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卡廷惨案?二战中卡廷惨案是一件什么事件

什么是卡廷惨案?二战中卡廷惨案是一件什么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744 更新时间:2023/12/23 0:57:25

“卡廷惨案”又称“卡廷事件”、“卡廷森林大屠杀”(波兰语:zbrodnia katyńska;俄语: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1940年春,大约2.2万名在押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遭到苏联军队杀害(其中4421人于斯摩棱斯克郊外的卡廷森林被处决)。

卡廷惨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政治纷争的结果。苏联希望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无产阶级政府,而战前的波兰与苏联之间的敌意也在不断加深。在1920年波苏战争以波兰的胜利为结束后,苏联不得不放弃将革命推西方,斯大林被批评其在波兰战线上的错误决定,苏维埃当局把西方邻国看作是主要的敌人。波兰在协约国和罗马教廷支持下的向东扩张,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完败。1921年3月18日缔结的里加和约让波兰获得了西白俄罗斯和四分之一个乌克兰。作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12—13万苏维埃战俘于1919—1921年间被关押在波兰,其中的65000到70000回到了俄国,超过6000人成为了白卫军(在波兰、德国、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2000人成为波兰居民并加入国籍。根据波兰和俄罗斯两国的国家档案机构共同出版的献,约有18,000至20000名红军战俘在1919至1922年间死亡。在1937年到1938年的苏联 “大清洗”(Great Terror,旨在平息酝酿在全国的反布尔什维克叛乱)运动期间,苏联人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国内的波兰人群体。当时超过7万波兰人(苏联公民)被人用手枪击中后脑而死亡,大清洗中,每十个受害者中就有一个是与波兰有关系的。后来,苏联使种族清洗的机制更加精密了。

1939年9月,与希特勒签订了条约后,斯大林向正在抵抗德国人的波兰发起进攻,他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永久摧毁波兰的独立地位。在入侵最开始的时候,苏联一如既往地隔离(或当场枪杀)那些他们认为是波兰领导集团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官员。可以想像,苏联当局对种族清洗是早有预谋的(其原因是因为早期的苏波战争中波兰屠杀苏联战俘),就像德国人在他们的领地所计划的一样。对于被囚禁者,苏联并没有按照国际法对待他们,所以他们一直坚持着他们如此一致的谎言。

随着1943年波苏关系恶化,以及苏联在1944—1945年支配了波兰的领土,苏联成功把这个被征服的国家以共产主义傀儡政府的形式一直统治到80年代。在这段时期,任要求获知卡廷事件真相的人均被看作是反对苏联和反对波兰人民共和国份子。这就是战后波兰一直被 “卡廷谎言”所驾驭的原因。

卡廷惨案真相

“卡廷惨案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遭到扭曲的历史事件,不过它很可能是最喧嚣的一个。”卡廷大屠杀的俄国历史学家维克托·萨斯拉夫斯基曾经这样说。在批评俄总统普京对这段历史的漠视时,他引用了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话:“再高超的撒谎技巧,也不能弥补你面对历史真相的无能。”

出生在列宁格勒,小时候的维克托曾帮他的父亲烧掉了与托洛茨基的信,此后一生流亡在外,童年那种恐怖而窒息的记忆却一直如影随形,这些记忆成为他研究斯大林时期历史真相的最初动力,直到他最后找到那个记忆的支点──1940年的卡廷大屠杀。

在2010年4月10日斯摩棱斯克空难之后,这段历史又为灾难深重的波兰民族添上了一层悲壮的意味。当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带领波兰代表团一行88人乘图-154总统专机,从波兰华沙飞往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市,准备在当地悼念卡廷大屠杀的遇难者。飞机坠毁,机上96人无一生还。

莫名失踪

在伦敦西郊的肯拿士贝利公墓有一个锥子一样的花岗岩墓碑,上面只有简简单单的字“卡廷,1940”。这是波兰人在1976年9月为悼念大屠杀的死难同胞所建,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以卡廷事件命名的墓碑。不久后,英国的坎诺克蔡斯又出现了一座相似的墓碑,建造者斯蒂芬·斯坦泽维奇的父亲曾经是二战时波兰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在卡廷事件中遭到屠杀。斯蒂芬所立的纪念碑并非仅仅为了纪念父亲,纪念碑的底部有这样一行字:“纪念1940年卡廷树林里被屠杀的波兰军人和官员”。它的旁边有一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华沙和卡廷树林的泥土。从伦敦开始,纪念碑在随后的年月里出现在了美国的马里兰、加拿大的多伦多……最后才是乌克兰和俄罗斯。纪念碑就像是波兰人二战开始流亡的历史证据,直到最后回到原点。

时间回到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开始用闪电战大举进攻波兰,而在半个月后(就在苏德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3个星期后),苏联以波兰政府难以控制本国领土,苏联和波兰的和平条约失效为由,也开始从东面大举进攻波兰。由于波兰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英国、法国等国绥靖的“西方背叛”,大批的波兰军人和政府官员成为战俘。据估计,约有25万到454700名波兰人成为俘虏,他们分别被关押在3个战俘营里,由苏联的国内安全部(NKVD)主管。NKVD此后迅速释放了4万多名乌克兰籍和白俄罗斯籍的士兵,而4万多生在波兰西部的士兵则被遣送到纳粹德国的管辖之内……直到当年11月,NKVD有4万波兰籍的战俘:8500多名行政人员、6500多名政治官员、2万5000多名士兵……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去向不明。

大屠杀

初时,这些人的命运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很难引起关注,当时西方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与苏联联盟,抵抗纳粹的进攻,流亡英国的波兰政府必然要追随这样的潮流。1941年,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签订了西科尔斯基─马伊斯基协约,决定在苏联境内组建一支波兰军队。波兰将军乌拉蒂斯劳要求得到这些曾被捕的波兰军官的消息,斯大林信告诉他,在苏联入侵波兰时期被捕的几万波兰战俘已经全部被释放──这些音信全无的人,从斯大林暗示的理论而言,是被同年开始入侵苏联的纳粹德国军队所杀。他甚至荒谬地说,这些战俘“很可能跑到了满洲”。

不久后,一个波兰铁路工人在俄罗斯卡廷的森林里发现了大量的尸体,并把此事报告给了波兰地下抵抗组织。但是慌乱时期的波兰人中很少有人相信这一“危言耸听的传闻”,因为尸体的数量太为惊人。但是随后的1943年,戈培尔率领的德国国防军占领了卡廷森林,他们挖开了一个万人坑,当时就发现了4243具波兰军官的尸体。戈培尔兴奋不已,他明白自己找到了一个离间波兰、西方和苏联关系的大宝藏,同年的4月13日,在柏林电台的广播信号中,一个声音这样缓缓说道:“一个深沟……28米长,16米宽,2万波兰官兵的尸体……”

不算清楚的信号在同盟国的夜空中传递着,当然也传到了波兰总理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的耳中。瓦迪斯瓦夫要求斯大林给出解释,后者坚持说这是德国人的离间计,波兰人早就被释放,杀害他们的是德国人。瓦迪斯瓦夫肯定无法接受这个疑点诸多的解释,于是他要求红十字会联合几个西方国家一起到卡廷调查。他受到的压力是肯定的,苏联不久之后就攻击他与纳粹德国有联系,斯大林解除了和波兰流亡政府的联盟关系,转而培植亲苏联的波兰旺达内阁。铁幕在此时就已经渐渐张开,在斯大林的坚持下,同盟国也纷纷肯定了旺达内阁的地位。离奇的是,在两个月后,瓦迪斯瓦夫乘飞机从中东前往波兰调查卡廷事件,飞机在起飞不到16秒后不明原因坠落大海,瓦迪斯瓦夫、他的女儿和他的内阁总管一同遇难。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卡廷事件的真相就像瓦迪斯瓦夫的死一样,蒙上了一层谜样的色彩。1943年,当戈培尔接到命令撤离卡廷地区时,他预言般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要放弃卡廷是件不幸的事。布尔什维克肯定会‘发现’我们在这里杀了2万波兰官员,这会是将来让我们惹上麻烦的事。苏维埃肯定会将这个地方作为他们的证据,拿来指责我们。”正如他所预见的,当苏联赢得二战胜利,而波兰政府成为苏维埃的一分子后,苏联人和波兰政府是将卡廷作为“希特勒的恐怖统治”而来宣传的。尽管早在纽伦堡审判之前,独立调查就已经指出,万人坑里的波兰人是在1940年被杀的,而当时,德国大军尚未靠近卡廷森林,但这项罪名仍然被算作纳粹的罪名。

真相其实早就在瓦迪斯瓦夫、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心中,但却是过了30多年,当苏联政府行将就木时,才真正从卡廷的森林里露出天日。1988年,戈尔巴乔夫首次承认了卡廷大屠杀事件是苏联政府所为。一年后,叶利钦将政府和克格勃的1号绝密文件传给了当时的波兰政府,文件显示,1940年的4月3日,斯大林亲手签署了屠杀波兰士兵的命令。苏联人并没有纳粹德国毒气室这样高科技的杀人手段,他们将波兰战俘分批带到卡廷的树林里,用德制的PPK步枪在战俘脑后开枪。在机器作业巨大隆隆声的掩盖下,人为的屠杀在4月的每个晚上都进行着,直到5月,2万多波兰战俘全被杀害。

战俘的家属、历史学家或者波兰艺术家其实早在铁幕统治之时就已经多少了解了真相,但是苏联屠杀战俘的理由却是在这份文件披露之后才得到解释──大量的战俘成了苏联政府的极大包袱,但斯大林却不愿意他们回到波兰,以免在未来苏联对外扩张的战争中,这些战俘倒向反苏的一边。

真相的找寻

历史的真相正是从这些军人的孩子们身上开始的。安杰依·瓦依达也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名字,这位波兰著名的电影导演在2007年的柏林电影节终于凭一部《卡廷惨案》完成了与失去联系的父辈的一次对话。瓦依达曾经历过共产党统治时代、团结工会运动兴起和军管时代以及后共产党的现代,在他的这部影片中,一个叫塔吉奥的孩子,卡廷受难者之子,向学校提交了重返学校读书的申请,他也想上艺术学校。但校方告诉塔吉奥,他必须从简历中删掉“父亲被苏联人杀害于卡廷”这句话。塔吉奥拒绝了,从学校跑出来的他撕毁了街上的一幅苏军宣传海报。几分钟后,他就被共产党士兵射杀在大街上。这一电影情节正是导演瓦依达的经历,他的父亲雅各布正是在卡廷事件中失去的音讯,但是撕掉海报的场景,却只能发生在他的想象之中。

这张照片上的脸无疑是斯大林,战后反对斯大林的运动无疑给予波兰人认识真相的契机。如瓦依达一般,卡廷事件受害者的下一代渐渐成长起来,其中很多人成为艺术家、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他们其中很多人在苏维埃的阴影下被迫流亡,但也有了更多离开故乡的机会。“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我们父亲是如何被杀,在哪儿被杀的……直到我开始在许多国家周游,我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瓦依达这样说过。

对他们那一代而言,父辈死因的谜团是和自己被压抑的青年时代以及流亡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卡廷事件的幸存者约瑟夫·萨普斯基在流亡巴黎的生涯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们所有的人,无论自己想还是不想,都已经被这条不可见的锁链拴在了一起,这条锁链的最终一段就是卡廷。”

当然,这条锁链并非总是不可见的,时不时地它会有具体的形态。1959年11月的一个夜晚,有人在华沙军人公墓支起了一个制作简陋的纪念碑,一个木制的牌子上刻着“卡廷受害者”的字样,尽管波兰当局马上将这个牌子移除,但是这个地方不久之后就摆满了红色和白色的鲜花。这就是那个年代,波兰人对卡廷事件“地下的”声音。这些地下的声音在苏联解体的时刻马上就跳脱而出,1989年开始,他们成立了不同的卡廷事件家属会,一年后,35个从波兰不同地方而来的家属会齐聚华沙,组成了卡廷家属会联合组织;而同年,波兰导演马赛尔·罗赞斯基拍了第一部关于该事件的纪录片《卡廷人》。1991年,波兰的军事博物馆在卡廷事件发掘者的组织下,策展“不止卡廷”以及“战争罪行”两个展览……

但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依然是瓦依达的这部电影,电影所用的一些非现实主义手法引起了争论,而瓦依达本人说,这正是波兰精英对于那一段历史的反思:电影一开头那个戏剧性的场景就是卡廷的符号,瓦依达说他为这个镜头早就考虑了很多年。那是一群向东逃亡、躲避德军的难民。他们在大桥上与另一群向西逃亡、躲避苏联红军追击的难民相遇。两群人朝着对方大叫:“你们去哪,快回去!”而一个切换后,则是德国和苏联军官在新边界进行着交谈。卡廷事件在导演的眼里呈现得更多的,是波兰在历史中的那个两面夹击的生存困境。尽管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为这部电影投资成了批评家的口实——他们批评说政治家用电影来阐述历史是前所未有的,不过,这并没有阻止这部电影获得当年的学院金奖。

历史不能被忘记

卡钦斯基证明了他为波兰历史的真相能做得更多──在普京上台后,俄罗斯曾经再一次否认斯大林时期俄罗斯在卡廷事件中扮演的屠夫角色,而在卡钦斯基的支持下,2007年波兰特别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由波兰政府出面组织一个民族记忆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负责二战时期纳粹和苏联对波兰人犯下战争罪行的调查,这一组织,也许是世界上惟一一个由法律规定去搜寻历史真相的机构。

卡钦斯基就仿佛瓦依达电影中的那个老将军,在片中,他的最后一个平安夜,向还不知道要走向死亡深渊的军官们说:“我们必须坚持下去。自由的波兰离不开你们。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波兰重新出现在欧洲的地图上,一个真正富强自由的波兰。”

因此,卡钦斯基此前长期被俄罗斯政府列在了反对派的黑名单上。在坠机事件发生的3天前,俄罗斯总理普京和波兰总理图斯克在卡廷公墓上共同悼念大屠杀的遇难者──这是两国首次在此公墓举行联合纪念活动,普京也是第一位前往悼念的俄罗斯政治家。当天,硬汉普京单膝在纪念碑前跪下,双手捧着一只深蓝色玻璃缸,内有一支点燃的白色蜡烛。

正如波兰人说的,“历史不能被忘记,也不能被原谅。”如今,历史的昨日之灵,也许能稍稍宽慰。

标签: 卡廷惨案

更多文章

  • 纳粹发现苏联卡廷惨案 :谁才是斯大林的帮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卡廷惨案,二战

    卡廷惨案(苏联针对波兰军人的屠杀事件)卡廷的枪声和尸骨1943年4月13日,正当纳粹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败涂地之际,德国柏林电台广播了一则令世界震惊的消息,他们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里挖出了埋有波兰军官尸体的万人冢。当时,德国工兵师为修复当地遭炸毁的铁路、公路及基他工程,强行招募来罗、捷

  • 卡廷惨案黑镜头:苏联集体屠杀波兰军人【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卡廷惨案,屠杀,

    卡廷惨案又称“卡廷事件”、“卡廷森林大屠杀”。1940年春,大约2.2万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遭到杀害。波兰自此元气大伤,成为波兰人心中永远的痛,同时也长期干扰着波兰和俄罗斯关系。1941年德军占领卡廷,两年后,德方发现并揭发这一惨案,使苏联与当时位于英国伦敦的波兰流亡政

  • 卡廷惨案全程揭秘:波兰卡廷惨案发生在什么年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苏联,波兰,战俘,卡廷惨案

    “卡廷惨案”又称“卡廷事件”、“卡廷森林大屠杀”;1940年春,大约2.2万名在押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遭到苏联军队杀害(其中4421人于斯摩棱斯克郊外的卡廷森林被处决);1943年,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4月13日,时任波兰总统

  • 荷兰独立战争的历程:经过八十年苦战赢得了独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荷兰,独立,八十年战争,,荷兰独立战争

    八十年战争(荷兰语:Nederlandse Opstand, Tachtigjarige Oorlog; 西班牙语:Guerra de Flandes, Guerra de los Ochenta Años),西班牙帝国称之为低地国叛乱。这场战争发生于1568年-1648年,是尼德兰联

  • 荷兰独立战争的爆发原因:尼德兰不堪忍受压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荷兰,独立,八十年战争,,荷兰独立战争

    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完成的,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中世纪尼德兰意为“低地”,指中世纪欧

  •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北魏试图缓和民族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孝文帝,北魏,改革,,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

  • 元嘉之治的历史背景:东晋遗留的门阀积习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嘉之治,宋文帝,南朝,

    元嘉之治是指宋武帝 至宋文帝 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宋孝武帝 对元嘉时期制度多所改革。官制方面,他削弱东宫官属、加强皇宫禁卫,设立御史中丞 专道制度,取消郡县官入仕年限、缩短其任期,将服亲相临制度扩大化、制度化。政区方面,他分割荆、扬,复立南兖、兖和南豫三州。统治政策方

  • 宋文帝的元嘉之治:元嘉之治涌现出多少名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嘉之治,宋文帝,南朝,

    宋文帝刘义隆承继其父刘裕一贯的治国之策,在东晋义熙土地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广大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史书记载:“三十年间,民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

  • 刘裕北伐中止的两种说法:是不是为了回朝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裕,北伐,南北朝,,刘裕北伐

    对于刘裕在收复长安之后,急回建康的原因,向来说法之一。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篡位说崔浩,苏辙等人认为:是他留在朝中的盟友刘穆之去世了。而刘穆之去世的原因,正是由于刘裕的急于称帝。当晋军攻下洛阳的时候,刘裕觉得自己居功至伟,有了更多和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就派人回到建康向皇帝索要九锡。刘穆之没有想到刘裕这

  • 刘裕攻灭南燕:刘裕北伐中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裕,南燕,北伐,,刘裕北伐

    前因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南燕主慕容超见东晋内乱,从义熙二年(406)起,多次派兵袭扰东晋边境,南下攻掠淮北。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南晋民,纷纷筑堡自卫,抗击南燕军。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役苛重,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