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两书有关系吗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两书有关系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350 更新时间:2024/1/14 3:37:14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熟知三国历史的人必然会读过这两本书,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这是两书最大的区别。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而三国志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 《三国志》为晋朝陈寿所写,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是写实的,为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演义》为明朝罗贯中所写,是在《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历史事实不完全吻合,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若论史学价值,前者高于后者;若论文学价值,后者高于前者。

《三国志》是所谓的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出来的小说、故事,是文学作品。如果要学历史,当然要读《三国志》;如果是为了于消遣中获取某些历史知识,《三国演义》足已。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主要的区别有三点:

一是体例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而《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

二是成书时间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

三是承续关系不同。陈寿写作《三国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历史资料,而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也就是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体。

在《三国志》里那个文韬武略、心胸开阔、英雄豪侠的周瑜,到了《三国演义》里却成了心胸狭窄、疾贤妒能的“小气鬼”。 《三国志》中,周瑜从小就多才多艺,年青时就精通音乐。只要奏乐有错误,他必定会发现,发现了就一定会加以指点,所以当时有民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周郎会发现,可以请周郎指点指点)的说法。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这个战略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整个战役的指挥计划者实际上是周瑜。周瑜在说服孙权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激将法激的;利用火攻是黄盖提出来的,后来都改成诸葛亮,这些都是出于突出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的创作需要。突出了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喜爱,小说中周瑜的性格特点主要是心胸狭窄,特别忌妒诸葛亮。这是小说为了使不同人物性格区别鲜明的创作需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更多文章

  •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天时地利人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

  • 教授: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 实践者是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孙权,草船借箭

    南京的紫金山,是一座奇妙的山,孙权、朱元璋死后都葬在了这座山上。“说来也挺奇怪的,葬在这座山上的两个皇帝都长得比较奇怪。”昨天,“孙权与南京——南京建都1800年”学术研讨会在钟山风景区召开,20多位六朝史领域的专家会聚一堂,共同研讨孙权。“现在都讲究拼爹,在三国,袁绍是典型的拼爹型人物,而曹操是拼

  • 成语故事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故事草船借箭,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导读:草船借剑的成语故事,出自三国时期,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

  • 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背后:代表刘备向孙权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舌战群儒,三国

    东汉末,荆州刘表去世,其幼子刘琮降曹,赤壁之战一触即发,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为求生存,刘备遂派诸葛亮为节使,前往东吴面见孙权,联吴抗曹的意图十分明显。这个正史所载的历史事件,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则古人谈判的经典案例,其过程蕴含了磋商、妥协、方法、协议等诸多现代谈判元素,名为“舌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十个必杀秘技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

    导读:在《三国志》中一直被司马懿、华歆等辈评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诸葛亮,或许因为“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而不配称为一个胆略过人的雄杰家,甚至因为不懂《左传》中最浅显的道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终遗“谯周一言以亡蜀”之大祸,而不配称为一个“智虑

  •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是谁舌战群儒?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舌战群儒,主人公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曹操大兵压境

  •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舌战群儒谁没被说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三国人物,三国,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的是谁?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曹操大兵压境、虎视

  •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故事和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舌战群儒,成语,成语故事

    舌战群儒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故事源自三国的诸葛亮与东吴群臣。成语出处和典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骘、陆绩的投降主义驳

  • 三国史上孟获的夫人叫什么?孟获结局是怎么死的 (七擒孟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孟获,七擒孟获

    孟获的老婆是谁?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孟获的老婆是祝融夫人,传说为火神祝融氏之后裔,于演义第九十回登场。祝融夫人以丈八长标为兵器,背插五口飞刀,百发百中。三江城被诸葛亮取得后,祝融替丈夫出阵,以飞刀伤张嶷之手,又用绊马索擒下马忠,生擒了二人;然而因受不住赵云、魏延挑衅,深入敌军陷阱,旋即被马岱以绊马

  • 永不沉没的神话: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海难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泰坦尼克号

    这艘偌大的游轮究竟为什么会沉于海底呢?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直至1991年。科学考察队才开始到水下对残骸进行考察,并收集了残骸的金属碎片供科研用。这些碎片以及沉船在海底的状况使人们终于解开了巨轮“泰坦尼克号”罹难之谜。考察队员们发现了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重要细节。造船工程师只考虑到要增加钢的强度.而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