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什么要北征乌桓?原因是什么

曹操为什么要北征乌桓?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450 更新时间:2024/1/3 4:32:57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此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剿杀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势在统一北方。而此时的乌桓首领蹋顿,也称霸一方,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袁绍的河北四州已全部落入曹操手中,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袁绍死后,公元205年,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由于曾经得到过袁绍的帮助,袁尚、袁熙在乌桓暂居下来,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袁尚、袁熙便开始纠集力量攻击曹操,以图报仇。三郡乌桓也经常与曹操为敌,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四月,三郡乌桓进攻鲜于辅于犷平(密云县东)。曹操率兵前往援救,乌桓于是出走塞外。三郡乌桓曾攻破幽州,掠抢汉民十余万户,且欲助袁熙、袁尚恢复故地。

曹操深知,不征服乌桓,不扫除袁氏残余势力,北边的局势就不可能真正稳定下来。为了消灭袁绍余部,曹操决定北上征讨乌桓,解除后顾之忧。曹操认为有必要在北方进行最后一次征战,但又一时下不了决心。因为远征乌桓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须在人力、物力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他最担心的就是南边紧靠自己领地的刘表趁机袭击自己的后方。

但是谋士郭嘉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曹操的这个顾虑。郭嘉看出了曹操为此犹豫不决,于是说:“曹公虽然威震天下,但乌桓仗着离我们很远,必然没有防备,我们可以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这样肯定可以将其一举歼灭。过去袁绍有恩于乌桓,现在袁尚兄弟又留在那儿,对我们来说这终究是一个隐患。再说,现在青、冀、幽、并四州的人,只是迫于形势归附了我们,并没有得到我们多少好处。如果我们舍北而征南,袁尚就会借助乌桓的力量,招纳旧部,一呼百应,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这样一来,恐怕青、冀二州就将不再属于我们了。刘表这个人,不过是一个清谈客罢了。他对刘备所抱的态度是矛盾的:重用刘备吧,怕控制不住刘备;不重用吧,刘备又不肯真心实意为他出力。因此,即使我们动用全部军队远征乌桓,刘表也不会有大的举动。曹公不必为此多虑。”

曹操并没有急于点头,而是继续听郭嘉的分析。郭嘉分析认为:刘表尚不足惧,也不会因为刘备的怂恿就贸然和曹操作对。二刘之间并不是真正亲密无间的,他们的这种关系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联合起来攻打曹操的后方,根本没有必要顾虑这些。所以,郭嘉力主北击乌桓。

于是,曹操下决心去除这块心病。其实,曹操对此早有准备。早在公元206年,曹操就接受了董昭的建议,动用大批民工开凿了两条水渠,一条是平虏渠,一条是泉州渠。以便于运粮北上。平虏渠自呼沦河(今河北保定滹沱河)入泜水(今天津市海河上游),泉州渠自河口入潞河(北运河之上游,流经今北京密云县东之鲍丘水亦称东潞水)以通海。另外,曹操还做了人心准备,在建安十二年(207)二月,下了一道《封功臣令》,有20多名功臣被封为州侯,其中还指派了日后管理乌桓的官员。

一切准备就绪,曹操采纳谋士郭嘉又说:“兵贵神速。现在我军袭击千里之外的敌人,辎重太多,行动迟缓。如果敌人得到消息,必然预作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快速前进,以出其不意打击敌人。”于是曹操便率兵轻装简行,千里突袭,疾进千里突袭乌桓,并重礼聘请隐居在徐无山(河北玉田县西北)的右北平义士田畴为向导。由于夏季多雨,道路积水泥泞难行,乌桓人在沿途险要的地方派兵把守,以为曹军无法越过。谁知田畴带领曹操的军队沿着旧北平郡治平刚(辽宁凌源以西)取道出卢龙塞(河北喜峰口)直奔柳城(辽西乌桓蹋顿的统治中心、今辽宁朝阳西南)。来到城外约二百里时,乌桓才惊觉,于是慌忙仓促组织数万人在凡城(辽宁朝阳市附近)迎战曹操。

开始时战事的进展并不顺利,乌桓虽然仓促应战,但由于曹军不仅人数少,而且辎重都在后面,前军甲兵又少,许多人不禁有些胆怯。两军从早晨混战到傍晚,此时曹军几近不支,纷纷败退下来,乌桓蹋顿坐在青牛驾辕、黄色伞盖遮蔽的车账之上,得意地观战。

曹操没想到形势对自己这么不利,正在愁眉不展之时,手下大将张辽忽然一声大喊:“主公平时厚待我们,此时不战更待何时!”说完,撕下手中扛着的帅旗挺起旗矛,策马疾速下山,在乌桓兵众一片惊呼之中,张辽直奔毫无准备的蹋顿青牛车帐前,一矛把蹋顿刺下车来,割下首级,大呼着率军冲入乌桓军中。乌桓部众毫无准备,遂散乱崩溃,四散而逃。曹军乘势追击,当场“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乌桓)、汉降者计二十余万口”,直追逼至柳城之下,楼班、苏仆延、乌延与袁尚、袁熙等人逃跑后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畏惧曹操势力,怕得罪了曹操,于是将这些人全部斩首后将首级送给了曹操。

三郡乌桓平复后,曹操把他们的余众一万余落全部迁入中原,曹操将所获的乌桓兵众,通过精选和整编,改编成精良的骑兵部队,仍由乌桓的王、候大人率领随同曹操转战南北。

从此,乌桓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标签: 乌桓汉朝

更多文章

  • 明朝文化在成就上面是什么样的 以三部最代表性的科学著作就看出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天工开物,明朝文化

    宋应星在崇祯十年(1637年)为其《天工开物》所写的初版序中称:“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此语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明朝作为一代盛世呈现出的国家统一、百姓安居的景象。正是这种基本和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中华民族前此数千年留下的丰富的文明创造

  • 明朝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有人会说专制,百姓愚昧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水浒传,明朝文化

    明朝出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等等,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明朝专制,百姓愚昧?分阶段来看。朱元璋和朱棣是高度专制时期。朱高炽,赋予内阁封驳权,由此皇帝和内阁开始较劲。朱瞻基,赋予太监批红权。于是形成皇帝、内阁、太监三方权利制衡。这一套

  • 明朝文化:市井文化高度发展小说成就极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文化

    思想王阳明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贽则更肯定“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

  • “八仙过海”竟是为了越狱?古文中对八仙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神仙,中国,八仙过海

    在我国民间,几乎人人都熟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这八位神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应当说,一切神灵都是人造的,所谓“八仙”自然也不例外。大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而产生的,不过说法有异。 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分别是: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

  • 八仙过海其实就是八个囚犯越狱你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八仙过海

    在中国民间,几乎人人都熟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当人们带着满腹的欢喜和艳羡谈论其中的主人公的时候也许并不知道八仙的原型各自是什么,他们究竞缘何而来,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这些历代以来名目不一的八仙,即使最后被锁定,其实际也并不是同一时代人,他们的这种组合,就像是一盘五彩缤纷的拼盘,也完

  • 古人高考究竟是怎么作弊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人高考,八仙过海

    高考,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有些人可能要说,某某某没上大学最后取得了哪些优异的成绩,不否认,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因此努力考个好大学是很有必要的。也算是对自己从小便在读书的一个交代。言归正传,历史上古人非常讲究诚信,那么是不是就说明他们不会考试作弊?网络配图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 八仙过海过的是哪个海以及过海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八仙过海过的是哪个海以及过海的原因是什么

    八仙过海,是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相传从前吕洞宾、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共八位神仙,为了渡过东海,踏险浪、战恶魔、各施法术和本领,最后终于到达了彼岸——蓬莱仙境。八仙为何过海原来在唐末时期,真的有个叫吕洞宾的人。他文武双全,相貌堂堂,因在朝中犯了罪,被发配到大海之中的长

  • 西游记道具紫金钵盂简介 它的最大功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西游记,唐僧,紫金钵盂

    《西游记》中的重要道具,是唐太宗李世民钦赐给御弟三藏法师路上化缘用的。紫金是一种综合了金、铜、铁、镍(niè)等多种元素的合金。俄罗斯是其主要产地,其余还分布在土耳其等国,但俄罗斯的紫金在世界上最为著名,尤其是俄罗斯地大物博,紫金矿藏非常丰富。紫金钵盂《西游记》中的重要道具,是唐太宗李世民钦赐给御弟

  • 紫金钵盂和通关文牒相比 为什么如来会看重后者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游记,唐僧,紫金钵盂

    《西游记》原著中,如来有三藏真经,如来门下和尚在舍卫国赵长者家看诵了一遍,讨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还嫌卖贱了。于是,为了取经,唐僧只好把唐太宗给他的紫金钵盂拿出来,当作人事给了如来座下的二尊者。关于如来座下的二尊者索要紫金钵盂之事,众说纷纭,有人说佛祖贪财,有人说是为了以示经书珍贵,所以不可轻传。《后

  • 阿傩、伽叶索要紫金钵盂的秘密是什么样的 看完就知道索要人事的重要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游记,唐僧,紫金钵盂

    阿傩、伽叶索要人事不成,便以无字之经糊弄唐僧。燃灯古佛可怜唐僧十四年取经不易,派白雄尊者前往暗示。唐僧返回雷音寺后,向佛祖告状。哪知佛祖却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轻取”。唐僧无物可奉,只得奉上紫金钵盂,阿傩、伽叶这才传了有字真经。实事上,无字之经才是佛教最高的佛法,只因东土僧人愚笨,识不得无字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