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锡克教: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

锡克教: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762 更新时间:2023/12/9 6:31:16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是梵Sikha的音译,原意为门徒。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视祖师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徒非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尊称为“古鲁”,意为“上师”或“师尊”。从第一代上师那诺(1469~1539)算起,到戈宾德·辛哈(Gobind

Singh,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十位上师。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被暗杀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上师。戈宾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按照教条,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上师和锡克教的著名经典《阿底格兰特》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锡克人约计1630万(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其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该地有“印度粮仓”之称。该教的创始者那纳克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锡克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引起了贱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满,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面对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遂出现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很广。

那纳克上师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统治时期(1451~1526),当时印度教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竟然给巴卑尔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后,喜出望外,遂率兵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现属哈里亚纳邦)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上师那纳克对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使国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难。因此,他把巴卑尔的军队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为“罪恶的迎亲队”。当时,虽有许多人大声疾呼,反对社会黑暗和人民中间的伪善现象,但谁也没有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只有上师那诺首先公开谴责和咒骂腐朽的统治者以及封建领主,把他们说成是刽子手、恶狗和吸血鬼。他还把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写成一本书,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由于巴卑尔入侵所造成的桩桩惨案。当时,各封建领主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那纳克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他希望给每个人以平等权利,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他蔑视富有,同情贫穷,爱憎分明。

他公开反对朝圣和宗教的伪善。一次,那纳克上师格云游到哈里杜瓦尔,他看见人们站在恒河里,面向东方,朝着太阳浇水。那纳克上师便也站在恒河里,面朝西方浇水。因为他不面朝东,而是面向西浇水,人们误认他是疯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他问:“你面朝东给谁浇水?”他回答:“给太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又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面浇水?”“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那纳克说。一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水连河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那纳克立刻反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到太阳那里呢?”他们被那纳克驳得哑口无言。

那诺反对男尊女卑。当时,社会上妇女备受歧视,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种姓中,流行着一种杀害女婴的陋俗,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杀死。那诺坚决反对这种野蛮行为,并指出了妇女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子离不开女子,否则没法过日子。他还说,妇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们在男人面前为什么就一钱不值呢?怎能说她们低贱,微不足道呢?

那诺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梵天的说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说,人们只有尽好家庭义务,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到达梵天那里。他发现,几乎所有教派只强调外表形式,因而相互争吵,有许多天真的人就是在这种争吵的烟幕中受骗上当。因此,他鼓励和开导这些人挣脱骗人的罗网。

尽管那纳克也叫人们叨念罗摩,以求解脱,但他从不叫人们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

那纳克上师出生于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从事耕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时常教导教徒:“生活在虚幻之中,而又不为虚幻所迷恋,才能得到真正的瑜加(即精神和梵天融为一体)。靠外表的伪装,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他认为,只是吹牛说大话和谈经论道的人,不会成为瑜加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那纳克上师活了77岁,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传播着他的教义,影响很大。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锡克教,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继那纳克上师之后,恩戈代瓦当了锡克教的第二代上师,那纳克在世时,亲自把上师的宝座交给了他(1539年那纳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恩戈代瓦死后(1539~1552),阿马·达斯(1552~1574)继位,他为宣传锡克教主张,扩大锡克教影响而作了大量工作。后来他任命女婿拉姆·达斯·索迪为上师。从此上师一职由索迪家族世袭。拉姆·达斯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寺。寺身镀金,故以金寺得名,作为锡克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但这项工作到第五代上师阿周那代瓦时才正式竣工。

阿周那是拉姆·达斯的小儿子(1581~1606),阿周那任上师期间也作了大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达南达南和斯里哈尔高温德普尔这样的城市,编辑了古代的典籍,还竭力向锡克教徒灌输了英雄精神。后来由于被莫卧尔皇帝怀疑,而残遭杀害。至此,结束了锡克教和平发展的道路。

阿周那临死前任命儿子哈戈宾德(1606~1644)接任,为第六代上师。由他开始,锡克教发展成了半武装的宗教组织,注重了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徒发生冲突。第七代上师由哈戈宾德的孙子哈尔·拉伊继位(1644~1661)。他被莫卧尔皇帝囚禁于德里后,任命次子哈尔·克里香为继承人(1661~1664),他13岁不幸夭折,死于天花。他的继承人是第六代上师哈尔·哥宾德的次子氐戈·巴诃杜尔(1664~1675),当时正值奥朗则布统治印度,锡克教徒处境险恶,最后上师氐戈·巴诃杜尔被迫自杀,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格。

他死后,由戈宾德·辛哈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十位上师。他在任期间,对锡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上师制度。自上师那纳克死后,印度教的处境越来越坏,因此锡克教上师们意识到要改变处境,必须实行军事化。从第六代上师哈戈宾德开始(17世纪初),锡克教开始发展为武装组织,经常与政府军以及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进行武装冲突。到戈宾德·辛哈时期实现了军事化。“锡克”的真正含意是“进了学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锡克教徒们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关英雄精神和维护尊严而献身的教育。这种教育远在第一位上师那诺时就已开始,到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时又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完成了锡克教军事化的任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并率领这支军队同莫卧尔军队展开了长期斗争。戈宾德·辛哈给教徒举行献身仪式,要求教徒蓄长发、带发梳、钢镯、穿短裤、佩短剑,以示区别于其他教团。有种说法,认为这五件东西随时提醒教徒对本教坚信不移。

到1699年,上师戈宾德·辛哈在旁遮普的阿南德普尔·萨哈布召开了8000人大会,会上宣布成立卡尔萨党,以便用武力对付各种灾难,保卫锡克教。同时还给男性锡克教徒取了一个共同称号叫“辛哈”(雄师)。锡克人给人们以勇敢无畏的印象,这同他们的教育有关。

戈宾德·辛哈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难和被压迫的人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最后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42岁。

戈宾德·辛哈死后,称锡克教领袖为“上师”的传统便宣告结束,而以锡克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但锡克军先后在锡克教领袖班达·威拉克和兰季德·辛哈的领导下,仍然进行了不懈的战斗。在锡克人的整个历史上,班达·威拉克也是一位很有朝气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和尚,上师戈宾德·辛哈在临死前不久才结识了他。他对高温德·辛哈曾发誓过,“我一定要结束莫卧尔人的暴行”。

班达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聚集起的锡克军,在斯尔京德地区把莫卧尔军打得落花流水,吓得莫卧尔人不得不从德里调兵遣将。班达又浴血奋战,达数月之久。最后,班达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剩下的士兵,全被活捉,押送德里,在那里受到了百般折磨,终于惨遭杀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锡克教分成了12个支派,这些支派叫米斯尔。其中一个支派里出了一位青年领袖,名叫兰季德·辛格(1780·11~1839.9),是他再一次把分散的锡克人聚集在一起。

兰季德·辛格个子瘦小,独眼,勇敢而善骑射,在阿姆利则的哈里杜瓦拉修了一座大理石的德拉巴尔·萨哈布寺(Harimandir),在庙顶镀了一层金,这就是著名的金寺。

这个时候,对锡克人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莫卧尔,而是英国人。此时英国人已经控制了除旁遮普以外的整个印度。但他们还不敢觊觎旁遮普。

兰季德·辛格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同英国人结盟而不是结仇。于1809年4月同英国人签订了阿姆利则条约,以萨特累季河为界,双方不得逾越,共同遵守。在这期间,他还让英国人为他训练军队,发展武装。但到后来,英国人公然违约,兰季德·辛格只好被迫对英宣战。

1839年6月27日,兰季德·辛格逝世之后,由他6岁的幼子达立普·辛格继位。从此以后,旁遮普动荡了十年,内部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被英国人利用。结果锡克军被英军打得一败涂地,达立普·辛格被俘,并被押送英国。从此英国人开始了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

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则四百余锡克人遭到英国当局杀害,致使许多锡克教徒纷纷脱离英国人的控制,参加到圣雄甘地所领导的自由运动中去,各种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在独立斗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为印度独立作出了贡献。

标签: 锡克教佛教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晋国假虞伐虢中的虞国和虢国是哪两个国家?具体位置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虢国,虞国

    周朝初期四大公爵国虢国、虞国、宋国、州国之一,其中宋国是商朝后裔,州国是夏朝后裔,这两国只是为了体现周朝分封的公平性而得到公爵之位。而虢国和虞国,是姬姓诸侯,他们的开国之君都是周武王的叔父,这两国才是周武王最倚重的诸侯。虢国初封在关中西部,负责看守西周关中西大门,而虞国在关中东部,负责看守关中东大门

  • 揭秘:实力强大的智氏为什么没有统一晋国?(晋国智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智氏,周朝,晋国智氏

    在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在春秋五霸中名列前茅,被称为中原霸主,但是即使再强大的国家,也必须要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和合理的制度,由于各种原因,强大的晋国在春秋末期衰落了,连年的内乱导致晋国空虚,君主权利下降,最后沦落到被分裂的地步。那么,晋国为什么一步步走向衰落了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卿大

  • 晋国六卿之一:智氏的历史渊源(晋国智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智氏,周朝,晋国智氏

    智氏起源于东周时期,曾是晋国六卿之一,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华夏望族,得姓始祖是晋国次卿智庄子。春秋时期,晋国相国荀息之孙荀首,食采于智邑(今山西永济市),史称智庄子,是为智氏始祖。智氏连续七代立身晋国政坛,到智襄子执政时,智氏远强于韩、赵、魏三卿,成为晋国乃至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大夫家族,在晋阳之战中,智氏

  • 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出一家,为何后来却“窝里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行氏,春秋,晋国智氏

    “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中有两家其实是从一家分出来的,那就是中行氏和智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叫原黯。原黯是晋武公时候的大夫,因为灭荀国有功被封于荀地,其后改为荀氏。荀氏在晋国发展得很好,原黯的孙子荀林父后来任中军将(正卿),开辟了中行氏一脉;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后来任中军

  • 高楼寨之战的背景如何?起义军为什么对清政府地方官吏极其痛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高楼寨之战,清朝

    高楼寨之战发生于1865年四月,当时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与僧格林沁部展开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伏击战。高楼寨之战背景十分复杂,早在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各地捻军都纷纷宣起起义的浪潮。几年之后1855年秋季,豫皖边境的捻军首领最先在毫州的淮河汇集,推荐张乐行为盟主,正式建立了五旗军制。这

  • 僧格林沁之死意义重大 成晚清历史军事转折点(高楼寨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僧格林沁,晚清,历史,,高楼寨之战

    清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即公历1865年5月18日),在山东曹州吴家店(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发生一个重大事件:满清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率兵轻进追剿,被捻军包围杀死。一名铁帽子王战死所具有的舆论震撼性当时极其强烈,但僧格林沁之死的历史意义远不止此,而是构成了晚清历史的一

  • 维多利亚时代的三角贸易开创者 英国十六世纪著名的航海家约翰·霍金斯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英国,海盗,维多利亚,维多利亚时代

    约翰·霍金斯(John Hawkins 1532—1595),英国十六世纪著名的航海家、海盗、奴隶贩子。维多利亚时代的三角贸易开创者,伊丽莎白时代重要的海军将领,他对英国海军进行的改革是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商世家霍金斯于1532年出生在英国西南部德文郡普利茅斯的一个商人水手家庭。霍金

  •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伦敦:伦敦的大恶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维多利亚时代

    想象在一个夏天,气温在32摄氏度左右,你是一位绅士,穿着很正式,喝着一杯热茶层,而不是穿着棉T恤喝着冰咖啡,坐在客厅里。再想象你是一个女人,虽然穿着更透气的棉布袍子,但你汗湿的头发贴在你的脖子上,身在一个潮湿的厨房。你都会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可怕的、无法逃避的气味,一种无法描述的臭味,欢迎来到维多利亚

  • 维多利亚时代为何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当时世界排名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时代代表着英国最强盛时期,那时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一个18岁继位的女王,从她在位开始到她去世,就是一整个维多利亚时代。可以说维多利亚女王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恪尽职守,让英国经济在世界遥遥领先。一、英国最强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

  • 西班牙无敌舰队为什么会败给英国 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班牙,英国,西班牙无敌舰队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开端,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已经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领土面积、人口数量、陆军实力等等,而是由这个国家的海军实力所决定,因为海军的强大与否,决定了他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决定了是否能够在全球霸权中挣得一席之地,这就是著名的“海权论”。随着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