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盛世大唐:解读唐太宗李世民何以成就贞观之治?

盛世大唐:解读唐太宗李世民何以成就贞观之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335 更新时间:2024/1/9 19:29:28

导读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庙号太宗。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早年随父李渊征战天下,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政变”夺权称帝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杰出的政治家与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虚心纳谏,经过主动消灭割据势力,在国内厉行俭约,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终于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兴盛,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李世民能能开创贞观之治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为证。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标签: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内幕:李世民好色看上弟媳妇杨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

    导读: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史书上严正声明说,大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兄弟媳妇杨氏之间:未及以乱,啥意思呢?意思是说,李世民是个正经人

  • 玄武门之变真相:李世民亲手弑兄真是被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玄武门,玄武门之变

    作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权”的方面,主要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得到皇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二是开拓疆土,成为全天下的君主。对于内部的争权者,杀之,无话可说;对于外部的争权者,盟之,不服则打。但在整个用“权”的过程中,均采用了恩威并重的方法。·玄武门之变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

  • 秦始皇殉葬者数量惊人!揭秘古代女性殉葬制(秦始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殉葬,古代女人,秦始皇陵

    导读: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女性曾经遭受诸多不公正待遇。尤其是在荒蛮的奴隶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总是作为一种生育和服务工具,被男性随意玩弄践踏,生死不由命,也不由己,更别说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古代惨无人寰的女性殉葬制,将女性的社会地位推到了最低谷,也是女性遭遇悲惨命运的最巅峰。秦始皇

  • 秦始皇墓揭秘: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水银,秦始皇陵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2002年4月,我国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历时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

  • 秦始皇陵墓被盗过吗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结构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陵墓之谜,秦始皇陵墓之谜图片,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秦始皇陵墓图片,秦始皇陵墓被盗

    导读:公元前210年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王赢政逝世。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开始修建,前后共花了39年时间,修陵顶峰时用工达到70多万人,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10!秦始皇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帝王陵墓,它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科技的最高水平。据史书记载,项羽带兵进入

  • 蚩尤简介 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之一蚩尤的传说(黄帝蚩尤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蚩尤,上古,上古人物,黄帝蚩尤之战

    导读:蚩尤:中华始祖之一。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关于他的身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

  • 黄帝的崛起 黄帝是谁? 黄帝及皇帝子孙简介(黄帝蚩尤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黄帝的崛起,黄帝简介,黄帝是谁,黄帝蚩尤之战

    导读:黄帝是谁?黄帝及皇帝子孙简介——黄帝(前2717-前2599年)是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生于姜水(今宝鸡境内)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

  • 春联的由来 春节张贴春联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联,春节

    春联的由来:春联在中国的楹联中,可以单独划分一类,因为春联是应时而写,春节专用。过了春节,就不是春联了,是普通的对联了。古往今来,从官员到百姓,都十分重视春联图个喜庆,还为来年讨个吉利。因此在民间,百姓们把撰写和张贴春联当作迎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至今,在民间里还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二十三供灶仙,

  • 2014年春节是几月几号?中国的春节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节,节日

    2014年春节是公元2014年1月31日星期五(农历甲午马年正月初一,春节)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农历癸巳蛇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

  •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何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节,春联,春节习俗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呢?在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在门的两侧贴上春联。那么为什么过春节要贴春联呢?它有什么用处?贴春联这一习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起源于何时?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