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堡之变的背景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产生的?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产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59 更新时间:2024/1/17 16:44:30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明朝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人部族,号称瓦剌。也先继承瓦刺位后,同明朝就开始发生磨擦。明朝的王振,本来也想讨好也先,但由于贸易方面的磨擦,激化了双方本就不协调的关系,战争终于爆发了。

这一年,也先派了两千多人跟明朝做买卖,为了多得一点赏赐,也先谎报了贸易的人数。这件事给王振知道了,便说也先欺骗朝廷,单方面削了价,只给也先五分之二的钱,还下令礼部不给来贸易的人吃饭。也先本就找不到发兵的理由,现在终于有了口实。他立即发兵攻打山西的大同,打得明朝的守军节节败退,紧急军情很快传到了北京。

明王朝本来已经派了驸马都尉井源率兵四万去增援大同了,但是王振却还想扩大这次冲突。他的家乡就在大同附近,只怕瓦剌人侵占了自己在家乡的田庄,又想趁这个机会,到家乡人面前抖威风,顺便建立奇功,巩固自己的地位,便竭力劝明英宗御驾亲征。

虽说这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已经二十三岁了,但他依然像当年小王子时候一样,什么事都听王振这位“先生”的。要知道,英宗小的时候,就这位王振先生是他的朋友,他觉得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这位王先生了。王振说要亲征,并说瓦刺人不堪一击,他立即信以为真,下令三天后立即出征。朝中官员听到圣旨,吓得在午门外跪了一大片,都说御驾亲征不是儿戏,三个月能不能准备好还成问题,要英宗收回成命。可是,这位似乎永远长不大的皇帝只信王振的,根本不管大臣们的建议,一意孤行地要按原来的命令行事。

七月十七日,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五十万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出发了。出发前只把北京交给弟弟朱祁钰留守,也不管敌情如何,也不商量作战方略,连后勤保障都没安排好,简直把亲征当作小孩子玩游戏一般。

当然,后果大家都知道了,英宗在土木堡被俘,王振被愤怒的部将锤杀.....

标签: 土木堡之变明代

更多文章

  • 土木堡之变的疑团 土木堡之变中的未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的疑团:土木堡之变的结果是很令人惊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上面的是传统史书上的答案,其实是忽略了一

  • 土木堡之变简介 大明险些亡国的土木堡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简介: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经过长期发展,势力增强,瓦剌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

  • 大明王朝无法磨灭的耻辱:土木堡之变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明王朝,耻辱,土木堡之变

    一洪武二十一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孙子脱吉思贴木儿战败以后,北走土刺河畔,为其部下所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分裂为三大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在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与明廷关系最密切,而鞑靼部势力最强大。“鞑,即蒙古,故元后也。”(《明史 列传215》)鞑靼仍传蒙古汗,从脱吉思帖木儿死后,又两世传

  • 冬至与养生学 揭秘冬至对保健养生的重要性(冬至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冬至,养生,冬至节

    冬至与养生: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神阙穴是五脏六腑

  • 冬至的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民间风俗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冬至,风俗,节日,冬至节

    冬至的风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

  • 冬至的传说 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的由来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冬至的传说,冬至,节日,冬至节

    冬至的传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

  • 冬至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的来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冬至,中国传统节日,来历,冬至节

    冬至简介: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

  • 冬至的由来 冬至节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冬至,由来,冬至节

    冬至的由来: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

  • 慈禧策动辛酉政变之谜:谁是辛酉政变真正的主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慈禧,辛酉政变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于热河行宫,遗命以六岁的皇长子载淳继位,并派怡亲王载垣等八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不满肃顺等人的跋扈专擅,与顾命大臣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发生矛盾。与恭亲王奕訢携手发动了“辛酉政变”,于是“顾命”体制变为“垂帘”体制。那么,究竟谁是这次

  • 辛酉政变: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50年的慈禧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慈禧,同治,垂帘听政,,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咸丰皇帝急忙带着他的宠妃那拉氏(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和一班亲信,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欣(咸丰的弟弟)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奕欣对侵略者有求必应,最后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欢