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的“翰林学士”主要是干什么的?

古代的“翰林学士”主要是干什么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895 更新时间:2024/1/27 5:35:47

古代的“翰林学士”具体是什么官职?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翰林学士,具体又是什么官职呢?

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曾设立文学馆,用此来招揽天下人才。而这些人才,对他夺取天下以及登基称帝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登基后,继续招揽有才学的人,留在身边。这种做法,被后来的皇帝保留了下来。这一批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人,被称为翰林待诏,主要负责给皇帝讲学,供皇帝文娱消遣。

中书舍人,是专门帮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唐玄宗时期,因为事务较多,很多重要的事情不能及时起草。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设置学士院,从翰林待诏中选拔一批人才进学士院,帮助中书舍人。

但是,翰林学士又不同于中书舍人,因为中书舍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而翰林学士,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一般的诏书由中书舍人起草,称为外制。而重要的诏书,则由翰林学士起草,称为内制。

起先,翰林学士是没有品级,也没有官署的,他们往往在朝廷里还兼任着其他官职。但是,“安史之乱”后,朝局日趋复杂,因为经常和皇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其地位逐渐重要了起来。

翰林学士经常值宿禁中,所以能够参与起草将领任免、册立太子、宣布征伐等大事,当时被称为“内相”。唐朝的翰林学士,往往能够通过中书舍人这一官职,升为宰相。

唐宪宗时期,从翰林学士中选拔一名德高望重者,为翰林学士之长,称为学士承旨。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承袭唐朝,起先也是没有品级的。宋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再兼任其他官职。

相较于唐朝,宋朝翰林学士权力有所下降,能入翰林学士院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但是,地位仍很尊贵。宋哲宗去世时,蔡京为翰林学士,朝廷急诏他草拟哲宗遗诏。当时,宰相亲自递笔,副宰相磨墨。

宋朝之后,没有纯粹的“翰林学士”一职。明朝也有翰林院,学子在殿试之后,成绩优异者,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等职。

清朝设立“翰林院掌院学士”,由两人担任,满、汉各一位大臣,从二品。底下又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四品。

综上可知,唐朝的“翰林学士”权力最大,地位也最尊贵,翰林学士有时甚至被称为“内相”,而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也被看作是等同于宰相。

那么,这两个官职有什么异同呢?

说到它们相同的地方。

首先,两者都类似于宰相,权力都很大,地位都很尊贵。

但是它们又不是官方正式承认的宰相。唐朝时,除了有内相,还是有宰相这一正式官职的。而在明清,宰相是被废除掉了。

其次,两者的出身很相似,都出身翰林,都是饱学之士。而且,开始都是皇帝的秘书,没有官阶或者官阶很小,后来权力才逐渐变大的。

然后,两者设立的初衷是相同的,主观上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内相,是皇帝用来对抗日益强大的宦官的权力。内阁的崛起,是因为皇帝废除掉丞相这一职位后,需要内阁来帮忙处理政务。

最后,它们的结局是相同的,走向衰落。宋朝没有宦官、藩镇的势力,不需要翰林学士来牵制,所以,权力下降。清朝内阁的权力也逐渐衰落,尤其是军机处出现之后,取代了内阁的地位。

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首先,它们的产生背景不同,内相权力变大,是因为皇权旁落,宦官和藩镇权力增强,内相的权力是用来制衡前两者的。而内阁首辅权力的增大,是因为皇权极度加强,皇帝不理政事导致的。

其次,权力大小不同。内相是皇帝为了和宦官、藩镇争权而产生的。但内阁首辅权力很大,在明朝,有时甚至可以制约皇权,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例如嘉靖初年的“大议礼”事件、张居正任首辅时的权势。

最后,性质不同。历史上,有内朝和外朝之分,宰相领导的百官,被称为外朝。皇帝领导的亲信,被称为内朝。内相的权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内朝,是服务于皇权的。而明朝的内阁首辅,是文官之首,对皇帝的旨意不满意,是可以封还的,可以制约皇权。

无论,内相也好,内阁首辅也罢,他们最初的目的,其实都是为强皇权服务的。而当其权力一旦做大,最后必然会遭到抛弃。

标签: 古代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好命的妃子,前夫是皇帝二婚丈夫还是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郭威,五代十国,野史秘闻

    在古代,女子地位比较低下,她们通常都是男人的工具。不过我们不能否认,古代的女子也有远大的见识和长远的眼光。她们也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女人就很厉害,她就是柴氏。作为一个女人她很有见识,也很有手段。她嫁了两个皇帝,而且最后一个还是她自己亲手培养的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太祖。那么她到底经历

  • 五代后梁名将王彦章简介: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五代是指唐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受禅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

  • 吴三桂起兵后的形势比较好,但为什么却又最终落败了?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迎清兵入关使清朝占领天下的吴三桂,在康熙年间再次叛变。三藩起兵后,当时的吴三桂已席卷江南地区,而面对的清廷八旗腐朽堕落不堪,同时,康熙在围剿三藩过程中,战略失误连连,可以说吴三桂面临的形势比较好,但为什么却又最终落败了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一,战略失误。年岁已高的吴三桂

  • 沙苑之战西魏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命运之神偏向宇文泰!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北朝,沙苑之战,战史风云

    战役经过中国南北朝时,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537)十月,西魏军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地区大败东魏军的伏击战。东魏丞相高欢乘西魏丞相宇文泰攻占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之际,为雪潼关战败之耻,亲率20万大军进攻西魏。天平四年闰九月,高欢军自壶口(今山西吉县西)经蒲津(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过洛水,

  • 晋孝武帝有聪明儿子,为什么要立一个傻儿子当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晋朝,历史解密

    西晋有一个弱智皇帝,东晋有一个弱智皇帝,西晋的弱智皇帝是晋惠帝司马衷,东晋的弱智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而晋惠帝司马衷的父亲是晋武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父亲是晋孝武帝,真是巧合啊。晋武帝立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还有情可缘,因为他很爱他的皇后杨艳,杨艳坚持让司马衷为太子,司马衷虽然傻,但却生活能自理,有思维能

  • 晋惠帝的皇后为何都那么奇葩?一个奇丑无比,一个五废六立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晋惠帝,三国西晋,野史秘闻

    历史上用“惠”为谥号的皇帝好像都没什么好运,比如汉朝第二个皇帝汉惠帝刘盈,在位期间完全就是个傀儡,还莫名其妙娶了外甥女为后。而西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司马衷,活得如同白痴,死后谥号竟然也是“惠”。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衷人虽痴,但娶的后妃却不简单,无论是最丑最美,还是执政才华,都弥补了白痴皇帝的不足。司

  • 刘备攻打东吴的目的是什么 刘备是为了关羽报仇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东吴,风云人物

    对刘备伐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伐吴的目的是什么?刘备真的是争夺荆州那么简单吗?刘备攻打东吴是为了关羽报仇吗?关于刘备到底是一个无情无义两面派虚伪之人,还是一个仁德兼备的君主?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了!为什么世人会对刘备的人品这么感兴趣呢?其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三国演

  • 汤和曾对朱元璋发过牢骚,那么他如何在官场中明哲保身?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看《明史·汤和传》开头,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这跟徐达差不多,当初在滁州时,徐达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为人质交换孙德崖,同样是其结局的一个伏笔。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汤和对朱元璋也是

  • 彭城之战的经过如何?为何刘邦能获得胜利呢?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

    就在刘邦平定了关中之后,刘邦前往了修武,此时恰好是陈平从楚国来投靠了刘邦,于是乎刘邦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那就是相遇离开了彭城,现在彭城的防守空虚。所以刘邦认为这是东进彭城的最佳时机。但是在这之前刘邦还需要制造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讨伐项羽,正所谓师出有名才能成正义之师。当时是洛阳的三老提出建议,相遇

  • 宋江为何能让108位好汉心服口服的?用的什么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宋江为何能让108位好汉心服口服的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宋江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郓城县那一亩三分地有着一份算是不错的工作,自家的老父亲也在当地有着不少土地,算是略有资产。但是和梁山上其他好汉比起来,宋江的确是算不上出彩,没有智多星吴用、神机军师朱武等人的出色智慧,没有玉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