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世祖顺治皇帝简介:顺治的儿子及妃子有哪些?

清世祖顺治皇帝简介:顺治的儿子及妃子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281 更新时间:2024/1/6 22:22:46

导读顺治皇帝简介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满族,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出生,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属相虎,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死后谥号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陵寝孝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庙号世祖。

顺治皇帝简介

清世祖顺治:中国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

顺治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庙号:世祖,即清世祖

信仰:佛教

民族:满族

顺治生父:皇太极的第九子

顺治生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圣文皇后)。

顺治的皇后

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顺治十年被废,降为静妃)无子女。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荣惠(即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无子女。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念锦(即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生有皇三子爱新觉罗

玄烨,即后来的清圣祖,康熙皇帝。

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乌云珠(即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生有皇四子,仅三月即夭折,遂未命名,追封荣亲王。

顺治的妃子

贞妃:董鄂氏宛如(后追封为皇考宁悫妃)生子一人,即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即裕宪亲王)。

惠妃:博尔济吉特氏荣贵(后尊为皇考淑惠妃),孝惠章皇后的胞妹,无子女。

恭靖妃:博尔济吉特氏春儿(后尊为黄考恭靖妃),无子女。

端顺妃:博尔济吉特氏玉华(后尊为皇考端顺妃),无子女。

恪妃:石氏,吏部侍郎石申女,清宫正妃中,唯一一位汉族女子。

悼妃: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的姑姑,顺治皇帝的表妹,因年幼,在宫中暂住等待成年,但还未及册封即香消玉殒。

庶妃:巴氏。生有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二岁殇),皇三女(六岁殇)。

庶妃:陈氏。生有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即和硕恭亲王)皇长女(二岁殇)。

庶妃:唐氏。生有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七岁殇)。

庶妃:钮氏。生有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即纯靖亲王)。

庶妃:穆克图氏。生有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八岁殇)

庶妃:杨氏。生有皇二女(即和硕恭悫长公主)。

庶妃:乌苏氏。生有皇四女(八岁殇)。

庶妃:王氏。生有皇五女(六岁殇)。

庶妃:那喇氏。生有皇六女(五岁殇)。

附:顺治帝有三位养女

固伦端敏公主:福临从兄简亲王济度之第二女。顺治十年(1653)六月十三日生。初封和硕端敏公主。18岁时嫁给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班第。

和硕和顺公主:顺治兄承泽亲王硕塞之二女。顺治五年(1648)八月二十二日生。13岁嫁给平南王尚可喜之七子尚之隆

和硕柔嘉公主:顺治从兄安郡王岳乐之第二女。12岁时嫁与靖南王耿仲明之孙,耿继茂之子耿聚忠。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盛京皇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宗皇帝在端坐中突然无疾而终!经过一番兵戎相持的较量,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沈阳进京,在太和门举行了登基大典,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6岁登上王位的福临是在多智多勇又独断专行的叔父多尔衮与深明大义的寡母孝庄文皇后教导之下成长起来的皇帝。多尔衮摄政7年间,清廷在以武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兵追剿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抗清势力,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民族高压政策。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对多尔衮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身后惩处。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政治上的失意,使顺治帝沉湎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随着与佛教高僧木陈忞等人的交往,他产生了遁入空门的思想。当他挚爱的皇贵妃董鄂氏死后,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24岁时又染上天花,很快便撒手人寰。

顺治帝在位不足18年。卒谥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圣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骨灰葬直隶遵化清东陵“孝陵”。

清顺治十七年十月初八日,是清宫中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在景山殡葬帝后前的享殿——景山观德殿外,建起了规模可观的水陆道场,即将为一位仙逝的皇妃娘娘举行火葬。在这个大道场中,设有忏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陆坛,高坛林立,蔚为壮观。白慢、挽帐随风飘逸,笙管笛萧,哀音阵阵,听著肃穆,透著哀婉和悲凉。一百零八名僧人,身披袈裟,手击烧钹,口诵经文。烧钹声、诵经声,萦绕山颠,直上云霄。各级官员人等,穿梭其间,毕恭毕敬,焚楮铂,烧纸钱,各司其职。这里最令人瞩目的是一位身披大红袈裟,手持王如意的高僧茆溪禅师,正在主持这位贵妃娘娘的葬礼。那么,是谁死后享此殊荣,竟如此兴师动众,大做道场?原来,这就是当朝顺治皇帝最宠爱的皇贵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的董鄂氏。

董鄂皇贵妃以二十二岁的青春年华病逝于承干宫。真可谓红颜薄命,一朵盛开的鲜花正在娇艳的时节,却突然谢却红尘,香消魄散。痴情的顺治皇帝,对贵妃娘娘的早逝哀痛不已,竟然一会儿寻死觅活,一会儿又闹著要出家去当和尚。并下令将承干宫内大小太监、宫女等三十余人全部“赐死”,以备皇妃娘娘在阴曹地府役使,这么多人生殉,造成清宫罕见的一大惨案。一时间将紫禁城内闹得天昏地暗。

顺治皇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属于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追求纯真爱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极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爱情专一,愿为心爱者抛弃一切,甚至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认为“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拨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系”。他想为爱妃而死,自然不成,况且在封建社会里,身为帝王,且上有高堂,觅死便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迹空门,愿清灯古佛,伴其终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又有皇太后“挂念”,想“随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头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门也不行。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郁郁寡欢。使这位身体素质本来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虚弱。结果,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养心殿,追随著他的爱妃而去了。只留下风流天子爱美人的佳话。

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因身边太监的鼓动,遂于南海子召见了当时的佛教高僧憨璞聪,。听了他的一番关于佛教经义的谈论后,顺治帝很是高兴,从此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又延纳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等入京师,供奉之于西苑万善殿,对他们崇礼优握。十六年,顺治帝竟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请之下依之,顺治自择“行痴”,号“痴道人”。后来在他的印玺铃章中竟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法号。顺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讲经释教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响下由不信佛到笃信于佛,直至“口呼佛号而终”。在顺治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状》中也说:“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典义,由是崇敬三宝,专心禅学。”

由于顺治帝沉迷于佛事,当他最心爱的人病逝这一无情现实的打击下,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命茆溪森为其削发剃度,决心出家,孝庄皇太后百般劝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闻知后,一面痛责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来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顺治帝为僧,就要将其烧死。无奈,顺治帝才勉强答应蓄发留俗。顺治出家不成,后来只好命他的亲信太监吴良辅作替身,入悯忠寺修行。

顺治虽然年纪轻轻,但身体素来羸弱,又多情善感,爱妃的早逝,对他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的伤害,结果,董氏病殁仅半年他就染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一天花,时称痘证。顺治帝身患痘症,自知命在旦夕,后事安排已刻不容缓。由于清初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立储制度,况且其膝下诸子尚幼,无一个成年皇子,嗣君为谁?使顺治帝躺在养心殿的病榻上辗转反侧,一时难于定夺。最后还是召来了自己与母亲孝庄皇太后都极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他虽为异邦之人,但他的话在顺治母子的心目中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汤若望认为皇三子玄烨可立为皇太子。因为当时顺治帝的六子中(长子与四子已夭折),除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烨较大外,四个婴幼儿或刚刚呀呀学语,或尚在襁褓之中。而福全与玄烨虽均庶出,一为宁妃所生,一为佟妃所生,但玄烨自幼受到祖母的钟爱,想必汤若望也了解其中情况。而且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是玄烨已然出过天花,而二子福全尚未出过,将来继承皇位,一旦染上此症,难免还会发生眼下类似的悲剧,这是当时的一大忌。因而,顺治采纳了他的意见,也得到诸王大臣的赞许。

顺治帝死后火化入葬,是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自康熙皇帝始,便循汉制改为土葬了。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将顺治宝宫(即骨灰罐)送往遵化孝陵安葬,小皇帝玄烨亦要前往为乃父送葬,但因路途较远,经太皇太后及诸王大臣劝慰乃止。沿途自然有诸多皇家礼仪活动。至六月初六日抵孝陵,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与已逝的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孝献章皇后(董鄂氏)合葬。先期曾遣官祭把,陈奉纸锭3万、纸钱3万、纸帛3万,奠宴25席、全羊7只,酒15尊,并宣读祭文,奠酒行礼(《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至时,将世祖章皇帝宝位由大臣奉至地宫,安设宝床正中,孝康、孝献二皇后宝位分列左右。除了帝后“神位”外,地宫中只葬有3个骨灰罐,而无随葬珍宝。从此,顺治了却了一段尘缘,终于与所爱的人长相斯守了!

更多文章

  • 乾隆死后谁继位 清仁宗嘉庆皇帝何时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死后谁继位,乾隆,,嘉庆皇帝

    乾隆死后谁继位:乾隆,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和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被人们称之为一代有为之君。他们他把皇位继承给了谁呢?乾隆共有十七个儿子,但有七人不到十岁就病逝;有三人长大成人后;却英年早逝。而旦有两个儿永与永瑢过继给乾隆的堂兄弟。所以资料如下:皇长子永璜生於雍正六年,侧福

  • 乾隆的儿子 揭秘乾隆因何选嘉庆即位的真正原因(嘉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的儿子,乾隆,嘉庆,嘉庆皇帝

    乾隆的儿子:乾隆,作为清朝最出名的皇帝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和年寿最高的皇帝。康熙在位时起平定了大小的叛乱,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发展,使得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接下来就由小编来说说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 嘉庆皇帝暴死之谜 嘉庆皇帝为什么会突然死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嘉庆,暴死,嘉庆皇帝

    嘉庆暴死之谜:嘉庆帝(1760~1820年)名永琰,乾隆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册立为皇太子。父归政,尊为太上皇。嘉庆四年父卒后亲政,首将贪官和珅赐死,继而平息了白莲教义军起事。其勤政戒惰,务实遵礼,一切以体察民情民意为本。以天朝富有四海自居。二十五年,卒于避暑山庄,传位旻宁。尊谥睿皇帝

  • 嘉庆皇帝的儿子 嘉庆的儿子们的结局都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庆帝,嘉庆皇帝,清朝皇帝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是乾隆的第十五子,是乾隆与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所生,也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令妃。嘉庆皇帝在位25年,死时61岁。那么嘉庆死后哪个儿子继承了皇位,他共有几个儿子呢?嘉庆皇帝共有五个儿子,皇长子穆郡王、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皇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皇五子爱新觉罗·

  • 嘉庆的妃子有哪些?嘉庆皇帝的皇后妃子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嘉庆,嘉庆的妃子,嘉庆帝,嘉庆皇帝

    嘉庆皇后妃子表中记载,嘉庆皇帝后宫立有皇后2人、皇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3人等。1.孝淑睿皇后(1760年10月2日—1797年3月5日):喜塔腊·青瑜,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经额女,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辰时,和嘉庆皇帝是同年生,但比嘉庆皇帝大42天。1774年6月5日(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为何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洪秀全,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马克思在1853年就有一段评“太平天国”的话:“除了改朝换代……他们给予民众的灾难,比统治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用破坏来与腐朽对立。没有建设的破坏,就只能带来更多的腐朽”。洪秀全( 1814— 1864)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获得了一部名为《劝世良言》的宗教书籍,再加上他屡试

  • 太平天国运动简介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历史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太平天国运动,清代

    太平天国运动简介:太平天国运动起于1850年金田起义,终于1864年洪秀全病逝洪天贵遇害,一场农民主导的运动,历经十余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其成功与失败,常常令后人感慨唏嘘。清朝后期,政治腐败,百姓税赋沉重,从北至南,白莲教、天理教、捻党、斋教、天地会等民间反抗政府运动此起彼伏。1844年开始,洪秀全

  •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洋务运动,清代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和近代性的官僚和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

  • 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爆发的时间及口号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洋务运动,清朝

    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后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富”。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农民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一些有权势的官僚,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到90年代,从

  • 洋务运动的背景 晚清洋务运动是怎么兴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洋务运动,清代

    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