面对这些来势汹汹,无法阻挡的铁甲怪物,巴基斯坦武装惊慌失措。在印军坦克火力的沉重打击下,巴基斯坦武装逃离阿斯尔一克答拉的补给基地,扔下大量物资以及战死者的尸体。印军解了巴基斯坦武装对诺歇拉的包围后,已牢牢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准备进一步打击该地的巴基斯坦武装。然而,战争进行到1947年底,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大雪封山,阻止了印军的进攻行动。印军主动提出联合国调停,并借机积极备战。

更多文章

  • 第一次印巴战争为什么会为第二次印巴战争埋下隐患 难道两国的问题没有解决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印度,巴基斯坦,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10月27日,1个锡克营的印度士兵在斯利那加机场着陆与斯利那加城郊的穆斯林武装人员发生激战。同时印度的精锐部队第一百六十一旅也迅速进人克什米尔南部地区。巴基斯坦政府立即号召穆斯林在克什米尔展开反对印度的"圣战"。巴基斯坦的穆斯林迅速组成民军,从北、西和西南分三路进人克什米尔。在1947年年

  • 锡克教: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锡克教,佛教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原意为门徒。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视祖师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

  • 春秋时期晋国假虞伐虢中的虞国和虢国是哪两个国家?具体位置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虢国,虞国

    周朝初期四大公爵国虢国、虞国、宋国、州国之一,其中宋国是商朝后裔,州国是夏朝后裔,这两国只是为了体现周朝分封的公平性而得到公爵之位。而虢国和虞国,是姬姓诸侯,他们的开国之君都是周武王的叔父,这两国才是周武王最倚重的诸侯。虢国初封在关中西部,负责看守西周关中西大门,而虞国在关中东部,负责看守关中东大门

  • 揭秘:实力强大的智氏为什么没有统一晋国?(晋国智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智氏,周朝,晋国智氏

    在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在春秋五霸中名列前茅,被称为中原霸主,但是即使再强大的国家,也必须要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和合理的制度,由于各种原因,强大的晋国在春秋末期衰落了,连年的内乱导致晋国空虚,君主权利下降,最后沦落到被分裂的地步。那么,晋国为什么一步步走向衰落了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卿大

  • 晋国六卿之一:智氏的历史渊源(晋国智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智氏,周朝,晋国智氏

    智氏起源于东周时期,曾是晋国六卿之一,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华夏望族,得姓始祖是晋国次卿智庄子。春秋时期,晋国相国荀息之孙荀首,食采于智邑(今山西永济市),史称智庄子,是为智氏始祖。智氏连续七代立身晋国政坛,到智襄子执政时,智氏远强于韩、赵、魏三卿,成为晋国乃至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大夫家族,在晋阳之战中,智氏

  • 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出一家,为何后来却“窝里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行氏,春秋,晋国智氏

    “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中有两家其实是从一家分出来的,那就是中行氏和智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原黯。原黯是晋武公时候的大夫,因为灭荀国有功被封于荀地,其后改为荀氏。荀氏在晋国发展得很好,原黯的孙子荀林父后来任中军将(正卿),开辟了中行氏一脉;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后来任中军

  • 高楼寨之战的背景如何?起义军为什么对清政府地方官吏极其痛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高楼寨之战,清朝

    高楼寨之战发生于1865年四月,当时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与僧格林沁部展开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伏击战。高楼寨之战背景十分复杂,早在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各地捻军都纷纷宣起起义的浪潮。几年之后1855年秋季,豫皖边境的捻军首领最先在毫州的淮河汇集,推荐张乐行为盟主,正式建立了五旗军制。这

  • 僧格林沁之死意义重大 成晚清历史军事转折点(高楼寨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僧格林沁,晚清,历史,,高楼寨之战

    清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即公历1865年5月18日),在山东曹州吴家店(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发生一个重大事件:满清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轻进追剿,被捻军包围杀死。一名铁帽子王战死所具有的舆论震撼性当时极其强烈,但僧格林沁之死的历史意义远不止此,而是构成了晚清历史的一

  • 维多利亚时代的三角贸易开创者 英国十六世纪著名的航海家约翰·霍金斯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英国,海盗,维多利亚,维多利亚时代

    约翰·霍金斯(John Hawkins 1532—1595),英国十六世纪著名的航海家、海盗、奴隶贩子。维多利亚时代的三角贸易开创者,伊丽莎白时代重要的海军将领,他对英国海军进行的改革是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商世家霍金斯于1532年出生在英国西南部德文郡普利茅斯的一个商人水手家庭。霍金

  •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伦敦:伦敦的大恶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维多利亚时代

    想象在一个夏天,气温在32摄氏度左右,你是一位绅士,穿着很正式,喝着一杯热茶层,而不是穿着棉T恤喝着冰咖啡,坐在客厅里。再想象你是一个女人,虽然穿着更透气的棉布袍子,但你汗湿的头发贴在你的脖子上,身在一个潮湿的厨房。你都会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可怕的、无法逃避的气味,一种无法描述的臭味,欢迎来到维多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