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地会失败之后珠宝藏在了哪里? 天地会宝藏之谜(反清复明天地会)

天地会失败之后珠宝藏在了哪里? 天地会宝藏之谜(反清复明天地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41 更新时间:2023/12/20 1:40:14

天地会宝藏之谜2007年6月,考古人员在江西省抚州市的黎川发现了一处大型的船式建筑。这座建筑远看如船,有船头、前舱、后舱、甲板,甚至船篷之分,船头一致朝向东南,青山在侧,依水而建,站于高处相望恍如巨船乘风破浪,甚为奇观。更为蹊跷的是,船屋的房屋间数是108间,而且一律砖石为底,竹木编墙,青砖灰瓦,飞檐翘角。船屋所在的村庄位于距离黎川县城40多公里的大山坳里,这里交通闭塞,山高路陡,似乎只有村前一条叫做红水的河流可以通往外界,保持连通。然而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卧虎藏龙、养族生息之地呢。

更使人惊奇的是,村内的船形古屋,据传是当年天地会组织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屋内埋藏着大量天地会的宝藏。100多年来,很多人无数次在这古宅院落里“掘地三尺”,至今还在寻寻觅觅,但就是没有宝藏的踪影。这笔天地会的宝藏到底藏在哪里呢?

一、经世百年的豪宅船屋

道光二十四年(1844),鸦片战争的炮声在东南沿海一带刚刚停息,一座称为“大夫第”的豪华住宅却在这片山高林深之地点响了竣工的爆竹。据当地人介绍,“大夫第”的意思就是由大夫级官员修建的私宅。这座豪宅的落成在乡间引起了非同的反响,以致当时的《黎川县志》都为它记上一笔:“建筑面积约10亩,房屋高6米,砖木结构、一进三厅、每厅三层,共108间。”但奇怪的是,除此之外,《黎川县志》却没有更多的记述,比如它的屋主是谁,“大夫第”的由来等等都无一字提及。时间过去150多年之后,这座豪华古宅重新被世人关注。

古宅呈三角形,东窄西宽,宛如一条自西向东的船。院墙高6米多,磨砖对缝,浑然一体,在它的周围数座古屋护卫环绕,形成一片颇为壮观的建筑组群。这种船形古建筑,在我国古建筑中还是第一次发现。也许因为船形古宅是全村最大的建筑,越是走近它,就越会感到它的高大。

至于古宅到底有多少房间,一直没有定论。就是现在住在古宅中的人家也说不清,有的说有200多间,有的说有107间,有的说是108间。为了进一步核实古宅到底有多少房间,村长带了七八个人,用传统的插香点数的方法,每个房间插一烛香,就是这样,也来来回回的数了五六遍,还是数不清。每次统计出来的数都不一样,总是相差二三个数。

这座古宅的房屋结构,非常复杂,有些是大房套小房,一进门,屋屋相通,许多暗房迷宫似的散布于楼上楼下,一不小心就会数漏。最后还是县文物部门规定了统一的标准,一些储藏室和根本不能住人的小暗房一概不算,统计出的房间数字最后竟然和传说中讲的一样是108间,这对古宅是洪帮的秘密联络点的说法提供了依据。因为108间房可能是仿照梁山泊中108位好汉这样一个数字建造的,“水浒传”一直是民间帮会组织效法的范本,洪门也不例外。

虽然有重重的迷雾,但古宅本身却是一座体现当时最高水准的建筑。豪宅内有30多个天井,厅堂宽敞明亮,门窗钩花烫金,梁椽处处浮雕,连燕子巢都雕成形态各异的动物,栩栩如生。砌墙的砖块均由田泥包裹小卵石特制,隔温良好,冬暖夏凉。砖墙用糯米饭掺和石灰垒砌,经多道工序粉刷,滑润无比。正房、偏房、横厅、书房、杂房、工房、厨房、膳房错落有致。风火砖墙间立其中,排水系统设计科学,一百多年水火无忧。从屋内走出,爬上邻近高处,俯瞰整个村庄,船形巨宅逆水向东,周围数座古屋护卫驱逐,相当气派。

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它成功的利用风阻隔热原理,把连成一片的院落分割成了数个防火安全区。这座以砖木结构的大宅院,取暖、作饭,大量使用少不了柴木,这种极易发生火灾的混合体由于防火墙的使用,百年来一直平安无事。

特别是宅院的地下水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倾泻而出,150多年了居然从未发生过下水道堵塞现象。宅内所有天井,雨过即干,不留积水。据这里的老住户讲,这条下水道从地下直通到下面的河里,可古宅的地面与河水只有很小的落差。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能保持畅通无阻?村里的人说,在下水道建好后放进两只巨龟,它们在里面不停地清除着从古宅流下的污物。村里的很多小孩在河边玩耍时都曾看见过这两只大乌龟。

古宅庭院是村里夏季的最佳纳凉地点,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古宅内的温度最高也没有超过27度,和开着空调的房间差不多。因为古宅内无论是房间,还是庭院,建筑造型都是呈竖立的长方形状,有如烟囱的原理一样,这种结构加速了空气的流动。更奇怪的是,古宅房间内一年四季不见蚊虫,尽管紧紧围绕在古宅墙外的就是蚊虫肆虐的猪栏和水田。

这么一座象征着家族基业的巨型豪宅,如今却成了无主之宅。洲湖村的历史上也鲜有达官贵人的记载。这座建在小山村里的豪华大宅,到底是谁的功业,它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二、神秘宅主为何造屋似船

据查证,船形古宅的主人叫黄惠楼。洪门研究者分析,黄惠楼很可能就是洪门的一名干将,关于黄惠楼的资料十分稀少,只有零零碎碎的传说和记载:相传,黄惠楼原来本是个家境一般的小商贩,从贩卖皮油起家。凭着精明勤劳,年轻的黄惠楼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名在黎川至光泽、福州、台湾一路有20多家当铺的巨商大贾。为了夸富乡里,同时也为了在家乡置办一份永久的祖业,黄惠楼请来风水先生,在这四面环山、形似女式兜肚的洲湖村,以巨款购得“脐眼”这一风水宝地,修建了这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豪宅。

古宅的大门朝向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点关于主人的线索,那就是古宅的大门是朝东开的。古代建筑十分讲风水,尤其是对门的朝向极为重视。主人若是经商,按后天八卦讲,商字属金,而南方属火,火克金,也就是说宅院大门如果开在南面,不利经商,而朝向是东方,也就是属土的方向。土生金,很吉利。由此可见,宅院主人极有可能是商贾。

这座船形豪宅建成以后,黄惠楼却很少来这里住,很快豪宅就成了一座“无主之宅”,不仅如此,黄惠楼的后人不久也不知所踪。只有许多不明身份的人来来往往,在这里住宿,更确切的说,这座豪宅成了山村中的一所公共住宅。

村里一位据说是黄氏远亲的人,至今还保存着一批黄氏家谱,但这个家谱里有关黄惠楼的记载,依然是语焉不详。

黄惠楼既然是“洪门干将”,这倒可以揭开黄惠楼一夜暴富和豪宅建在深山小村里的谜团。不长住豪宅,又突然消失的问题似乎也迎刃而解了,那就是他作为洪门的一员,参加了1852年有史可查的闽南小刀会和洪门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逃到了海外,从此古宅成了公产,留给了村里的人们。

黎川县洲湖村的这座宅院有很多谜团,它的谜,几乎可以串连成串。古宅最大的谜团,还是它的船形结构。为什么房主要把房子建成船的形状,而不是内地比较常见的四合院,这着实令人迷惑。

黎川洲湖船屋墙壁上刻着的“明”字

而且,在船屋和它的周围又接连发现一连串神秘的符号和图案。船屋中36个天井、72个地漏、108间房屋似乎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一百六十多年的岁月沧桑,使老屋变得斑驳破损,但是在雕梁画栋之间,我们仍然能清楚地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房子的屋梁是油漆过的,而窗格、门板、廊柱却没有油漆。在船屋建造前期不惜工本地投入,却放弃了最后一道工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一个意外的发现更是透露出船屋暗藏的玄机。黄氏宗祠外墙皮突然脱落,砖墙上赫然出现了一排“明”字。

专家由此推断,这座船屋或许与清代以反清复明为旗号的秘密帮会——天地会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

三、屋饰暗合天地会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铁骑横扫中原,清政府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野蛮政策,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清斗争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各省纷纷展开。天地会正是在这样烽火连天的动荡岁月中产生的。在清朝268年的统治时期,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抗清斗争。

康熙中期以后,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民族矛盾的缓解,清朝统治逐渐趋于稳固,天地会的反清斗争不得不以秘密方式进行,鸦片战争后也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秘密结社,对外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因为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描述而更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那么在历史上,天地会与黎川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县档案馆的清代黎川县志上可以发现,从顺治年间开始,在黎川就开始存在着天地会的早期组织“百花英盟”的活动。

在清代,黎川称为新城,属建昌府所辖,府治设在邻近的南城县,当年,官兵清剿百花英盟,由于大山阻隔,最快的路线是走水路,但是从南城出发,沿抚河到洪门水库要一天,从洪门水库沿资福河到洲湖又要一天。关山重重,水路迢迢,令官军鞭长莫及。这里是号称闽西第一关的“杉关”,距离洲湖村东南12公里,自古就是从江西进入福建的必经之路。

黎川洲湖船屋“黄氏宗祠”内的八箭向心舵窗与“天地会”有密切联系

在洲湖村东北8公里的深山密林中,还完好地保留着一条已经废弃的古驿道,今天看起来阴森幽静的石板路,在清代时却是商旅不绝,马拉肩挑的货物频繁往来于闽赣之间。然而这两条官道极易被官府封闭,据洲湖村的老人讲,在紧邻船屋的后山,还有一个很隐秘的山洞,据说可以直通福建,但从没有人敢进去过。

在清代,江西福建曾经是天地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洲湖村虽然地处偏僻,但是由于它连通闽赣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有可能被天地会所利用,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被推到前台,扮演了一个隐秘的角色,而文献资料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天地会一直受清廷追杀清剿,其创始时间、创始人物等重要情节都密不示人,就连其帮会成员也不知情,天地会内部山堂林立,一度发展出小刀会、双刀会,三合会、三点会等十多种名目,而在各堂口之间,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来管理会众和发布指令,为便于同会者互相识别,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切口,也就是通常说的暗号,乾隆嘉庆之际,开始把以往口耳相传的诗句、问答等暗语汇集成册,这就是在天地会会员之间秘密流传的“会簿”,会簿中的暗语看似俚俗,文意却似通非通,外人看来如读天书,当年天地会成员之间全凭一本会簿进行联络和发展新的成员。因此其内部秘密文件“会簿”就成为研究天地会的重要文献。在查阅天地会的“会簿”时,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虽然“洪船”在洪门秘史中频频出现,但是在此之前,所有的研究者仅仅把它看作是天地会的一种虚幻象征物,研究者没有想到,居然在洲湖村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洪船”。

会簿中绘声绘色描述的“洪船”刺激了我们的神经。更为关键的是,会簿中有这样一段暗语:“船用何料所造,上36,下72,合共108”。联想到船屋中的36个天井、72个地漏、108间房屋,它使我们确信,这绝不是巧合,而是暗合了天地会早期的“水浒”崇拜。

随后,在县志中,我们还找到了天地会利用小乘佛教进行传播的记录,那么洲湖村反复出现佛教中的万字符,会不会与此有关呢?

作为民间学者,于永旗曾经在30年的时间里潜心研究天地会的历史,他对天地会的各种暗语进行过专项研究。对于万字符,他提出了一种说法,由于天地会尊万云龙为始祖,在初期,天地会兄弟都称自己姓万,就像僧人都姓释一样,所以万字在天地会中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一个字。或许这是万字符作为天地会联络暗号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经过仔细勘察,并对照天地会的会簿,于永旗推断,黄氏宗祠很可能是仿照天地会仁义堂的格局建造的,当然,其中的玄机是外人绝对无法看破的。

专家们根据船屋中的种种迹象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如果说这只是推测的话,那么,接下来有关宅主的故事和发现却牵出来一笔不为人知的宝藏。

黎川洲湖船屋的“万字符”石板。以前是镶在窗子上的,大大小小有六十多块

四、不断显露的宝藏玄机

船屋的神秘之处,让人们对黄惠楼藏宝之说深信不疑。一个小商贾突然发迹,富甲一方,必然有无数金银藏匿起来,如此别具一格的宅院所需费用必然不在少数。甚至除了经商赚的钱外,还很有可能藏了帮会的财物。

洲湖村一直流传船形古屋埋藏着大量天地会的宝藏。村里的老人至今还记得船屋主人为后代寻宝而留下的藏头诗中拣出的八个字:“地下三尺、佑吾子荫。”这八个字无疑是在说宝藏的去处,但是100多年来,很多人无数次在这古宅院落里“掘地三尺”了,至今还在寻寻觅觅,但就是没有宝藏的踪影。主人黄惠楼究竟把宝藏藏在哪里了呢?

1932年,当时一架飞机轰炸这里,把后面的墙炸倒了。随后老百姓发现里面有很多牛屎一样颜色的饼在里面,一共装了16担,后来发现这是鸦片。每个箩筐按照现在装稻谷就是一百六十斤,一担就是一百六十斤,这样算起来,鸦片就相当多。过去鸦片在清朝的时候,大概按照现在比值一两黄金大概是一斤,按照原来的价格,数量相当大。

专家由此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船屋中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结构相同的房舍,实际上就是天地会秘密联络、聚会的“洪门客栈”,同时也是天地会财富保存和中转的据点。一屋多门、户户相连的独特设计,正是为防备不测,在遇到突然发生的变故时,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能随时逃走。

史料记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天地会的武装抗清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遍及南方各省,清廷的的镇压也更加血腥残酷。据《清实录》记载,道光二十四年,就是洲湖船屋建成的那一年,江西、福建发生了天地会洗劫官府盐税茶税的事件,道光皇帝下旨严令江西、福建两省的官员协同痛剿、严惩。

或许,就是在这样的事变之前,黄惠楼事先得到了风声,于是在匆忙之中弃屋逃亡了。这可能就是老屋中的房梁经过了油漆,而门窗却没来得及油漆的原因。

可以想像的是,当时的黄惠楼并没有走远,他的目光始终默默注视着这座船屋,他的身影出没在连通江西福建的各个驿道,游走于寿昌寺和金竹峰之间,暗中操控着船屋中所发生的一切。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守护着这个船屋的财富。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这座船屋显得豪华气派,而主人却不知所终。因为他本来就是财富的看护者而并不是拥有者。可以想像,饱经风雨的黄惠楼必定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坚守着他的秘密。十多年以后,黄惠楼带着这些秘密沉入了历史深处。这座他曾经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老屋一直替他保守着身后的秘密。

直到2006年的一天,洲湖村发生了一件离奇的怪事,一个隐藏了近两百年的秘密才终于被揭开。每年的四月,江西都会进入绵绵的雨季,从来不漏雨的黄氏宗祠竟漏起雨来。为防止山墙倒塌,村委会决定派人检修。

请来的工匠爬上梯子,轻轻地将天花板一块块地打开。突然,他惊恐万状、连滚带爬地从楼梯上跑下来,连声惊叫:“蛇、蛇、大黑蛇!”

天花板上怎么会有蛇?随后,村里找来胆子大的人,一手拿手电,一手握鱼叉上去抓蛇。他小心翼翼地爬了上去,在手电光的照射下,果然看见墙壁上有两条大蛇一动不动。他再仔细观察,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一幅壁画,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飞龙,中间是一座宝鼎!

这幅双龙争鼎图用黑墨绘成,每条龙长约4米,宽约1米,左右两龙口含明珠、双目如炬,争夺居中的宝鼎。虽历经一百多年,依然栩栩如生、清晰可辨。在中国古代,龙是真命天子的形象,宝鼎更是帝权力的象征,平民百姓家中不得私自刻画。

当两条龙飞上同一架屋梁的时候,屋主人与大清王朝争锋的雄心也就跃然而出了。船屋选择坐西朝东,船头指向北方,那正是清廷所在的方向,巨船行驶的方向与身边这条红水河的流向刚好相反,犹如逆水行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同舟共济。

文物部门的108间房的结论并没有包括储藏室和一些暗室,船屋结构如此复杂,屋屋相通,暗房像迷宫一样遍布其间,并且可以断定,迄今为止,绝对有为数不少的暗房还没有被发现,而宝藏就在那里面。只是,自古以来,藏宝人都是智慧非凡的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后人不明所以。而宅主反清复明的志向也和密室里的宝藏一起凝固在这座奇特的建筑中而留存下去了。

知识链接:

天地会(清代民间帮会)

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 ,俗称洪帮 。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其成员,最初多为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 、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复杂,但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天地会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等口号,反映了当时平民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

更多文章

  • 西域都护府的作用何在?西域都护府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域,都护府,意义,作用,西域都护府

    导读: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是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转向生产技术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汉王朝,从而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无疑是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的,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远的影响。匈奴是个奴隶制国家,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目的是向各

  • 西域都护府的历史?西域都护府是什么时候废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西域,都护府,废置,西域都护府

    导读: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秦末汉初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它到处向外扩张。在西面,它击走了月氏,取得河西走廊,并出兵西域,残酷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从而切断了早已存在着的“丝绸之路”,同时它不断骚扰汉北方诸郡,对汉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武帝即位时,汉的社会经济已得到恢复发展,国力空前加强。于

  • 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西域都护府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西域,都护府,位置,西域都护府

    导读: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 °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 现已辟为巴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

  • 什么是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管辖都那些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都护府

    导读: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强大实力,于是在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其中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三次大胜后,匈奴右部王的活动中心已迁至天山东部一带。公元前138年和119

  • 左宗棠简介:出身卑微的汉人如何成就一代宰辅?(晚清四大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左宗棠,新疆,林则徐,晚清四大名臣

    现在电视里边很多选秀节目有个特征,就是往往光鲜亮丽的人不大容易脱颖而出,倒是一些“草根”容易逆袭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这种心理,不太喜欢那些走得太顺的人,觉得他们身带光环,离我们很远。而那些草根,一看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再加上演得又好,和我们心理距离就会比较近,所以草根选手往往在比赛当中容

  • 揭秘曾国藩遗嘱的内容:曾国藩遗嘱有哪四句话?(晚清四大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曾国藩,遗嘱,晚清四大名臣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

  • 揭秘左宗棠为什么瞧不起曾国藩? 左宗棠与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左宗棠,曾国藩,晚清大臣,晚清四大名臣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两人都以“刚强”闻名。左宗棠的刚是竣烈严厉、锋芒毕露之刚,他曾自谓:“丈夫事业,非刚莫济”。而曾国藩的刚虽然是外柔内刚,但强度丝毫也不逊于左氏。他说自己:“素有忿很不顾气习,偏于刚恶。”两刚相遇,必有一伤。在长沙他对左宗棠虽然表面上一直笑脸相迎,但是越谦虚的人其实自尊心往往越

  •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晚清四大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曾国藩,简介,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一生著述颇多,但以《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

  • 汉武帝的二十五项突破性历史首创:汉武帝的政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武帝,汉朝皇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

  • 揭秘汉武帝刘彻如何立太子:子为储君后母当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储君,刘彻,汉朝

    导读:19世纪,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道出了一句具有铁律性质的警世格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其实,阿克顿的说法只能算是一种温和的描述。因为绝对权力所导致的岂止是腐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在自然层面上这样评价女人:“本性上比较软弱,比较冷淡,女人比男人富有同情心……”而古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