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讨明檄文“七大恨”中有一个闹剧,让人啼笑皆非?

讨明檄文“七大恨”中有一个闹剧,让人啼笑皆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953 更新时间:2023/12/21 3:07:48

且说,清太祖努尔哈赤要跟自己曾经的主人——大明朝叫板,于是煞费苦心地编撰出了一个,为后来历代清朝统治者津津乐道的讨明檄“七大恨”来。

“七大恨”的最原始的版本未存于世,流传在世的版本众多,甚至同一版本中“七恨”的内容也往往重复、啰嗦、混淆不清。

经清史研究专家孟森梳爬、厘清,最接近原始版本的,应该是收藏于北大研究所的天聪四年木刻揭榜之七大恨。

这个揭榜是天聪四年皇太极带领后金军队打到北京城下,在返程时,为安抚民心而刊布谕民榜文。

这个榜文中所记载的七大恨内容,最接近于奴尔哈赤起兵反明时的原状。

而木刻揭榜中“七大恨”的第七恨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所以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这第七恨的原文是:“我国素顺,并不曾稍倪不轨,忽遣备御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文□之间毒不堪受。所谓恼恨者七也。”(注:“□”为原榜文遗缺字)

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文,则是:我国来忠义孝顺,从来没有过无礼之举,南朝忽然派遣备御萧伯芝前来巡视。这萧伯芝狗仗人势,蟒衣玉带,作威作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言辞荼毒,让人不堪忍受。即是第七条恼恨。

这里提到的“备御萧伯芝大作威福”事,由于其他版本不载,众多史书也没涉及到此事,致使后人不知事情来龙去脉,莫名其妙。

其实,这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恶作剧,曾让以绝代枭雄自居的努尔哈赤威风扫地、颜面全失。

明末清初文人计六奇在《明季北略》记录有事情全过程,说:

努尔哈赤作为替明朝守边的官员,每年都得向明朝进贡蜂蜜,并开蜜市与边民做贸易。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忙于征讨和吞并哈达、辉发、乌拉等部,就不再进贡了。到四十五年(1615年),传言努尔哈赤把这些年屯积下来的蜂蜜炼制成可以携带的干粮,不知意欲为。辽东巡抚维翰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但又不敢上报朝廷,想来想去,便私下里派遣辽阳的材官萧伯芝前去质询努尔哈赤。

萧伯芝是个贼大胆,他带领豪华仪仗队,敲锣打鼓,冒充朝廷都督,大摇大摆地出发了。到了边境,发现努尔哈赤没有亲来郊迎。萧伯芝当场发作,怒斥后金官员:“我奉朝廷的旨意前来,你们的头领居然不来迎接,真是反了你们了!”然后作返回状,声称要回朝禀告努尔哈赤的无礼。

努尔哈赤得知,穿着橐鞬服屁颠屁颠地赶来,跪在道路左侧迎接。当日,供应的物品十分丰盛。萧伯芝遂转怒为喜,与努尔哈赤交盏欢饮。酒至半酣,萧伯芝板起面孔,责问努尔哈赤为何不进贡。努尔哈赤打着哈哈解释说:“本部的蜂蜜,就好像你们的五谷。五谷遇上欠收之年,皇朝追究谁的责任了?本部这五年来花少蜂死,没有足够的蜂蜜向朝廷进贡。等到来年春天花满枝头,蜂蜜盛产之后,一定像以前一样进贡。这种琐事,如何值得劳烦圣上忧虑?”

待到欢宴结束,努尔哈赤厚赠萧伯芝,送了很多贵重礼物。努尔哈赤还亲自替萧伯芝把马牵出来。两人上马,并辔而行。到了僻静之处,努尔哈赤在马上拍了拍萧伯芝的肩,笑着说:“你是辽阳的无赖萧伯芝,竟然假冒朝廷的都督出使到我的地盘!我不是不能把你杀了然后再向朝廷禀明缘由,而是实在不愿让天朝受到耻笑啊。替我向巡抚李维翰带个话,下不为例哦。”萧伯芝听了,脸色大变,匆匆而回。

从事件的结局来看,萧伯芝和努尔哈赤两人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萧伯芝冒充都督,一旦被朝廷侦知,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努尔哈赤羽翼虽现渐丰,但还没有做好与明朝干仗的准备,也怕明朝怪罪没有进贡之失,所以明知萧伯芝是假,却也只能忍气吞声,赔尽笑脸地向萧伯芝献媚、讨好。

不过,随着后金事业的壮大,努尔哈赤渐渐把这件事视同自己遭受的“胯下之耻”,耿耿于怀,越来越难堪,越来越难以忍受,以致在公开起兵叛明时,煞有介事地将之列入了赫赫有名的“七大恨”之中。

说一千、道一万,“备御萧伯芝大作威福”事终究是个鸡蒜皮的小事,奴尔哈赤这样郑重其事只会让人洞察他的心胸狭隘、自卑和脆弱。

而且,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努尔哈赤却又是跪迎,又是奉酒陪笑,又是送礼献媚,既出卖了后金曾经是明朝部属的关系,又让后来的清朝统治者觉得很没有面子,所以,《太祖武皇帝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满洲老档秘录》等书在收录“七大恨”之时,都毫无例外地把这一条删除掉了。

孟森先生就说“末条以萧伯芝蟒衣玉带为恨,后来太觉其无谓”,“太祖列入七大恨中,亦自觉无事生事。后各本皆删此条,而析别条以足其数”。

删除了这一条,又要凑够“七恨”之数,就不得不在前面的条数中进行拆解,最终出现了许多重复、啰嗦的东西,致使后人读之如坠云雾,不明就里。

标签: 七大恨明朝

更多文章

  • 揭秘:吴越为什么能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做到百年不衰?(吴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吴越,五代十国,吴越国

    大家都知道在五代十国中王权的更迭相当频繁,今天你称王明天他登基,天下纷争,群雄四起,战乱致使人口锐减,田园荒芜,百姓民不聊生。比如后汉才经历了3年就被后周所灭,而其它王朝也才十几二十年的命运,但是吴越国却存在有百年之久,到978年才纳土归宋。那么这个位于二浙地区的小国,是如何在乱世纷争中求得生存,难

  • 五代十国历史:吴越政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吴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越,五代十国,吴越国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虽然林升的本意是讽刺南宋统治者纸醉金迷不愿收复北方故土,但却无意中为杭州城打造了一张城市名片。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强大的女真骑兵南下,攻下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逃难至杭州,建立南宋,定

  • 李自成大顺政权的雏形,设九级军官和六政府,但未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自成,大顺政权

    李自成最为大家熟悉的称号是“闯王”,但是闯王只是一个外号而已,并不是他正式的封号,李自成从崇祯二年起事,一直到崇祯十六年称新顺王,中间十四年李自成都没有正式称王,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连一个稳定的根据地都没有,这也是明朝官方称其为“流寇”的原因,直到1642年李自成占领襄阳才改变了这一尴尬的局面。

  • 如果没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 明朝会被清军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末,张献忠,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有网友问:如果没有农民起义,单凭清军十万铁骑能灭亡明朝吗?看到之前的答案,都是清朝可以取天下是偶然事件。没有李自成,清朝根本不可能灭亡明朝,其实都是不顾事实。首先李自成,张献忠等等各路农民军为什么要起义?就是因为,明军在辽东连战连败,导致明朝财政危机,加收税负,裁员导致。其次,明朝主力军都是清军消灭

  • 有关于张献忠起义的事情有多少 他是在哪一年起义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末,崇祯,张献忠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公元1606年——1646年)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长大后去延绥镇(今陕西榆林)当兵。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率领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 自称八大王。荥阳大会后,与高迎祥、李自成合军东征凤阳(今安徽凤阳)。以后率部南下,转战豫、楚诸地。崇祯

  • 历史上张献忠起义时到底杀了多少人,为什么说他是杀人狂魔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末年,张献忠,,张献忠起义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吾,号敬轩,明末民变首领之一,主要割据于四川,曾建立大西政权。其人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历史记载显示其人曾经进行过多次对平民的大屠杀,后兵败被清军所杀。生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十八日出生于延安卫柳树涧堡(今陕西省

  • 明朝灭亡之后 坚持反清复明的人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定国,张献忠,反清复明

    李定国是张献忠的养子,勇敢善战,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清顺治九年,李定国出兵八万攻湖南,后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清朝派敬谨亲王尼堪率军十五万增援,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清军全军覆没。吴三桂在昆明弑杀永历帝后,李定国

  • 大神伏羲究竟是谁?他为华夏民族做出了哪些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伏羲,华夏民族

    1、伏羲出世故事版本一:远古之时,中原有一个华阳的地方,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华胥氏,据说她喜欢四处游玩,后她得知有一个地方叫燧明国,用火烧东西吃,他便去了燧人氏居住的地方,认识了燧人氏,他们结婚生子便有了伏羲。华胥氏回到华阳后,教大家如何使用火煮食物,因此华阳人让华胥氏主政国事,不久又生下一个女儿叫女

  • 揭西王母传说:西王母乃华夏民族之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王母,华夏民族

    导读:西王母,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南披刻画:洪荒、荆棘、坎坷,苦难、挣扎、跋涉。 这一连串华夏民族诞生之初的记忆,似乎依旧讲述着那个久远年代的沧桑。西王母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温暖。网络配图西王母和炎黄二帝同出一族《青海通史》道:“在中国古代的传说资料中,有不少关于羌人的史迹,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神话

  • 吴越降宋被称为“纳土归宋”,为什么还在后世留下美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纳土归宋,宋朝

    在北宋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时候,南方两浙地区的一个国家,毅然将自己治理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全部献给了北宋王朝,史称“纳土归宋”。这个国家就是吴越国。吴越当时的疆域包括了浙江全省、上海以及江苏等地,国内经济发达,民生稳定。吴越国“纳土归宋”的善举,使得这里的人民免于了战火的屠戮,经济文化得到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