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宁静致远呢?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宁静致远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719 更新时间:2024/1/17 11:36:34

古人云:宁静致远。

如果一个人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拥有宁静的心态,他才能够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在事业的高峰上攀得更高。

那么如得到并维持内心的宁静呢?

- 1 -

《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要想获得内心的静,源于心有所定,心有所属,心有所志;而“心定”的前提就是首先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这就是“知止”,即孔子所说的“志于道”。

“道”不是一般的人生目标,而是一种具有理想性的人生使命。

一般人往往这山望着那山高,得陇望蜀,欲望得不到收拢,心就不定。

当有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之后,心才能定下来,就不会被外在各种诱惑所吸引,不至于歧路亡羊、四顾茫然。心定之后,才能做到内心的贞静。

《大学》接着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够实现心安理得、心态安宁,才能够进行缜密的思虑、周详的谋划。只有通过缜密思虑,周详谋划,事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 2 -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儿子丢了一块表,他一边抱怨,一边胡乱地翻腾着四处寻找,可是老半天也没有找到,于是气呼呼地出去了。这时,父亲悄悄进了儿子的房间,不一会儿就找到了表。

儿子问:“您怎么找到的?”

父亲说:“我就安静地坐着,一会儿就能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类似经历,我们可能都体验过。稍一思考,马上就会发现宁静对我们是何等的必要。

在传统化中,佛教和道教关于静修的理论和方法很多。明儒家吸收了佛道二教的内容。但儒学与佛、道不同,它不是宗教学说,不主张通过退隐的方式去达到修身的目的。

不管是佛教也好道教也罢,大都是要出家修行,一般是隐居名山大川,寻找一处静谧所在,修建寺院道观以避世修行。

儒家虽借鉴佛、道很多静坐、静修方法,但在根本立场上却有大不同。阳明弟子王畿对此说得最为显白。

作为王门翘楚,王畿在《悟说》一文中将身心修炼方式归结为三种:

一是通过语言文字;

二是通过静坐;

三是通过人情事变的练习。

他说:得之于语言文字的好像是门外的宝贝,还不真正属于自己。静坐也不是彻底的方式。他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譬之浊水初澄,浊根尚在,才遇风波,易于淆动。”

什么意思呢?

静坐是人为营造的一种静谧状态,比如僧人和道士的修行一般都远离尘世,躲在一个宁静环境中可得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而一旦脱离那种特殊环境,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这就像要使一盆浑水变清,可以将其安静地放置若干时间,就变得澄清。但这只是暂时的,一旦遇到风波摇晃,沉渣就会泛起,清水重新变成浑水。

- 3 -

那么怎样才能彻底实现身心的修炼呢?

按照儒家的看法,那就是通过“人情事变”的磨练。

这也是阳明学派特别倡导的“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方有益”。在阳明学派看来,“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其实朱熹虽重视静坐,但也仅将之视为方便法门而非根本方法。他说:“圣贤教人,岂专在打坐上?要是随处着力,如读书、如待人处事、若动若静、若语若默,皆当存此。”

也就是说,在社会人生的事事物物、方方面面去磨练修养自己,才是根本修养之道。

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冲突、紧张和矛盾,就需在应对这些事务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去磨练自己,提升自己对不良情绪的控制能力,养成内心的宁静。

可见,朱熹和王阳明都主张“在事上磨练”,这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和正视现实的修养原则。

实现内心宁静,方式很多,但前提是须意识到需要宁静,意识到过于忙碌缘于内心过盛的欲望。

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慢人生的脚步,有张有弛,给心灵留一点空白,或许我们就既能实现人生价值,又可收获人生幸福。

标签: 宁静致远

更多文章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句话的原文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于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全文如下(《艺文类聚》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 古代故事:能忍自安为善最乐(能忍则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能忍自安,能忍则安

    几个惊人的古代故事是关于忍和善的,很实在,只要想做,谁都能做的到,做到后才能知道它的妙处所在。能忍自安 为善最乐唐朝时代有个叫张公艺的人,家里九代人都同住一块儿,没有分家,并且大家都非常友爱和睦。唐高宗十分惊奇,便问张公艺:「你们家有何特别的治家之道?」张公艺便请求拿纸笔写答案。待人拿来纸笔,只见张

  • 尝粪忧心的故事:孝子庾黔娄尝父亲粪了解其病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庾黔娄,,尝粪忧心

    庾黔娄,生卒年不详,字子贞,南北朝齐梁时期(479—587)新野(今属河南)人。其父庾庚易,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隐居不出,南齐朝廷数次征聘他都不肯就职。庾黔娄少时好学,禀性至孝,曾出仕齐为编令,后任孱陵(治所在今湖北省公安县西)县令,又任蜀郡太守,至梁代累迁至散骑常侍。做官很有政绩,以仁爱化俗,

  • 学士和大学士是什么样的官职 区别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大学士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学士、大学士是怎样的官职?下面跟大家讲讲翰林院中大学士是一个怎样的官职,下面小编将和大家聊聊。学士之称,西周指在学的贵族子弟。《周礼·春官·乐师)):召诏及彻,人、学者。帅学士而歌彻。”《庄子·盗蹈》:战国、秦、汉时期,指一般的文“摇行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

  • 大学士范文程次子 清朝大臣范承谟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范文程,大学士

    范承谟(1624年-1676年),字觐公,号螺山,辽东沈阳(今辽宁沈阳)人,汉军镶黄旗,清朝大臣,大学士范文程次子。范承谟进士出身,曾任职翰林院,累迁至浙江巡抚。他在浙江四年,勘察荒田,奏请免赋,赈灾抚民,漕米改折,深得当地民心。后升任福建总督。三藩之乱时,范承谟拒不附逆,被耿精忠囚禁,始终坚守臣节

  • 明代晚期内阁首辅 中极殿大学士刘一燝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内阁首辅,刘一燝,大学士

    刘一燝(1567年-1635年),字季晦,江西南昌人。晚明政治人物,与叶向高、左光斗同为辅政大臣主持朝政,历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内阁首辅。刘一燝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万历十六年(1588年),一燝与兄一焜、一煜同赴乡试中

  • 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 能调动各地的军队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军机大臣

    在各种关于清朝的电视剧中,军机大臣这个称呼非常熟悉,例如军机大臣和珅等等。认真的说,军机大臣确实位极人臣,地位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官员。但是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能不能调动驻扎在各地的军队呢?其实,在清朝的政治框架之下,军机大臣看上去高大上,但实际上还是必须听命于皇帝。也就是说,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都

  • 如果想称为军机大臣难吗 一共有多少条件才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军机大臣

    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以后,内阁成为了国家的中枢机构,内阁大学士成为了“无相名,而有相权”的实权人物。这种制度在清入关后被沿袭,不过清初时满洲王公依然有着很高的权力,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两个中枢机构。可到了雍正时期,自雍正八年创建了军机处以后,军机处则实际上成为了清代掌权机构,军机大臣成为了

  • 内阁学士与军机大臣都是清朝非常重要的官员 他们的地位谁更加高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军机大臣

    清朝官制中,内阁学士与军机大臣,都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也是非常重要的官员。内阁是清朝的最高官署,军机处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这两个职位产生的时间,并不相同。军机大臣产生于永正年间。最早是雍正皇帝为了平定青海的准噶尔叛乱,临时从朝廷大臣,以及亲王宗室中抽调一批精锐能干的大臣,帮忙处理军务。战事过后

  • 菜市口灵异事件是真的假的 诡异的事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菜市口

    北京菜市口早在明朝时,便是京都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当时沿街叫卖的菜摊非常之多,四九城内的老百姓几乎每天都要到这买菜,因此大家便把这个街口称作菜市街,直到清朝才正式改为菜市口,沿用至今。但也是从清朝开始,菜市口这个地方也就不再是单纯的蔬菜交易场了,因为清政府将杀人的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移至宣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