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马谡为什么一定要死?(街亭之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马谡为什么一定要死?(街亭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231 更新时间:2023/12/29 5:53:39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就是因为他失了街亭吗?难道孔明真的糊涂到,连胜败乃兵之常情都不知道吗?又有几人是常胜将军呢?我对斩马谡,是这样认识的,可能只是猜想,请诸君批评。

首先,诸葛亮出师北伐并非是为了光复中原。我们都知道,刘备在蜀地称帝之后,国家的主要领导力量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而大多数“当地人”,实权很少。这自然会引起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荆州丢掉以后,这伙荆州人马,更是成了无源之水,难以持久。孔明也深知这个道理,可怎么才能巩固住荆州集团的地位呢?诸葛亮便以数次北伐为其揽权的手段。证据一,孔明首伐魏国,后主召回。这证明,蜀国内确有权力相争的事实。证据二,孔明不采纳魏延的奇谋。孔明会不知,兵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非也。而且,孔明更知道,以当时蜀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消灭魏国。所以,孔明又提供了证据三,每次孔明北伐,随未成功,但也没有大败。真的是,孔明用兵如神吗?不如说,每次孔明都知道会无功而返,早早的准备好退路了。这就是,孔明伐魏的动机问题。为了掌控权力。

其次,诸葛亮是贤相。虽然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揽权,但仍不能认为孔明是自私的弄臣。证据一,诸葛亮在蜀地治理,很是有成就的,不然也不会为蜀国七出祁山提供如此浩大的开支。证据二,魏延的死。魏延为什么会死,显然是以魏延为首的荆州帮和以杨仪为首的四川帮火并的结果。为什么说,这是诸葛亮贤相的证据呢?杨仪之所以可以打败魏延,可见当时四川帮已经有了对抗荆州帮的实力,这和诸葛亮对蜀地人士的任用是分不开的,还有后出师表里的内容。在这里,似乎本人逻辑上出了问题,既然诸葛亮要揽权,为什么还会分权给蜀人呢?可实际上是不矛盾的。为什么呢?从杨仪魏延之争,我们可以知道内部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因为有诸葛亮在,才使得这一矛盾一直没有成为蜀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直到其死后,这一矛盾才浮现明朗出来。也就是诸葛亮最贤的一点,他很好的协调了两集团的关系。所以,诸葛亮是贤相。

最后,是上述两点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个为自己揽权的贤相。这一句话,本身似乎又是矛盾的。但是,我们这要把诸葛亮超人的能力,作为所有人都知道的既定事实,那么这句话就不矛盾。这一点,我不再解释,上面两点也经说明,孔明有足够的能力。也就是说,诸葛亮控制集团内矛盾,防止内部分化是诸葛亮揽权的充分条件。诸葛亮死后,上述一直被压制的矛盾浮现出来。内讧开始,蜀国实力明显衰弱,并最终导致,蜀国灭亡。如果,以诸葛亮死后发生的种种不利蜀国的变故作为诸葛亮一定要揽权必要条件,那么这一逻辑又是不充足的。所以,我们从另一个方向思考,以诸葛亮继承人的选择入手来进行证明。姜维,他既不是荆州人,也不是四川人,是矛盾两方之外的羌人。诸葛亮为什么会选他,真的是因为姜维有着别人不可匹敌的能力吗?喜欢三国的人,都是会思考的,所以这一问题就得到了证明。必须有一个,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之间的第三方掌权,才是合理妥当的。那么,作为荆州人的诸葛亮为什么也可以掌权呢?就是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的,孔明是贤相,他虽是荆州人,但他自己却把自己当作蜀国人,他不站在在荆州帮和四川帮任何一方。证据是,当时刘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的态度。当时的情况是,刘备举倾国之兵征讨东吴,一方面是借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所谓举义兵;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蜀国虽然在两川,可政权的主要力量还是以荆州人为主,所谓“荆州人贵”,所以应大多数荆州人的愿望收回荆州,比如黄忠张飞,魏延,我们不考虑从伐吴初的节节胜利导致刘备的野心膨胀和最后失败。也就是说刘备伐吴的最初目的是应荆州人的愿望收回荆州。诸葛亮的态度呢,他是坚决反对的,所以伐吴是刘备挂帅,而不是孔明。由此,可以证明,诸葛亮不是代表荆州帮的,他也是第三方。这时,我们便证明完毕了,上文所述的必要条件。就是说,诸葛亮作为揽权贤相是维护蜀国稳定的一个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我们分析了这么多诸葛亮,那么这些结论,和马谡的死有什么必然关系呢?我们已经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揽权的贤相,他不但是把权力从四川帮手里拿来,也要从荆州帮手里拿来,这就需要协调双方的力量。当然,协调双方的力量,不是说要杀马谡来削弱荆州帮。是要缓和双方的矛盾。诸葛亮北伐,被后主召回,已经说明,矛盾在激化,因为所有人都没有充分认清诸葛亮的“揽权贤相”,都认为他是荆州帮的成员,魏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气愤诸葛亮不用他的奇谋,因为他不知道诸葛亮伐魏的真正目的,其目的是为了以魏国和蜀国间的外部矛盾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内部矛盾。

我们再分析以下这次战争,我们已经说明了孔明每次北伐都没有大败,可这一次确实是失败了,虽不严重但却彻底。所以,诸葛亮要自贬三级,来表明自己要为失败负责任。可是,为什么要杀马谡呢?我们也是,从充分性和必然性两方面进行说明。

充分性从表面看,似乎不必证明,是显然的,马谡失掉街亭,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所以依法当杀。我要说这是太过肤浅的认识。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呢,蜀魏双方对垒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时候,司马懿的魏国援军到了,一下子就使得蜀国的战局变为防御阶段,双方实力已经不再是对等的状态。所以,诸葛亮要分兵防御,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街亭,会是魏国的进攻目标。所以,诸葛亮要选一个可以上任的人来进行街亭的防御。当时的最佳人选是谁呢,不是马谡,是魏延,可魏延不愿去守街亭,当时诸葛亮“以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魏延不去才有了马谡担任此职。魏延不去的最直接原因是街亭太难守住,他去也守不住。为什么呢?诸葛亮都没料到,司马懿会迅速的解决掉孟达,杀奔而来,更没料司马懿会用全部人马二十万来攻街亭,当然魏延不去,不是因为诸葛亮没预料到的他预料到了,而是他不想去,他知道太难守了,守的可能性太少了。我们都知道三国中魏延也是少有的文武全才,他都没把握打赢的仗,输了就有情可原(当然,可能有人不同意魏延的权威性,不认为他是将才,我只想说,再看看书吧)。所以,对一个有非常大的可能会输的战争打输了,要惩罚吗?所以,杀马谡不是失守街亭的必要惩罚,即马谡失守街亭,不是诸葛亮杀马谡的充分条件,失掉街亭如果有错也不足被杀。所以,充分性不成立。

有人要笑我了,充分性都不成立了,你在这里说什么呢,稀里糊涂的?我要说诸葛亮杀马谡是有着太过强烈的必要性,如果不是马谡失的街亭,换作别人是不会被杀的。。再论证必要性之前,我想先说明有时候,一个决策的制定是迫不得已的,我们不必这样做,可却必须这样做。这就是,诸葛亮杀马谡的原因。

必要性。我们已经知道了,诸葛亮的立场是荆州帮和四川帮之外的第三方调和者,这就不可避免的使诸葛亮成为众矢之的,他在双方都不会,事实上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因为以荆州帮和四川帮任何一方的立场出发,诸葛亮都是自己一方的对立者。这一点,我们从上文中的几个例子可以感受到,四川帮诽谤诸葛亮至使北伐被后主召回,荆州帮的不信任,魏延屡次公开抱怨,以及诸葛亮急需魏延支持的街亭问题上,魏延退了一步(孔明魏延都知道守街亭难,可魏延守的话机会哪怕是只有一点点,也会是多那么一点的)。所以诸葛亮已经是生存在双方夹缝中的老鼠。到了孔明临终的后期,司马懿说,孔明事无巨细,均亲力而为,其可长呼?是呀,没人支持他,这事儿没人干,诸葛亮能不自己干吗?我们不禁要叹息,旷世孔明的千年孤单,没人理解他,和他站在一起。可是,这是错的,有人是和他有共同的观点和立场---马谡。读过三国都知道,孔明和马谡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有“常与之谋”的证据,事实上马谡确实是很有才干的,七擒孟获,攻心为上都是出自马谡和孔明的讨论。孔明也很重视马谡,待之犹如兄弟。这自然引起,无论是荆州帮和四川帮所有人的嫉妒,他们认为诸葛亮谁都不信任,而是仅仅信任马谡一人。是这样吗,他们不知道马谡和孔明是站在第三方的,他们甚至会有人讲就是因为马谡的存在,才是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这就是马谡一定要证明自己,才站出来守街亭的原因。我们假想,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全师而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诸方给予的压力,因为街亭太难守了,难得魏延都不敢守了。可以说这是马谡不如诸葛亮成熟的表现,他承受不住各方指责的压力,选择了去守街亭。对于马谡守街亭,诸葛亮并不赞成,甚至是反对,要他立军令状,应该立这个军令状吗?悲哉马谡,可怜马谡,他明白孔明的意思,可还是选择了守街亭,所以他几乎选择了死,结果他也选择了死。因为,他丢掉了街亭。经过这些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知道,如果诸葛亮不杀马谡,那么孔明和属下的矛盾将发展的不可控制。到这里,必要性得以证明。

所以,哀哉孔明,真的是千年孤独,因为马谡已死。

还记得当时杀马谡的场景吗?多么感人至深呀,马谡无语,孔明挥泪。一个什么都不说了,一个已是伤痛欲绝。

最后我想说,人们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是说有才干的人很少。可是,才子满天下,知音仅一人。可怜马谡,哀哉孔明!

更多文章

  •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流传 聊斋是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聊斋,古代书籍,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流传:《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串了蒲松龄的大半生。《聊斋志异》属志怪传奇类小说,凡四百九十余篇,绝大多数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以及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过程和苦闷,在他所写的《聊斋自志》中说得极为分明: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

  • 《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一部怎样的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聊斋,古代书籍,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内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虽涉荒幻而断制谨严。旨在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愤。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个人感受。如写明末清初战乱的《韩方》、《鬼隶》、《乱离》、《野狗》、

  • 彭城之战谁赢了?项羽3万精兵比拼刘邦56万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彭城之战,项羽,刘邦,楚汉

    导读:汉王元年二月,刘邦乘田荣起兵反楚,项羽出兵齐地(今山东大部)之机,袭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刘邦拜彭越为魏相,令其攻占梁地区)。二年四月,齐、楚军胶着于城阳(今山东荷泽东北),楚都彭城空虚。刘邦即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在洛阳聚集各路诸侯联军56万,分路进攻彭城。汉将曹参、灌婴、周勃等率军从围津

  • 彭城之战简介:一场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彭城之战,古代战争,项羽,搞笑战争,有趣

    彭城之战: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一背景:刘邦伐楚秦朝末年,纲绝维弛,群雄并起,其间项羽凭借灭秦巨功分封天下,称霸诸侯!而灭秦的另一主角刘邦却被封在偏远的汉中巴蜀之地。汉二年,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大举东进,

  • 历史上重要的城濮之战影响 城濮之战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城濮之战意义,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意义: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说是先轸的谋划。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楚军大败。那么这场战争包含了什么意义呢?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

  • 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晋楚城濮之战的结果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诱敌深入,城濮之战结果,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结果:城濮之战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记载此战为先轸所谋划。那么这场战争是谁获得了胜利,结果又是如何呢?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

  • 详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的战争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城濮之战过程,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经过:城濮之战,奠定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顺利的登上霸主宝座的决定性一战,晋文公凭此一战而慑服天下,使得各诸侯俯首来朝。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说说这场战争的经过。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

  • 城濮之战交战双方 城濮之战是哪两国间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城濮之战,人物

    城濮之战:这场由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和楚成王之间的为争夺中原霸权而发起的战争,我们当然要来了解一下楚成王和晋文公分别是谁呢?晋文公(前697~前628)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君(前636~前628)。春秋五霸之一。献公之子,名重耳。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奔逃在外19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

  • 中国历史上城濮之战简介 城濮之战发生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城濮之战简介,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

  • 雍正的皇后是谁? 雍正帝的原配是纯元皇后吗?(雍正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雍正的皇后,雍正,雍正的纯元皇后,雍正皇帝

    《后宫甄嬛传传》穿越到了雍正皇帝这个时代,剧里雍正皇后与妃子们的勾心斗角着实让观众们大开眼界。当然我们也知道,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它们跟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历史本身相比,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的。看过《后宫甄传》第一、二两集的朋友会发现,这第一集里有个“孝敬宪皇后”;而第二集里又说甄与早先过世的“纯元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